中国科技术语

• 溯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格林威治”和“格林尼治”译名问题

周定国   

  1.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 北京 100721
  • 出版日期:2003-06-15 发布日期:2003-06-15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Greenwich”

Zhou Dingguo   

  • Online:2003-06-15 Published:2003-06-15

摘要: 格林尼治(Greenwich)是位于英国首都东南8公里处的一座小市镇。1675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颁诏,钦定在此建造英国皇家天文台。天文台的使命及当时由国王钦定的首席王室天文学家的职责,是描绘天图,以帮助解决海上船只的航行定位问题。当时这座天文台所研究的主要是实用天文学课题,如航海、记时、确定恒星方位和编纂天文历书等。后来它逐渐获得国际声誉,成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天文台。1767年天文台开始出版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基准的《航海天文年历》,在国际航海界广为流传。1884年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决定,通过伦敦格林尼治、南北两端分别止于南北极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或经线零度线,而太阳直射在这条子午线上的时刻,即称为格林尼治平时(Greenwich mean time)中午12时,定为世界标准时间的基准。由此,格林尼治时间便成为世界标准时。从这里往东和往西每隔15度,子午线推前和推后1个小时而划分出世界不同的时区。
对于Greenwich这一地名我国长期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译法:一译“格林威治”,另译“格林尼治”。解放后我国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世界地图集一直采用“格林威治”的译名,新华通讯社译名组审订的译名也是“格林威治”。1976年辛华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也都采用了“格林威治”的译名。这个译名很可能是沿袭1924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外地名辞典》上的译法。这一译法流传已久,在新闻界、地理界广泛使用。
1985年成立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其所属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审定工作中对格林尼治和格林威治两种称谓进行了反复比较和探讨,1987年公布的《天文学名词》把Greenwich译为“格林尼治”。当时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名词委主任钱三强院士发言中还顺便对此进行了说明。天文学界采纳这一译法也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952年,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中就是采用这一译法的。天文学界坚持此译名的重要理由是,英国地名Greenwich['grinid]中的“w”不发音,从“名(音)从主人”原则的角度来说,“格林尼治”更站得住脚,也符合译名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格林威治”和“格林尼治”这两个不同的译名,实际上反映了译名界长期存在的“约定俗成”和“名从主人”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末,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的译名协调会议上,不少人多次提出统一Greenwich译名的要求。为此,前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地图出版社译名组、新华社译名室共同商议,为促进汉译外国地名以及外来科技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决定将Greenwich改译为“格林尼治”,舍弃“格林威治”的译法,与天文学界的译名相一致,以方便广大读者。
格林尼治(Greenwich)在英语中是由green(绿色)和wich(住宅)组成,意为“绿色的住宅”。笔者对英国地名进行研究发现,在英语地名中凡是-wich,-wick,-wike,-ick和-ich等地名积极构词成分都来源于古英语词wic,意为“住宅”;而对英国地名读音研究发现,多数与wich,wick构词成分组成的地名在近代英语中“w”都不发音,为此Keswick译为“凯西克”、Winwick译为“威尼克”、Greenwich译为“格林尼治”、Horwich译为“霍里奇”、Harwich译为“哈里奇”、Woolwich译为“伍利奇”。
由于伦敦上空的烟雾和灯光污染严重,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于1948年不得不搬至英格兰东南部东萨塞克斯郡赫斯特蒙苏,1990年又迁至目前的所在地剑桥,名称仍叫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则变成了一座博物馆,改称为“皇家天文台旧址”,成为了旅游胜地。它以本初子午线的标志所在地,古老的精确时钟和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以及其他辉煌的天文学成就,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在子午馆里,有一条镶嵌在大理石中间的铜线,这就是著名的划分地球经度的本初子午线。铜线两边,分别标注着“东经”和“西经”。到此观光的游客,常常脚踏铜线两侧拍照留念,以示身跨东西两半球。 ①周定国教授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