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
Huang Heqing
摘要: 最早将西医中“神经”的概念介绍到中国的人是英国传教士兼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1857年,合信在《西医略论》一书中多次提到神经,只是他不用“神经”来指称,他用了“气筋”和“脑气筋”这两个词,例如:“若下部脊髓坏,因而气筋不能上接于脑,则下部即有阳事不举,两足跛瘫,二便无力等病。”[1]在合信的医书中(包括后来的《内科新说》、《妇婴新说》)“脑气筋”也用来指脑神经,但是指神经的时候多一些②。后来,“气筋”和“脑气筋”使用了开来,这两个词是19世纪中晚期用来指神经的最为常用的词。例如:“创论脑气筋者,曰彼尔。”[2]又如:“一人元首有脑气筋,以运动乎四肢百体,甚至一毫一发,无不惟命是听。”[3]
1898年,严复在其著名的译著《天演论》中将神经称做“涅伏”,这是英语nerve的音译,并说:“涅伏,俗曰脑气筋。”[4]后来在1902年的《群学肄言》中严复又用了“涅伏”这个词[5]。尽管严复在他的著作中多次使用“涅伏”一词,然而这个词最终还是没有流传开来。严复觉得“脑气筋”这个词俗,但人们却十分喜欢这个词,因为老百姓喜欢通俗。
到了1903年,情况有了变化。两个日本留学生汪荣宝和叶澜合写了一本专门解释汉语词语的专著——《新尔雅》。这是一本深受日本影响的书。在该书中我们多次见到了“神经”一词,例如:“因动物之神经与筋肉有微弱之电气发动性而生起电流者,谓之动物电气。”[6]又如:“动物性神经系统及植物性神经系统,为神经系统。”[7]这是我们在汉语文献中最早见到现代意义“神经”的用例。①
“神经”一词在汉语中古已有之,它原来是指神秘奥妙的典籍。如《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滕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窥也。”但现在“神经”这词的意义(即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给各个器官,或把各个器官的兴奋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与古义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高名凯等人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认为,“神经”是日本人用来翻译英语nerve的意译词。荷兰学者高柏(Koos Kuiper)则认为,“神经”是日本人翻译荷兰语zenuw的意译词。zenuw的意思是divine+meridian,即神液通流之经。笔者认为,高柏的说法比较可信。如果是这样的话,“神经”的这个意义显然不是汉语古义的继续或者是某种引申,更像是为了翻译荷兰语zenuw而创造的意译词。一句话,它与古汉语中的“神经”没有任何联系。这个意义全新的“神经”一词最早见于1774年日本杉田玄白等人翻译的一本荷兰解剖学手册《解体新书》[8]。
到了20世纪初,“神经”这词在日本的使用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它已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稳定了词形。像这样完全成熟的词语进入中国以后,自然有着它词语内在的优越性。再加上当时大批日语词语的涌入,在人们对日语词语的趋同心理的作用下,“神经”就在中国流行了开来。
----------------------
第42页
①本项目的研究得到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的赞助,谨此致谢——作者注。
②感谢日本关西大学沈国威教授向我提供了合信这些书的影印件。
---------------------
第43页
①《汉语大词典》在“神经”条下所收的例证取自巴金的作品,这显然晚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