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溯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天球”、“地球”、“月球”、“星球”考源

黄河清   

  1. 浙江省绍兴市广电中心 绍兴 312000
  • 出版日期:2002-12-15 发布日期:2002-12-15

Exploring the Origin of“天球”(tianqiu),“地球”(diqiu),“月球” (yueqiu),“星球”(xingqiu)

Huang Heqing   

  • Online:2002-12-15 Published:2002-12-15

摘要: 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吕氏春秋·察意》中说:“大圜在上,大矩在下。”这种“天圆地方”说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天和地的一种理解。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的地理知识传入了中国。中国人这才知道,地不是一个方形的平面,而是一个球形。最早向中国人介绍地为球形的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1602年,利玛窦在李之藻的帮助下,在北京刊行了《坤舆万国全图》(全图分六幅)[1]。在《坤舆万国全图》的最右侧,利玛窦有一篇署名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全图的说明开篇。在文章的开头,利玛窦说:“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诚如鸡子,黄在青内。”利玛窦在这里不但指出地是球形的,而且他还创造了“天球”这词。“天球”在汉语中原指一种色如天形如球的玉石(见《汉语大词典》,第2卷,第1432页,“天球”条),而利玛窦所用的“天球”显然是指天文学上的天球,与汉语原有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因此,利玛窦的“天球”是一个新词。
在《坤舆万国全图》的左上角,利玛窦还有一篇署名文章。此文题目为“论地球比九重天之星远且大几何?”在这个题目中便见“地球”这词,这是汉语中“地球”的始见例证。利玛窦在这篇文字中说明了地球与太阳系中几大行星的距离,以及地球与这些行星大小的比例。日本学者荒川清秀认为,利玛窦的这个“地球”是根据“天球”的结构创造的。[2]《汉语大词典》在“地球”条下提供的例证取自19世纪中后期王韬的作品,这个例证失之偏晚。
“天球”、“地球”这两个词的创造,为后来“月球”、“星球”的产生提供了造词模式。19世纪30年代,普鲁士来华传教士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笔名“爱汉者”,1803~1851)等人编有一本名叫《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刊物。该刊在道光癸巳年(1833年)八月的那一期上,有一篇题为《论日食》的文章,文章中有一幅“食日之图”的插图。在解释这幅插图的文字中,有这样一句:“地之身与月之身并为圆,而只其向日之半为光,那不向日之半为黑,所以图上地球与三月球,乃画一半白一半黑。”[3]这是汉语中“月球”的始见书证。句中“月球”紧接于“地球”之后,郭实腊他们可能是受了“地球”的影响而创造了“月球”这词。20多年以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编纂的《六合丛谈》(1857年)中也使用了“月球”这词:“集有商人,曰合未利,创作月球图。”[4]
1875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和郑昌棪合译了《格致启蒙》。在该书中,有一段关于土星的论述:“土星有八月绕之,星外有光环,以远镜窥之甚为美观……其最外之光环对径有十六万六千英里,次层光环略小。此外二层光环十分光明,其内层光环须用大远镜窥之,方明星球正在光环中间。”[5]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星球”这词。“星球”也可能是根据“地球”的结构创造的。
综上所述,天文学中的术语“天球”、“地球”、“月球”、“星球”,可能具有同族关系:利玛窦先是创造了“天球”,接着,他依照“天球”的词语结构,又创造出“地球”这词;而后来出现的“月球”、“星球”,可能是“天球”、“地球”这种“×球”的构词形式的继续。在这里,我们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这些汉语名词实际上应该是李之藻、郑昌棪等人在翻译那些新作时创造的。 ① 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天文学意义的“光环”一词,这也是一个早期的书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