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游修龄. 《说文解字》“禾、黍、来、麦”部的农业剖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5):57-63.
|
[2] |
李军. 试述中国农业发展相关术语演变特点[J]. 中国科技术语, 2012, 14(4): 44-48.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12.04.014
|
[3] |
毕旭玲, 汤猛. 重估中国二十四节气在人类历法体系中的地位[J]. 中原文化研究, 2023(1):96-103.
|
[4] |
阎莉, 戚晓明. 农耕习俗的时令性探析[J]. 农业考古, 2024(1):190-196.
|
[5] |
张竹云. 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J]. 史学集刊, 2002(2):29-34.
|
[6] |
游修龄. 农史研究和历史语言及外来词[J]. 中国农史, 1992(4):11-14.
|
[7] |
游修龄. 农作物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的思考[J]. 古今农业, 2011(3):46-50.
|
[8] |
MINGAY G E, Holderness B A, Turner M. Land, Labour and Agriculture: 1700—1920[M].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1991:149.
|
[9] |
OVERTAN M.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Englan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93.
|
[10] |
张梦醒. 论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的繁荣[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4.
|
[11] |
夫敦. 畜疫治法[A]//罗振玉. 农学丛书(第一集第十四册). 萨端,译. 上海:江南总农会石印本,1897.
|
[12] |
贾思勰. 齐民要术今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
[13] |
董恺忱. 论十八世纪中期中英农法演化成就与变革趋势[J]. 古今农业, 2007(3):1-21.
|
[14] |
游修龄. 我国农作物品种命名的历史发展[J]. 中国农业科学, 1983(3):32-36.
|
[15] |
王丰镐, 译写. 论粪田[J]. 农学报, 1897(4): 4-5.
|
[16] |
陈淏子. 花镜[M]. 伊钦恒, 校注.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9.
|
[17] |
安井真八郎. 蔷薇栽培法(二卷)[A]//罗振玉. 农学丛书(第二集第二十四册).林壬, 译. 上海:江南总农会石印本,1898.
|
[18] |
杨屾. 知本提纲[A]//王毓瑚. 秦晋农言. 北京:中华书局,1957:71.
|
[19] |
傅兰雅, 徐华封, 译写. 种植学(二卷):上[A]//罗振玉. 农学丛书(第一集第九四册). 上海: 江南总农会石印本,1897.
|
[20] |
福羽逸人. 果树栽培全书(三卷)[A]//罗振玉. 农学丛书(第三集第三十五册). 沈纮,译. 上海:江南总农会石印本,1899.
|
[21] |
王力. 汉语词汇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3:113.
|
[22] |
李军.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2:18.
|
[23] |
评花馆主. 月季花谱[J]. 农学报, 1899(78):1.
|
[24] |
刘小燕. 《农学报》与其西方农学传播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1.
|
[25] |
李尹蒂.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农学的兴起[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134-140.
|
[26] |
稻垣乙丙. 农学入门(三卷):卷三[A]//罗振玉. 农学丛书(第一集第二册). 山本正义,译. 上海: 江南总农会石印本,1897.
|
[27] |
李根蟠. 论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制约:与战国秦汉和唐宋时期的比较[J]. 河北学刊, 2003(2):155-162.
|
[28] |
闵宗殿. 试论清代的农业成就[J]. 古今农业, 2002(1):17-24.
|
[29] |
MINGAY G E. Land and Society in England, 1750—1980[M]. London: Longman, 1994: 195.
|
[30] |
张家炎. 传统农业的转化西欧经历与中国发展[J]. 农业考古, 1998(3):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