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溯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谈 “仪”

李志超   

  1. 中国科技大学 合肥 230026
  • 出版日期:2002-06-15 发布日期:2002-06-15

A Talk on“仪”(yi)

Li Zhichao   

  • Online:2002-06-15 Published:2002-06-15

摘要: 古代称“仪”之物甚少,现在就多了,今后会更多。但如不知本义,可能运用不当。什么东西可以称“仪”?什么不可?例如把电动按摩器叫“按摩仪”就不妥,因为那东西不是度量之器,没有作标准的性能。历代大儒多不懂科技,注解未善。现在查字典也不顶用。
《尔雅》出自西汉,有“楨、翰、儀,也。”一条,别本有的以“儀”为“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据此作解:“檥,榦也”。清儒段玉裁注曰:“人儀表曰,木所立表亦为,其義一也。”此注不能说错,但从语序口气看,他不知人与木何源何流。仪和表用今语说,都是柱,华表就是花柱。但古人只说是“榦”,因为“柱”特指建筑支撑件,而仪和表只是测量用的标竿。可能先有音后有字,一开始没有专为它造字,先借用“義”,很快加上“木”旁。又有用“亻”旁的,或许是以“木所立表”之义借用于人之为标准模范者,乃有“儀”字。再后来“檥”字废了,只剩下“儀”,人木两用。简化后是现用的“仪”。
先说“表”,表本是衣的外面,相对的是“裏”,简化为“里”。《左传》有“表裏山河”之语。后来用于称呼立竿测影的竿柱,是计时的。利玛窦传来西洋自鸣钟,称之为“钟”,因为它能自动按时敲钟报时。(同时产生的“小时”则因其为十二地支时辰的一半。)继而又有了便携的怀表,此物不能再叫钟,就把“表”字用上了。到后来,却转用怀表的指针计数特征,把指针式计器都称表。尔后又有了数字显示的仪表,叫“数字表”,连指针也没了。
檥本用于干打垒夯土墙时夹板两头的定位木柱,也用于临时插在水底的拴船竹竿。《墨子》“备高临”篇有:“备高临以连弩之车……,有仪……”于省吾《双剑墨子新诂》解:“孙诒让引《管子》尹注云:‘仪犹表也,谓为以表发弩。’按孙说犹未详尽。仪,即机牙后之上出者,《梦溪笔谈》所谓‘望山’。以仪为准,可窥弦矢之高下。”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认同,并云:“此与今世枪枝之瞄准表同。”《墨子》是现存以仪为弩的瞄准表的最早文献,但比这更一般的瞄准表之义应更早。《易》渐卦的上九爻:“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是说:大雁从平陆起飞,它的羽毛可以当做量度日位的瞄准表,这是指天文测影之仪,实用的仪是柱。爻辞为喻言,飞鸟作仪不能实用,虽够高够小,且四周无蔽,却是乱动的。
《韩非子》以仪为射箭瞄准表,说得最清楚:“夫新砥砺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末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莫能复其处,不可谓善射,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逢蒙不能必全者,有常仪的也。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常仪的,则逢蒙以五寸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而中秋毫为拙。”的是靶,仪是瞄准表。这是分辨精度和准度。
西汉的《淮南子》更明白,“说山训”篇有:“越人学远射,参天而发,适在五步之内,不易仪也。”此言远射术有以仪的变数决定的仰角修正,故必知:对于一定的弓和箭,因落体定律而有射程极限。越人不知距离与仪的度数是非线性关系,按线性外推,向天瞄准,便反落到很近处。此外,我还在这书里找出七条类似的讲射仪的文字。在《抱朴子外篇》里也有一条,但被不懂的清朝校注家点破了句读,令人不解。拙作《天人古义》有说。其实早自沈括似已不知弩的表尺叫“仪”了,他的书《梦溪笔谈》提到出土的射仪,他只叫做“望山”。
仪与表的差别多在抽象扩展方面,称呼具有典型、标准、规范等特性的人、物或事多用“仪”,少用“表”,计测器物的复杂者称“仪”不称“表”。此事可能与古天文仪器名有关。
较明确的测天之仪首记于西汉成书的《周髀》,就是立竿测影的表,书中称“游仪”,是有底脚的可移动的竿。操作之法是在地面上画一大圆,周长365.25尺,圆心置一固定的仪,游仪则放在圆周上。从定仪向游仪竿顶与天体瞄准,并把瞄准线延伸投影于地面,量度,绘图。按八尺表南北千里正午影长差一寸的经验粗数,依天地为平行平面的假说,书的作者算得天高八万里。这方法是从量测高屋丘山的三角学“勾股重差法”推广到天文方位测量的。
其实,最早言及天文测度之仪的是《管子·宙合》,有“大揆度仪”之语。此语之仪即是测天之仪,作者借喻求知无须直接切近实验,天体的尺寸不是用与对象一般长的尺去量的,只用近身之仪就行了。
天文学“仪”字用法混乱始于张衡之作。上述测天之仪在先秦时代是唯一的方位天文学仪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司马迁等人改历,发生了“浑盖之争”。司马迁是祖传天文历法专家,主平天说,后称“盖天说”。新出一派以洛下闳为首,主浑天说,即认为“天体圆如弹丸”,是球壳形。浑天派测量和计算比旧说精密,被汉武帝裁决取代盖天说的官方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科学革命。浑天家的测天法主体继承平天旧法,仍是用仪——竿头瞄准定位,但其仪不立于平地,改以斜置而与赤道面平行的圆板为基面,这圆当然要比365尺小得多,仪高也不会是八尺。史称“洛下闳于地中转浑天”,很可能是个复式的多仪结构。即在赤道圆面周边分布二十八宿距度星(标志星)标竿,各竿端头以中心竿顶为参照点,按二维视角比例与星对合。圆面可绕轴旋转,从圆心仪顶瞄准对正一个距度星,则28个竿都同时对准。当时的技术极为原始,甚至转轴、刻度都不全不善。过二百多年乃有张衡之作。
张衡发明水运浑天仪,是把洛下闳的“浑天”用稳定流量的漏水推动,自动精确地保持与天运同步转动,这是世界科技史上最早的自动天文钟。但一用就发现它不需要人老是去瞄准,完全可以放到地下室去,在密室里温湿度稳定,更有利于精度。既然不要再用它瞄准,那就干脆把转体做成个不透的球壳,画全星象。当时人称球面天图为“浑天象”,可是人们却不肯改变这个自动旋转球体的原名,还叫它“浑天仪”。元朝阿拉伯人扎马鲁丁来献地球仪,译名之用“仪”字,即以张衡此物为据。而张衡紧接着发明了直测单个天体方位的多圈式浑仪,这就是现今在南京还保存的那种仪器。其中从平天家传下来的小竿被“窥管”取代了,窥管也叫“望筒”,古称“衡管”,不知此“衡”字是否意指张衡。此项发明被合乎逻辑地称为“浑仪”,也叫“浑天仪”,但其中却没了本义的仪——表竿。这两件“浑天仪”把后代人搞得一塌糊涂,以致唐代大天文家李淳风在写《晋书》和《隋书》的天文志时,费了很多笔墨去分辩。可后人还是乱说,沈括《梦溪笔谈》就讥讽应考的举子全不知晓,乱写一气,“考官亦自不知”。到那时,史书开始泛称各种天文用具为“天文仪器”,西学传来后则有“科学仪器”之名,连试管也叫“化学仪器”了,然而总还保持为科技术语。张衡作地动仪,其所以称仪,是因其都柱是判断地动的惯性标准,不是日本人说的可倒尖脚棒。都柱重约2吨,八只脚支在刚性球上,大铜樽亦重约2吨,地动使二者微有错位,启动机关,落球振声示警。
古文献常以“仪”作转借使用,要准确捕捉原意,须先了解上述指实之义。古书名《仪礼》不可狭义地解作“仪式”,是指“标准的礼”。《大学》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应指: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的礼,有三百条案例型的标准;作为惩戒非礼行为的威则有三千条。这是指民法和刑法类型的社会规约。在先秦诸子书中,如《墨子》、《管子》、《荀子》、《韩非子》,经常用“仪”表示标准、模范、法规等义,双字词则有:“仪度”、“仪法”、“仪表”等。有时明显是借实指虚,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极原是穹庐中柱,此指易学非指实的两大范畴性概念,借义创名而已,不能说易学的两仪就是天地。汉代虽渐淡忘“仪”的指实之义,仍未过甚。如《汉书》,说京城贵公子们“皆心仪霍将军女”,是说心里都瞄准了霍小姐。今用“心仪”指暗恋盖源于此。说河间王“为宗室仪表”,是说他可作皇族模范。唐人李贤已昧其本原,还勉强以“表率”为“仪表”作注,今人更讹为“一表堂堂”、“一表人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