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探讨与争鸣 • 上一篇    下一篇

难分难舍的“沙”和“砂”

陈岳书   

  1.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100026
  • 出版日期:2001-06-15 发布日期:2001-06-15

“沙”(sha) and“砂”(sha)Are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One from the Other

Chen Yueshu   

  • Online:2001-06-15 Published:2001-06-15

摘要: 在汉语形成发展的长河中,产生了不少难分难舍的一对对同义或近义字词,如坐与座、做与作、阴与荫、分与份、联与连、碱与硷、气与汽、急与亟、痛与疼、浑与混等等,但很少是像“沙”与“砂”这样一对令科技界钟情,令语文学家头痛,应用又非常普遍的“冤家”。
据现在查到的资料,“沙”出现的时间早于“砂”。《左传》中已有地名“沙”的记载;有的学者还认为商周金文中已有“沙”的象形字。“砂”的出现大约源于炼丹术,《史记·孝武本纪》有“丹砂”的记载。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沙,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见”的解说——这里收“沙”而没收“砂”,不知何故?
后世的语文字典,从《康熙字典》到最新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甚至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对“沙”与“砂”的释义均多有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①“沙”同“砂”,②“砂”是“沙”的俗字,③砂比沙细,④沙比砂细,⑤砂比沙硬等。
现代科技界对“沙”与“砂”的取舍,在不同学科领域也各有不同:①地质、土壤等学科逐渐偏向用“砂”,以“砂”对应英语的sand;②水利学则偏向用“沙”,但常对应sediment(也有对应sand的),如输沙量为sediment discharge;③其他学科则不大讲究,“沙”、“砂”都用,如沙浆、砂浆(建筑),沙眼、砂眼(医、铸),沙纸、砂纸等;④有一种观点,认为“沙”是“砂”的二次风化物。
综上所述,可见:①古代“沙”与“砂”是分开用的,如丹砂(朱砂)的“砂”,很少见写成“沙”;②认为“沙”与水有关,“砂”是与水无关的矿物或化学物质。《说文通译》还特意说明:《本草纲目》中,“砂”在玉石部,“沙”在水部,二者音同义异,不宜合而为一。
但社会是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发展的。由表及里,由现象而本质,由简单至复杂,又由复杂至简单。用现代科技的观点来看:“沙”与“砂”本质上是相同的。①沙与砂的来源都是“石”,水是“石”变“沙”的原因之一,水中“沙”也从“石”变来;②沙与砂都是“小石”,无大小之分,国际上规定其粒径在0.02~2mm之间(<0.02mm为“粉”,>2mm者为“砾”);③沙、砂的成分多是含硅、碳等难溶于水的矿物质,无软硬之分;④国际上对应“沙”和“砂”的英文字只有sand。查各种英语词典,sediment意为沉淀、沉渣、沉积物、冲积物、水垢、泥沙等,这些物质中虽然包含“沙”但并不仅指“沙”,因而无一直译为“沙”。
因此,本人认为“沙”与“砂”二者可以合而为一。从使用的简便和与国际接轨来看,也宜合而为一。那么,取谁舍谁呢?从构字的科学性看,取“砂”较合适;从使用的广泛性看,取“沙”更具代表性。——我个人认为宜取“沙”舍“砂”。当然还有另一种办法:硬性规定“砂”或“沙”各用于某些领域,但这只会增加掌握的难度,人为地造成使用的混乱。
究竟能否统一,如何统一,不是某一人某一门学科能定得了的,有待科技界和语文界共商,以求得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