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热点词\难点词 •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由来及其防治

关君蔚   

  1.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 出版日期:2000-12-15 发布日期:2000-12-15

Discussions about the Chinese Denomination of Desertification

Guan Junwei   

  • Online:2000-12-15 Published:2000-12-15

摘要: 编者按 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的几场沙尘暴使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等科学名词成为热点。但上述名词的概念和对应的中英文名尚有争议,在科研和生产的实践中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上述名词的统一和定名不但对完善和规范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名词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意义。为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管理中心通过本刊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名称的概念、中英文名和各名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各抒己见,进行书面专题讨论,为以上名词的最终定名奠定基础。
在此谨向参加研讨的各位专家和帮助组织本次讨论的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管理中心的杨维西同志表示感谢!
一、问题的提起
“荒漠化”一词,译自英文的desertification。顾名思义,荒漠化就不同于沙漠(desert),它的内涵就要基于外力,主要是人为外力的干涉,形成类似于沙漠的现象。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上,日益认识到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用特大动力的机械为手段,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令人激动的、大规模高速度的“开发与建设”,稍不注意,将引起水土生物等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和破坏,势必引起难于挽回的灾难。
据我所知,国际上,包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UNEP(联合国环境规化署)也未能就荒漠化的涵义取得一致意见,只是为了签定“荒漠化公约”实际工作的需要,在留给继续讨论的前题下,暂定为:“荒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或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在此,“土地”的概念是包括土壤、所在位置的水资源、地表、植被或作物。而“退化”隐含有在土地上,被一种或一系列工序组成的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和生物等可再生资源潜力的降低。(1992年我勉强从UNEP文件中翻译的,务请参照慈龙骏和李汝康的译文)
二、我国的实际情况
中华民族历经悠长,不仅对古老的东方文明作出贡献,更在生态脆弱,水旱沥涝,山沙盐碱的土地上积累下谋求生存,进而传宗接代的经验。早在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1941年,地处陕北风沙线上的靖边县,积极推广“封沙育草”,“引水拉沙”,“栽柳站羊编筐”,“驮盐换布”等活动,一举“柴湾连片”,“绿树成阴”,家家有余粮,人人不缺衣被和日用品,更支援了革命。1948年,石家庄解放前,就在正定县南化村成立了冀西沙荒造林局,开始了涉及几个县,在较大面积上,以防风固沙为核心的防护林体系的营造工作。
1949年在当时已解放了的陕西省榆林县建立了陕北防沙林场,河北省也在黄村成立了永定河沙荒造林局,河南省豫东沙荒造林也开始起步。相继1951年更大规模的“东北西部防护林建设计划”出台,1952年华北五省区防护林的总体规划也已提出,西北长城林带,也纳入了议事日程。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立过治沙领导小组,召开过两次全国治沙工作会议;经1957年筹划,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了在当时具有创新意义的,面向生产、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治沙队”。经过十年动乱,直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开始逐步恢复并取得进展,1991年在甘肃兰州召开了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党中央和国务院为我国的治沙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上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做了“向沙漠进军”的报告,同时在会议上制定了:“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1993年9月在内蒙赤峰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推动了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工作迈入一个新阶段。就此,我国在钱学森老学长的创导下,成立了“防沙治沙塈沙产业学会”。初步形成了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包括我国西北现有大面积“沙漠”和“戈壁”在内的生产、科研和教学体系。于是,问题就在于如何与当时已成为国际上热点问题的“治理荒漠化(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接轨?
三、具体建议
近几年来,有关“荒漠化”等术语的定义和内涵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甚至热烈的争论,我认为是正常的。为了有利于共同提高,提出3点建议:
(1)承认国际上提出的“防治荒漠化”和我国原有的“防沙治沙”都是各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不能完全相互代替。但事物都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从而在当前两者都仍欠完整,国内外的学术界均在探索追求之中,展望可见的未来,会取得进一步的镶嵌、融合的成果,即使难于融合,明确各自独立,也无损于科学。
(2)为了有利于中文的理解,建议免用或少用“沙漠化”,而用“沙化”,不仅有利于和“石化”、“红色沙漠”相组合,突出我国的特色,进而更有利于今后的融合。在此,去年看过一本精彩的专著,中文用了“沙漠化”,英文却用了:“desertification”,联想到1991出版的一本巨著中,却将“土地沙漠化”译为“land desertization”,冒昧提出这项建议,愿就教于魏金石老学长和景可老友。
(3)无论是防治荒漠化,还是防沙治沙,在我国,当前都是迫及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涉及人类未来,举世瞩目的热点所在。这是全国上下、各部门、各学科和各行业的共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