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试析科学术语的文化潜移现象

杜天太;李后强   

  1. 四川大学化学系
  • 出版日期:1993-06-15 发布日期:1993-06-15

Analysis of Cultural Coherency of Terminology

Du Tiantai, Li Houqiang   

  • Online:1993-06-15 Published:1993-06-15

摘要: 如果说人类语言的产生是信息革命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今天日趋智能劳动的代替将表现为高度的自动化,而智能劳动的扩大又将表现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和创造新体系和新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语言革命至今从未中断过。具体表现为各种文化潜移现象在不同文化水准的两个民族间和不同文化层次类别的地域间一直进行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如,暖流,断层,滑坡、可塑性,饱和,透明度等科学术语已频繁出现于哲学,社会科学和人们的日常交往中,用以表达非科学领域中并非科学原意的事物,这就是各种文化潜移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的一个侧影。如新陈代谢一词,最初是生物学用语。指生命运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后借用到哲学上,是指新旧事物更迭和交替,即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反馈一词,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产生于无线电工程技术,后来成为研究生物、社会和生产技术等领域的自动调节现象。惯性一词原出于物理学表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现在已大量出现于社会系统的不同方面。将其移植入经济数学中表示:在颇长时间内实际上不变的指标。相对来说它不依赖于所采取的某种经济决策。国民经济中产品的材料总消耗系数、国民收入和总产值比等一般具有最大惯性。
文化潜移(也叫文化移入)现象是美国人类学家首先提出来的。他们以为文化潜移的原因在于或因文化积淀成熟而发生;或因两种文化接触而导致的文化输入而产生。科学术语向社会语体渗透是文化潜移的一种,应遵从一般文化潜移的因素,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模仿;其规律是由占优势地位的发达文化向居从属地位的不发达文化的至高而低“流动”的补基现象。此外科学术语的潜移过程还有其特殊的原因和动力。
1.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趋向联盟的结果。现实世界包括众多、甚至是无限层次,对某一层次的专门研究者叫专门家。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科学不断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而自成体系。第二次浪潮在牛顿力学的影响下,出现了众多分门别类的科学。而这种分化使得科学家之间联系反而不够,导致“隔行如隔山”。特定的科学术语似乎也成了行家们的“专利”。科学在经历了长期分化以后又重新走向联合,重新统一成整体化,综合化的有机整体,正如J.贝尔纳指出的:将来科学知识的方法渗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以致科学又将不复独立存在。科学的这种联盟具体表现为各门科学、各种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多维的变迁过程,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人们从时空上已经打破了地区,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半封闭状态,而且各门科学的高度综合又打破了自身的封闭状态,哲学执行着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整体化和综合化的职能。使科学在内容不断分化和发展中寻求理论的综合与统一。导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彼此借鉴,科学术语也在这种联盟中被“借用”到了非科学语体中。
2.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结果。如果说把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视为“内科学”的关系,那么科学的“外化”就应该是科学与社会的联系了。与小生产方式相对应的是早期的科学研究都以个人研究为主,或在少数几个助手参与下进行,他们的工作基本上不为社会所了解。本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了象高能加速器、阿波罗登月计划等涉及政治、法律、信息、能源、材料等联系面广、信息量大的项目,显然完成此类项目绝非是一个学科领域内的少数几个科学家所能凑效的,它需要众多行业、整个国家乃至国际合作等“立体作战”或“集团作战”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人员庞杂,使科学活动本身被全社会所关注,以往只在科学层出现的术语也逐渐在社会的其它阶层有所“耳闻”。
面对社会的科学化,有人略带夸张地说,当今的科学已经代替了昔日的神仙上帝。这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之高,并开始了科学向社会机体的所有毛孔进行全面渗透的新纪元。社会化的大生产,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日趋电器化的家庭生活、自动化的信息交流、电子化的文化娱乐和科学化的营养结构等,使人类已经与科学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种科学气氛越来越浓的大环境下,科学术语的流行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科学教育水平提高的结果。科学教育是指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培养科学人才的一项教育活动,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大机器工业要求工人有广泛的修养,在未来社会中,新的一代人必须懂得足够的科学知识,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原理。(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科学教育这个论题。
近代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教育在各个国家相继出现。不仅培养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而且也提高了人类的科学素养。即使是一般工人,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纯的体力劳动者了,他们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改变了“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的比例结构。尤其是科学教育从高等教育向中等、初等教育扩散以后,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智能教育、终身教育以后,从人的角度培植了科学术语流行的土壤。
4.追求科学精神的社会心理所致。科学术语的社会化。大众化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特定的社会公意和跨文化心态所致。
首先,人们常对某些事物冠之以“科学的××”或“××是科学的。”英国学者查尔默斯认为:称××为科学的是想说明他们包含某种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科学究竟是什么》〔英〕A.F.查尔默斯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第5页)。人们凡是从科学性的角度加以考虑的崇尚科学价值取向的心态还表现为牛顿、爱因斯坦、华罗庚等也近乎成了科学和智慧的代名词。
其次,科学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同时也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变人类固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它可以使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建构起崇尚科学精神的道德伦理观,因为科学不仅与宗教神学相对立,而且也与现代迷信相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术语的流行并非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联系着人类的一种思维趋向,按海德格尔的观点,语言是存在的寓所。爱因斯坦也认为“语言的相同,多少就意味着精神状态的相同,在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同语言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395页,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三,一方面人们对科学及其术语的“偏爱”隐含着一定的流行心理和从众心理,另一方面科学术语往往能引发人的发散性思维。这实际上也等于是一种求异性思维或联翩思维。因为不仅科学本身离不开想象和推理。而且更需要不寻常性假说,灵感和悖论等逻辑补充,这类思维的过程必然伴随一定的科学语体的特征;这类思维的延伸更有利于非科学事物的定量化和模式化。
综上所述,作者将科学术语超越自身的语言圈向外辐射潜移的过程和机制可近似归纳为下图: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出,科学术语最终是以人际直接传播和大众间接传播两种方式进行的(如上图),但这两种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术语在流传过程中的外部特征,其实它自身也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征需要考证。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概念和科学语言的超国家性质,是由于它们是一个国家和一切时代的最好的头脑建立起来的。”他还认为:“科学语言同我们通常所了解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呢?就概念的相互关系以及概念同感觉材料的对应关系来说,科学所求的是概念的最大的敏锐性和明晰性“(《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395页,商务印书馆出版)。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术语作为科学语言的一种具体形式,同样具有近似的共性特征。
(1).外来语特征。相对汉语和其它民族语言来说大多为外来语。无论是音译还是语音兼表义,几乎都是外来词,甚至相当数量的还属相应时代的新造词。它们从科学语体过渡到社会领域时强化了社会的科学意识。
(2).喻意特征。从修辞手法上看,科学术语进入社会语言环境时主要以喻意功能表现出来,其中具体表现为隐喻和借喻两种形式。从而促使喻体更加切合语境,以便表达特定题旨和情境。如在方位隐喻中,“情况始终处于低潮”、“最后生活质量很高”。在结构隐喻中,如表达领会的就有“现在我有了完整的图象了”。
(3).近义特征。实际上并非是任何哲理性强,喻意深刻的科学术语都能流行起来。首先,过分深奥,外延模糊的术语是很难流行的,相反“字面意思”明晰便于望文生义或顾名思义的大众化术语较易流行,如象信息一般当消息使用,范畴一般当范围看待就在于此。其次,科学语体中的术语与社会语体中的被喻事物能构成“近义词”关系者最易流行。
(4).中介特征。科学术语较一般行业用语具有促进语言向更精密化、准确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它的使用更有利于自然语言向机器翻译系统中的代码语言过渡,据此制定情报,文献检索和所需的代码系统。目的都是为机器翻译、通讯技术设备提供有关语言结构材料。使被表达的事物相应具有更明晰和确切的表意。即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术语是自然语言过渡到算法语言的中介之一。
(5).词组特征。流行科学术语大多以词组形式形成表征科学概念,现象、程度、状态结构和属性等专有术语。多以联合词组(如信息、网络、阻抗、波动、吸引遥控等)和动宾词组(如指令、冲击波、潜意识、降温、升华、饱和、韧性等)为主、其次还有少量偏正词组(如软件、凝聚力、催化剂、净化等)和主谓词组(如同化、共鸣、全天候等)。对于强化非科学现象起到了界限分明程度适当的效果。
(6).传播特征。科学术语的流行是随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发展而加快的。它即由反映单个事物的某一方面(如细胞、支点)向反映系统问题发展,而且还有由表征简单系统问题向复杂的社会系统过渡。它的流行不仅与商品消费的流行相比具有更加持续稳定和不易“过时”的特点。而且它的流行趋势始终与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
总之,科学术语的文化潜移渗透现象,对于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字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不顾实际的盲目滥用科学术语,反而会损伤我们祖国语言的纯洁,我们应防止一味望文生义的生搬硬套科学术语和言必玩弄科学术语的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