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讨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对Centromere译名的商榷

郑国锠   

  • 出版日期:1988-06-15 发布日期:1988-06-15

A Discussion of the Translated Term of Centromere

Zheng Guochang   

  • Online:1988-06-15 Published:1988-06-15

摘要: 细胞中的结构,在显微镜下被发现后,当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还没有了解得十分清楚,要给予很确切的命名是很困难的。往往在最初发现者定名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学者分别命名。因此一种结构可以给出很多名称,在细胞学的名词上可以举出很多例子,Centromere一词就是这样。它最初是由Waldeyer(1903)提出的。其后被移用到染色体上,指染色体两臂之间的颗粒。这个词一度被废除,用Spindle fiber attachment和Kinetochore代替。到1937年Darlington对Centromere又做了解释,随后centromere和kinetochore就作为同义词同时应用。前者常见于遗传学文献中,后者为细胞学工作者所惯用。除这两词外,还提出很多名称,共有27个之多。
由于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把centromere和kintochore两者的部位区分开,只能看到这个区域的两边有纺锤丝附着,细胞分裂后期可把染色体移向两极。因此,在全部27个名词中,kinetochore的意思占了大多数,而Centromere的结构与功能很少从这些名词中显示出来。于是在我国也就把Centromere和kinetochore两词按Spindle fiber attachment的意思译过来。即现在通用的译名“着丝粒”。
六十年代中期不少学者用电镜研究了哺乳类中期染色体的kinetochore区,发现有一个新的三层盘状结构,外层电子密度深,中层浅,内层又深。最近在电镜整体封藏照片上看到具近端着丝粒的染色体着丝粒位于Centromere顶端的两侧,而具两臂的染色体着丝粒则位于centromere区异染色质中部的两侧。并发现着丝粒的三层结构与染色体上伸出的染色质丝环(Chromatin fiber loops)有联系。这些丝伸入内、中两层到达外层,平行排列于圆板的平面上。如用核酸酶处理,这些微丝最终将被消化;而那些圆板则无影响,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些发现,说明Centromere和kinetochore在染色体上所占有的部位、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不能再把它们作为同义词合在一起,必须分开。kinetochore是指染色体上附着纺锤丝的区域,而Centromere是指中期姐妹染色体连接的部位,也是两臂染色质连续的部分。这样它们的译名也要分开,必须重新审定。根据目前应用的情况看,kinetochore可以维持原来的译名仍为“着丝粒”,而Centromere则需要另定译名了。
Centromere如何译?有必要先了解它的结构与功能。在高等真核细胞中Centromere染色质具有高度重复DNA,含有大量功能未定的异染色质;而在低等真核细胞如酿酒酵母菌Centromere染色质的结构很小,只有单一DNA,约200多个bp大小,它包围在组蛋白核心之外为146个pb,在两个核小体之间的连接为20-50bp。在一些酵母菌中Centromere DNA的顺序研究得比较清楚,而高等真核细胞中的顺序还没有一个被测定。至于谈到Centromere的功能,主要看它们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时对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和分离时的作用来定。虽然其中的机理还不很清楚,不过最近有人己提出一个Centromere DNA复制的控制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S期Centromere DNA的复制被某种因素所抑制,使姐妹染色单体在中期Ⅰ连接在Centromere区,在后期Ⅰ一同被移向同一极。在减数分裂Ⅱ和有丝分裂中期又恢复了Centromere DNA的复制,产生了两个Centromere,将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这个复制控制模型已在酵母菌系统中测验过,也可能适用于高等真核细胞。由于Centromere对姐妹染色体有“连”和“离”的作用,因此,根据Centromere这样的功能,建议将Centromere译为“连离子”是否确切,请大家讨论。
如果采用这两个译名:Centromere为“连离子”,kinetoohore仍照原译不变为“着丝粒”,那末,就会涉及到其它一些名词如acentric Centromere nidex,diffuse Centromere等的译名也应作相应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