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热点词\难点词 • 上一篇    下一篇

不必辨清“生态环境”是否科学

蒋有绪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05-06-15

Jiang Youxu   

  • Published:2005-06-15

摘要: “生态”指主体与主体外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指主体外的客观环境(过去指物理化学环境,现也包括生物因子)。因此,两者概念完全不同,说:“生态环境”是概念重复或大致重叠,是不对的。说由此“生态环境”一词不科学,不能用,也是不对的。我从来理解“生态环境”一词,就是“生态和环境”,或“生态或环境”。当某事物、某问题与“生态”“环境”都有关(既是涉及生态,又是涉及环境),或分不太清是“生态”还是“环境”问题,就用“生态环境”(如生态环境问题,某地区的生态环境)。这正是中国语言的特点。这种连用的还有“社会经济”、“思想意识”、“医药卫生”、“医疗保健”,它们的涵义就是有简化的“和”和“或”的意义。科学上该如何翻译,可根据其固有的意思,明确为“生态”时就“生态”,明确为“环境”就“环境”,明确为“生态”和“环境”,或“生态”或“环境”都可以按实际译。此种现象在中外文翻译中很多,是文字、语言的特点,不能认为中国语言形成的词汇在外国没有,就不科学。
“生态建设”、“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都可以用。
建设一词在中文是泛化的,并非不科学,不能认为只限于“人工的”、“人造的”,理解为建筑那样时,才是“建设”。常用的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建设、法制建设,为什么不能用“生态建设”?英语中也有“能力建设”,“建立……的环境”或“创建……的环境”的说法。不能直译硬译,不等于中文词汇就不科学,这乃是中文的特色、特点。是翻译学的问题,理解该如何译就如何译,这仍是中外文翻译中常有的事。“建设”这里的意思是“对某目标实施积极性的行为”。
是“工程”,就是“建设”;是“工程”,就有“建设”。
“生态工程学”国际上存在的,还有这个学会。马世骏先生在我国肯定,并由他发展了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工程学理论”。国际上也予以肯定。马先生还提出应用“生态建设”一词。这里的“工程”、“建设”,均包含了“修复”、“恢复”、“保护”、“保育”、“改良”、“调节”、“重建”乃至“新建”。并非只是“重建”、“新建”。我们现在常用“系统工程”来形容某些复杂的需要努力实现的事物。因此用“建设”一词来表达,就很自然。
不必要辨清“生态环境”是否科学的问题,不必认为中央文件有“生态环境”一词而不妥。
此用词问题,最多是科学界和翻译界的事。科学家该严格区分“生态”、“环境”时就严格区分;必要时(如既是生态,又是环境问题,或者分不清时,就可以连用“生态环境”),对于非科学家(领导人和群众),连在一起用也是可以的,特别是已用惯了,就不必硬去纠正。语言的形成和创新过程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