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探讨与争鸣 •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Open Access译名的建议

莫京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发布日期:2005-06-15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Open Access”

Mo Jing   

  • Published:2005-06-15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Open Access出版模式在国际科学界和出版界的影响日趋广泛,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专业性学会、学术出版者、图书馆及检索系统等的高度关注;Open Access一词在有关图书馆学及学术出版研究论文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目前,Open Access在中文文献中或者直接以原文的形式出现,或者被译作开放存取、开放获取、开放共享、开放访问、开放近取、开放阅览,等等[1~3]。鉴于国内对Open Access的关注和研究日增,相关论文也越来越多,因此,对Open Access一词的中文译名进行探讨、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
Open Access一词首先广泛应用于信息领域,1995年Keller指出:所谓Open Access,不仅是指网络物理连接的建立,而且还意味着要保证这些连接易于使用、收费合理,并能提供一整套基本的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的使用不应仅局限于信息的被动连接,相反,这一环境应是开放、分散和易于漫游的。即使是最为基本的连接,也应使用户既可成为信源,又可成为信宿。Lynch对于网络信息环境语境中的Access有更为直接的论述,即:Access不仅指通过网络与信息资源提供商相连,而且还指人们成功地查找、检索和利用各种计算机系统中所含信息的能力[4]
目前在学术领域被广泛接受的关于Open Access的含义基于三次重要会议[5]: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6]、关于开放存取出版的柏斯达声明(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BSOAP)[7]、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存取的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8]。三者的表述方式虽不尽相同,但本质内容大体一致,以BOAI为例,它认为,Open Access意味着用户通过因特网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论文的全文,或者对论文的全文进行链接、为论文建立索引、将论文作为素材编入软件,或者对论文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而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任何限制,除非网络本身造成数据获取的障碍。对复制和传播的惟一约束,以及版权在此所起的惟一作用是,应该保证作者拥有保护其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并要求他人在使用作者的作品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致谢并注明引用出处。
目前,OA出版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6~10]
(1)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即基于OA出版模式的期刊,OAJ既可能是新创办的电子版期刊,也可能是由已有的传统期刊转变而来。
(2)开放存档(Open repositories and archives),即研究机构或作者本人将未曾发表或已经在传统期刊中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的电子档案储存。
从上述有关“Open Access”术语的源起及其含义可以看出,“Open Access”译作“开放存取”要比其他译法更为贴切。这是因为“共享”、“阅览”等译法在词义上对Access反映不够准确;“获取”、“访问”、“近取”等译法则不能全面地表述“Open Access”的含义,即Open Access出版方式不仅包括用户可以自由获取的OA期刊,而且还包括作者自由存储的“开放存档”。
此外,在图书馆学及情报科学领域,access一词译成“存取”已约定俗成,在计算机科学领域,access也译为“存取”[11]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开放存取”一词不仅符合“Open Access”的原义,而且无须给access赋予新的中文译词,以免在以后造成不必要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