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辨析与杂谈 • 上一篇    下一篇

腧、输、俞应区别使用

黄涛   

  1.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 100700
  • 出版日期:2003-03-15 发布日期:2003-03-15

The Usages of “腧”(shù),“输”(shū)and “俞”(shù)Should Be Distinguished

Huang Tao   

  • Online:2003-03-15 Published:2003-03-15

摘要: 在古汉语中,腧(shù)、输(shū)、俞(shù)三字音义相通,因而在目前大部分辞典、百科全书中,腧穴、输穴、俞穴三词义同,可相互替用。如《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腧穴学》释:“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
考输之本义,有转运,运送的意思,《说文》:“输,委输也。”《淮南子·泛南训》:“运所有,输所无。”杜牧《阿房宫赋》更有“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苏轼《庐山二胜栖贤三峡桥》:“险出三峡右,长输不尽溪”等等,其“输”之义均与穴位能运转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有关。《中国针灸学》直接解释说:“输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输,又写作‘俞’、‘腧’,含有转输的意义;穴,有孔隙的意义。输穴,即针灸施术的部位,在历代文献中,还有气穴、孔穴等名,通俗称作穴位。输穴具有输注气血、反应病痛、扶正祛邪的作用。”
但输穴(或腧穴)在同一本书中可能包括有不同的含义。如《实用针灸学辞典》:腧穴,“①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②五输穴中的输穴。”“③五脏之背腧穴。”“输,①同腧,指腧穴,又专指五腧穴中的输穴。②指输通或灌注。”“输穴,①即腧穴。②五输穴之一。”
“‘腧’、‘输’、‘俞’三者,古通用。输者,以其脉气之转输也。俞者,从省。腧,从肉。”(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灵枢·经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指的是以压痛点作为穴位来进行刺激;《灵枢·四时气》:“歧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灵枢·海论》:又有“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上述的经腧、荥输,是泛指的所有穴位。而《灵枢·寿夭刚柔》中“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中的荥输,指的则是另外的含义。马莳注解说:“当刺阴之荥输,如刺手太阴肺之鱼际为荥、太渊为输之类。”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歧伯曰:人有五藏,五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灵枢·四时气》:“秋取经腧,邪在腹,取之合,各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亦有“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藏主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的论述。
所谓五输,是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组穴位,《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腧穴学》:“五输穴,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总称五输穴。”“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入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官能》:“知官九针,刺道毕矣。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此处之输(腧),是指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类特殊穴位。
由此可见,输(腧)穴一词包含了三种含义:一为穴位的统称;二为五输穴之一;三是特指在背部的俞穴。
对于这三种不同的穴位名称,文字上各辞典及教材称其相通,并无区别,不少针灸有关的书亦混同使用。但在临床使用上针灸界还是有其约定俗成的不同:“腧、输、俞三字相通,应用时各有所指,所谓‘腧穴’是指穴位统称;‘输穴’是指井、荥、输、经、合中的第三个;‘俞穴’是指脏腑之所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五脏俞和六腑俞的背俞穴。”(杨甲三主编《普通高等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
采用这一区别方法的,主要是一些教材和《经穴部位》(国家标准)的宣贯材料,目前尚未普及。为避免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确保名词词义的单一性,在这次《中医药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中,我们明确地将“腧穴”(point/acupoint)泛指所有穴位,将“输穴”(shu-stream point)作为“五输穴”(five-shu point)及其中的第三穴“输穴”专用,“俞穴”则专指背俞穴(back-shu point),与这三名词的英译相互呼应。同时我们也希望以后的针灸学著作及文章中不再出现“腧穴”、“俞穴”、“五输”、“五腧”等同义异名的词相互混用、含义不清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