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表面工程学科是一种介于化学和机械之间的边缘学科,它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表面工程行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到目前为止,共举行了9届“海峡两岸表面精饰联谊会”,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为促进两岸表面工程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两地在科技词语使用与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听众和读者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受到一定的影响。1991年笔者将一篇英文文章译成中文(3万多汉字),刊登在台湾出版的《表面工业》杂志上,文章内容讲的是“锌在大气中的腐蚀机理”,登出后题目却变成了“锌在大气中的腐蚀机构”,按照大陆方面的理解,这是一个病句,是讲不通的。这么大的一个标题不太可能存在编辑的失误问题(多年来笔者一直留意台湾的本行业杂志,未见“机理”一词),台湾的译法我们无法理解,“机构”一词明显不妥。“机理(mechanism)”一词在大陆教科书和报刊上出现频率较高,而台湾方面不用“机理”,却用“机构”,令人费解。
从那时起笔者一直留心海峡两岸表面工程词汇之间的差异,每遇一个生词,根据文中意义反复琢磨、推敲,又在两岸学术交流之时,请教台湾同人,经日积月累收集整理若干词汇如下表(台湾词语均用简化字)。表中对有歧义或有多种意义的词汇列出了英文,比如,“镀覆”一词,台湾方面称“镀金”,这里的“镀金”,大陆方面往往理解为“镀黄金”,而台湾方面指的是“镀金属”,为了与镀黄金相区别,在括号中列出“plating”。又比如“剂量”一词,大陆方面的理解是既可表达物质的体积;又可为物质的质量,而台湾方面理解的剂量却是放射线的能量强度,故标出“dose”一词。严格地说,所列词汇中有少数超出了表面工程的范畴,但在该行业的科技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双方的表达意思又存在差异,因而也一一列出,如投药、磨削、量程、质量等等。
当然,海峡两岸有差异的表面工程词汇也可能有许多未列其中,仅供行业内人士参考。不妥之处,请指正。
张建设高级工程师: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4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