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代表第二组向大会汇报讨论情况。第二组是由生物方面各学科分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同志们组成的,到会代表共二十余人。大家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对如何贯彻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精神、努力做好名词审定工作,学科之间交叉名词术语的协调统一,以及今后工作开展的设想,向纵深、横向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工作会议是一次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开得非常及时。通过领导讲话,各分审定委员会交流情况,介绍经验体会,真正做到相互启发,对今后进一步做好名词审定统一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家学习了国务院对“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认为两年来的辛勤工作为国家所承认,深受鼓舞。特别是批复中提到“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这使大家进一步感到名词审定工作的深远意义,为国家四化建设,为子孙后代和祖国统一,做了一件大好事,更增强了责任感,必须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作。例如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代表谈到,过去曾主动去找“医百”编辑部协助工作,开始他们对这项工作不理解,当看到国务院批复后,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并表示愿意协作搞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
大家对现阶段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换了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名词审定工作的组织安排问题:
1.这项工作的部署主要是通过学会系统下达,而非由行政部门进行,且又完全是义务工作。有的人还要自己出钱制卡片,打印材料。对于老专家,他们积极热情,而不计较这些,但对一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来讲,做这项工作,费时不少,作出成绩却不能与提职、提薪挂钩。因此各分委员会的代表都提出,是否列入国家的软科学研究项目,这样就明正言顺,不会有人讲是“不务正业”,而且也有了经费来源。但这要经过努力,通过有关领导呼吁,使其受到社会的承认。
2.名词审定委员会应挂靠在某个单位,而该单位的行政领导,又是这个委员会的主任或副主任,这样有利于工作开展。北京林业大学的新、老领导,是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和委员,而这个机构又挂靠在北京林业大学,在人力安排及财力、物力的资助上或多、或少比较方便一些。农学名词审定工作,因学会领导班子更替,使工作受到一定的干扰。
3.分科委员会的委员,最好多数安排在北京工作的同志,这样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林学、医学、植物学等分科委员会都有这样的认识。这是为了工作进展有利,而不是说京外单位有关专家学者不能干这个事。提出初稿,可以利用通讯方式与外地专家们联系,提出意见进行修改。几个学会反映,他们寄出的送审稿,一般可以回收60~70%,说明大家还是比较重视的。
二、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来开展工作:在非正式渠道下达的任务,又无经费保障的条件下,各学科审定委员会想了不少办法来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例如昆虫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微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都借助学会召开的学术年会的机会,加个套会来进行审查。又如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给各分科学会小组的同志通过其所在工作单位发去聘书,这样有了正式名义,单位就可以考虑安排作些名词审定工作。许多分委员会采取募捐化缘的办法来进行工作。但此非长久之计,往往因经费无源而贻误工作,本来正好进行此项工作的退休人员,因无处开销旅差费而罢休。
三、名词术语的交叉协调问题:生物口各分委员会的名词交叉问题很多需要协调解决,同志们认为,基础学科与主科应先行一步,有利于各学科共同名词的协调,这样便于放在哪个学科最合适,就放在哪个学科。目前29个分科委员会的审定工作,齐头并进,当然主、客观条件不同,进度不一,就难于统一协调。生物学科各口特别是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各口不妨来个“三堂会审”,共商量、同切磋,还是有好处的。也有的同志提出,为了保持学科体系完整,不妨把某个共用词,分列于不同学科,而在后边加注来解释清楚,不知这样可否?还有同志认为各分科审定委员会,以收专用名词为主,不应过分强调系统性。必须保持完整系统的个别词,在副科必须保留时,须协调一致统一叫法。《天文学名词》中18表八星际分子一节,全是化学名词,这是人为造成的交叉,本应放在化学名词之中。
四、关于“约定俗成”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约定俗成”是什么?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代表说,我们要为了子孙后代着想,要从长远考虑,我们这一代也不过十几、二十年,不方便,也就不方便吧!而我们的后代要有几十年,上百年,如果不考虑科学性不从科学内涵来考虑,就会一代代贻误下去,应该慎重考虑。例如大熊猫(应为大猫熊)、气管炎(应为支气管炎)、心肌梗塞(应为心肌梗死)等等。
五、关于建立科学名词术语的研究队伍问题。
名词术语的研究工作,是一项软科学,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大事。全国、各学科、各研究单位、各高等院校,应建立研究所、研究室、培养名词术语的一代新人,不能仅依靠老专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新陈代谢,要培养起一支名词术语的骨干队伍,这个任务是长久的,不是审定这一次就会一劳永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名词术语工作越来越要发展。所以现在要看得远些,要下本钱,下大气力,作好这项基础工作,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会有促进作用的。因此,要大力宣传,多方呼吁,建立起这项名词术语软科学研究队伍,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要使国家有关领导重视这项工作的发展与当前工作的开展。
再有关于已公布的《天文学名词》应有英文书名。是否注上(试用)二字?正式公布的索引,应有总序号,是否还要有部首或四角号码索引?这会有利于港、澳地区和台湾及海外华语区人们的使用。这次《天文学名词》的出版,在卷首仅列出了审定委员会的委员名单,恐怕非委员也付出了不少劳动。各委员会都有类似情况,按付出劳动而言,有的委员有名而未作工作,而做了大量工作的又非委员,今后正式公布时要考虑到这一点,不应埋没任何一个参与些项工作同志的功绩。故建议在委员会名单后或卷末列出委员之外付出辛勤劳动的有关人员名单。
以上是我们组讨论的情况,为了表述的更清楚,请微生物学会的王大耜同志和细胞生物学会的周郑同志分别就经费与协调两方面问题作些补充。我的发言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印嘉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