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大会报告 •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国名词委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总结和第三届委员会工作计划(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六日)

卢嘉锡   

  1.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 出版日期:1996-06-15 发布日期:1996-06-15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Second and the Working Plan of the Third Committee of CNCNST

Lu Jiaxi   

  • Online:1996-06-15 Published:1996-06-15

摘要: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代表们、同志们: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自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今天这个会议,既是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也是全国名词委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
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以及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国家基金委、新闻出版署、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的共同领导、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名词委全体委员和广大专家、学者以及名词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组建了48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和一个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定出了一套较完整明确的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完成了39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公布出版了30个学科的名词和8个学科的海外版;统一了一大批混乱的名词,使我国名词混乱现象有了缓解和改善,为科技名词的规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全国名词委向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向名词委全体委员们和广大名词工作者以及所有热心科技名词工作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科技名词统一工作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对科技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做好这项工作将对中华民族的进步起到奠基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的工作是光荣的,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自豪的。
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全国名词委从成立乃至以后的工作,曾多次得到过李鹏总理和万里、张劲夫、方毅、宋健、严济慈、吴阶平、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等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贺信、题词和莅会指示。所有这些,都时刻激励着我们努力工作。
此时此刻,我们也十分缅怀已去世的前主任钱三强教授和其他几位全国委员。三强同志为我国的名词统一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为名词委的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要继续他们的事业,把名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同志们,全国名词委第二届委员会自1990年1月成立以来即将6年了。现在我代表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总结报告,并代表第三届委员会提出今后的工作计划要点。
第一部分: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总结
全国名词委第二届委员会在第一届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共同努力,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完成了预定的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了名词审定的学科范围,审定公布了一大批名词
第二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又组建了18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完成审定并公布出版了数学、化学、地质学、计算机、农学、石油、医学等22个学科的名词。此外,近期已完成终审,不久即可公布的还有化工、航海、物理第二册、医学三、四册、大气第二册、建筑、煤炭、铁道、公路等学科的名词,其中有的学科加注了定义。这样,10年来我们的审定工作已覆盖了科学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再有几年的努力,我们将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名词工作的体系,为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统一了一批混乱的名词
在各学科的名词审定过程中,我们对一些长期混乱、难以统一的名词坚持进行了协调,使之取得了一致。比如,有的名词一义多名,像ergnomics,汉语称谓十分混乱。各字典中有功效学、人体工程学、尔刚学、人机工程学等20多个名称,涉及十几个学科。经组织专家们从概念到命名进行研讨,最后统一定名为“工效学”,确定其定义是“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健康、舒适为目的的学科”。钱学森教授还专门写信表示赞同这一命名。还有的名词一词多义,这样的词要分别定名,做到一词一义。像“mass”和“quality”,长期以来,汉语都叫作质量。公布大气科学名词时就有两条“大气质量”。其实两条词的概念相差很远。一个是指大气中物质的多少,另一个则是指大气成分优劣的情况。但由于人们使用惯了,一直难以更改。在大气名词第二批审定时下决心改了过来,分别叫作“大气质量”和“大气品位”。此外,对一些表达概念不清楚、不科学的名词进行了重新命名;对那些名称太长的进行了简化;对一些最近出现的新词有的学科及时给予了命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对影响面较大的混乱词,我们多次组织多学科协调会,共同协商研究,以使统一的词更有基础。例如“苷”与“甙”;“质量”与“重量、重力”;“压力”与“压强”;“原子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经讨论大都有了明确一致的意见。
三、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名词审定队伍,完善了名词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
随着名词审定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建立了一支由1700多位高水平的科学家组成的科技名词审定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170多位。还有更多的专家、教授、学者也以极高的热情参加了审定工作。十年期间,形成的科技名词工作队伍规模之大,水平层次之高,前所未有。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二届委员会在继续按学科系统地开展基础学科名词审定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开展了工程技术方面的名词审定。在审定工作中,积累和丰富了名词工作的经验,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原则和方法,指导审定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开展。例如在工作安排上注意“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的原则;审定中按概念定名,坚持一词一义,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约定俗成等原则。对学科之间交叉重复、存在分歧的名词,本着“副科靠拢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进行协调。个别重要的不一致的名词,促进统一的态度要积极,做法上要有灵活性,不搞简单地一刀切。实践证明,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第二届委员会还抓了名词加定义的试点工作,以进一步完善名词审定工作。目前已有天文、大气两个学科在第二批名词审定时加注了定义,机械、煤炭、船舶、水利等学科在第一批审定时就加了定义。这些试点的经验对今后其它学科开展加定义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四、对所公布的名词做了一些宣传贯彻工作
根据1987年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的精神,1990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又联合发文,要求各新闻单位和各编辑出版单位使用已公布的名词。此外,为了推动贯彻已公布的名词,扩大名词工作的影响,第二届委员会还在京内外召集科技界、教育界、新闻界等人士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和名词工作演讲会,座谈会等。
近些年来,许多编辑出版单位和教材编写单位已注意采用名词委公布的名词。今年召开的全国优秀辞书评奖工作会上把是否采用规范名词作为评审条件之一,对推动辞书规范化、对贯彻使用已公布的名词起到了较大效果。
五、加强了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协调统一工作
海峡两岸分隔四十多年,这期间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时期,因此科技名词尤其新兴学科的名词,两岸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如计算机科学,两岸就有80%左右不一致。相对情况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同文同种却“一国两词”、“一物多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两岸科技、经贸、文教方面的交流。台湾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给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一封来信中对这种状况十分感慨。他说1993年11月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电子显微镜学术研讨会是在多种语言即大陆普通话、台湾的国语和英语混用之中进行的。可见是多么混乱。全国名词委始终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工作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在困难重重之中坚持探讨和利用各种渠道推动这项工作。
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把探讨大陆与台湾科技名词统一的工作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此举顺应两岸民意,尤其反映了科技界人士的愿望。全国名词委协助海协会作了一些落实这项协议的准备工作,海协会已明确全国名词委为两岸名词工作的牵头单位之一。
近几年,我们通过各个学会和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同台湾同行的交往,已建立了一些关系渠道,如天文、大气、物理、化学、化工、航海、空间物理、农业、城市规则、医学、地理、地球物理、测绘等学科已同台湾学者或相应的机构建立了联系。有的相互交换了名词,有的将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列入了各自的工作议程,有的双方在一起座谈了这项工作的方法,步骤和分工,有的已合作着手或已编出本学科的两岸名词对照本。我们还先后接待了许多台湾专家的来访,他们都表现了极高的热情。
我们还于去年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70多位著名科学家、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海协会的领导等应邀出席了会议,发表了很多很好的看法和建议。
另外,名词委还同《嘹望》、《海峡科技与产业》等杂志报刊建立了联系,发表谈话和文章,呼吁两岸各界关注和推动两岸名词统一工作,在港台引起反响。两岸要统一,科技要交流,名词要一致,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希望两岸携起手来,本着“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原则,做好名词工作,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两岸科技、文化、经贸的发展,为两岸共同繁荣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六、加强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努力开展术语学研究
我们十分重视同国内外名词工作者的交流,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关术语工作的会议,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各术语学派的理论及术语工作的经验。我们与不少国内外术语学组织和术语学者建立了交流合作的关系,并派人出席国际有关会议,交流名词术语工作经验,了解术语工作及术语库的开展情况。
我们也邀请了一些国外术语学专家前来讲学、座谈,听取他们介绍术语学研究的理论和经验。开展以上这些活动,对推动我国的科技名词工作,对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逐渐与国际接轨,是十分有益的。
全国名词委始终结合名词审定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名词术语的研究,组织学术研讨会,坚持出版《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物和不定期的简报,刊登了许多有较高水平的术语研究文章。
七、基本上解决了名词委的体制问题
长期以来,全国名词委存在着体制不顺、经费不足且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名词委的生存和发展,阻碍着名词工作的开展。为此,在八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近百位科学家代表联名提出了四项提案,呼吁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解决这一问题。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在中科院、国家科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和财政部的协调和支持下,这一久而未决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基本的解决。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最近已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作为全国名词委的办公实体和科学院下属的事业单位。我相信,今后,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全国名词委虽然取得了以上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名词的推广应用工作十分薄弱
虽然我们在宣传贯彻已公布名词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推广应用这一环节仍然十分薄弱。名词公布出版后新华书店征订数很低。数千名名词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辛辛苦苦审定公布的名词起不到应有的效用,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情。这固然与出版发行的体制与渠道以及社会上对名词工作的理解程度有关,但缺乏一定的官方措施和必要的行政干预也是主要的原因。这就需要科委、教委、新闻出版署等部委在这项工作上发挥职能作用。全国名词委决定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并对科技名词的使用情况作一调查,提请教委、新闻出版署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的教材及科技出版物上作出相应的规定,使已公布的名词得以广泛地使用。
2.对于新词的定名及试用工作抓得不紧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词不断涌现。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国外的新的科技名词也必将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而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名词工作跟不上去,势必会造成新的混乱。宋健同志在全国名词委第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也强调过这个问题。但由于经费、人力和组织方面的原因,我们没能够很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对此,全国名词委决定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3.审定经费不足
前几年,由于全国名词委审定经费不足,许多专家、学者、教授几乎是义务性地完成了繁重的审定工作。他们不管刮风下雨,冰天雪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积极地参加名词审定工作。他们不计报酬、甘愿奉献的精神是高尚的,这和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向钱看”现象形成了强大的反差。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奖励他们。因此,全国名词委在经费上仍然需要有关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第二部分: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计划要点(1996-1999)
根据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和当前的形势及任务,第三届委员会常委会讨论了今后四年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提出,本届委员会审定工作的方针仍然是按照国务院对(84)科出1242号文关于名词委方针任务的批复精神,对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范围内的各学科名词进行审定和公布。同时,名词审定工作应为改革开放服务,应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应加重开展高新科学技术以及具有我国特色的学科的名词审定。此外,要继续加强海峡两岸的名词交流、协调和统一工作,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确定名词术语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方法。
第三届委员会今后四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1.抓紧完成以下已经开展工作的各学科名词的审定与公布:物理第二册、化工、航海、医学三至六册、铁道、动物、建筑、计算机第二册、药学、电工、电力、公路、航空、航天、土木、冶金、测绘第二册、水产、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史以及加定义的天文第二册、大气第二册、水利、煤炭、船舶、机械、土壤等。其中,有些学科已完成了终审,要尽快把它们公布出版。
2.继续开辟一些学科领域进行名词审定,例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计量、中医、针灸、心理学、昆虫等等。要尽快成立这些学科的名词审定委员会,逐步开展审定工作。
3.积极迅速地开展高新技术方面的新词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对于新词,以及一些紧迫需要统一的科学概念或技术名称等,要随时审定,及时公布试用,并建立新词词库。
4.加强对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宣传和对已公布名词的推广应用工作。要努力使社会对名词工作增进了解和重视,争取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计划同国家教委和新闻出版署等部门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关宣传、推广的文件和计划,对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教材及科技出版物作出相应的规定,以使公布的名词得以广泛使用。
5.对已经完成第一批审定任务的分委员会,应注意收集反馈意见,研究第一批名词审定中遗留的问题,做好修订、补充新词和加注定义的工作,逐步完成第二批审定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加注定义的审定原则和方法。同时,出版已公布名词的合订本,以方便人们使用。
6.关于海峡两岸名词统一工作,我们将继续配合海协会工作,发挥我们这支宏大的名词专家队伍的作用。同时计划在目前各学科名词工作者与台湾同行交流的基础上按学科列出计划,统一部署。可根据条件成熟情况在大陆成立有关的各学科名词工作专家小组开展工作,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同台湾相应学科的名词工作专家小组进行合作,共同编订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为今后两岸的名词统一打下基础。
7.在本届委员会任期内,香港与澳门将回归祖国,我们将努力促进同港澳的名词交流与协调工作。这次大会我们增加了香港的两名全国委员,相信他们会对这一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8.做好计算机在术语工作中的应用工作,进一步完善现已建立的已公布名词的术语库,使术语工作实现现代化,使其更好地为审定、咨询、交换、出版等工作服务。
9.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与港台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继续与国内外术语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中国术语标准化委员会和中国术语网的领导工作,为推动我国名词术语工作的开展和促进我国的名词术语向国际化方向连接作出贡献。
10.加强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的自身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和保持一批从事科技术语工作的精干队伍,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审定工作。同时,为逐步建立我国的科技术语学理论作出贡献。
11.继续办好《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努力提高刊物质量,争取届内把它办成公开发行的刊物。
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诞生于世纪之交,连接两个世纪,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完成本世纪最宝贵的最后4年赋予的光荣的历史性任务,在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方面为下一个崭新的世纪打下良好的基础,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时代,因而科技名词的审定和统一更具重要意义。汉语文化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世界优秀文化,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当今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或懂得汉语。因而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任重而道远。只要紧密依靠广大专家、学者,团结广大名词工作者,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就能够逐步完成这项与科技发展相配套的支撑性的系统工程,为促进我国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作出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