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专稿 • 上一篇    下一篇

承前启后 开创名词工作新局面——记全国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

本刊编辑部;樊静   

  • 出版日期:2000-09-15 发布日期:2000-09-15

Carrying Forward the Past and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in Terms Work

  • Online:2000-09-15 Published:2000-09-15

摘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0年6月15—16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第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科学技术部程津培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胡启恒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蓝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沈国舫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党组郭传杰副书记、全国名词委副主任于永湛、朱作言、邵立勤、叶柏林、张尧学、李春武、汪继祥、潘书祥,以及全国名词委委员和各界人士共150多人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①产生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②总结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③讨论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方针和计划;④交流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⑤修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规章。
在6月15日的大会上,宣读了卢嘉锡主任致大会的信。路甬祥、程津培、胡启恒、江蓝生、郭传杰等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按照全国名词委组织条例的规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由全国委员会和各学科(分)审定委员会两级机构组成。全国委员会每届任期为四年。1995年成立的第三届委员会业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本次会议上首先宣布成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有109位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应国家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聘请担任全国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委员。这届委员中包含了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其中有36位院士。委员中还有5位香港学者和第一次参加名词工作的2位澳门学者,大家齐聚一堂,为弘扬中华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会上领导们向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出席会议的代表们以热烈的掌声向新一届的委员们表示祝贺并寄予期望,希望新委员们肩负起新形势、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路甬祥同志在致辞中首先对在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指出: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而且自然科学同工程技术和社会人文科学之间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科学技术普及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科学技术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已紧密地融为一体,并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所以,不仅是科技发展本身产生的许多新概念、新名词需要规范和统一,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社会各个方面也需要对名词术语有个更好的规范。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完全实现统一更加迫近,其中也包含着语言文字和名词方面的统一。当前的形势对名词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路甬祥同志指出,本届委员会承担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它将成为名词统一事业的一个新起点,我们要在总结过去15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把科技名词工作推向一个崭新阶段。
程津培同志在讲话中说:我国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巨大的发展,这既要依靠广大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依赖于能够承载、传播科技知识的名词体系。今后,科技部仍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科技名词工作,从政策、经费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第一次参加科技名词工作会议的社科院江蓝生同志在发言中非常赞同关于探讨“三院”合作(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研究和开展名词工作的建议。她介绍了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们的意见,他们普遍感到规范社会科学术语的工作已经比较紧迫。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也日益增强,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在此过程中,如果社会科学的名词不规范,势必影响两大科学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有碍于科学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成立社会科学名词审定机构。胡启恒、郭传杰同志在讲话中对名词委广大专家学者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敬意,并表示将进一步支持名词委的工作,从而使科技名词工作为我国科技进步、科教兴国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些重要讲话,体现了各部门领导同志对名词工作的真切关心和热忱支持。
大会上,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作了题为“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总结和第四届委员会工作计划”的报告(全文见本刊)。报告指出:15年来,全国名词委已建立了包括基础学科与工程技术各学科及交叉学科在内的53个委员会,审定公布了52种学科规范名词,已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期间,还开展了一些建设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如:对科技新词的命名与公布试用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海峡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全国名词委正式加入了国际术语信息中心;创办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科技术语研究》等。对今后的工作,潘书祥同志说:展望21世纪初叶的科技发展态势,第四届委员会常委会讨论并制定了今后四年的工作计划,主要任务是:继续做好名词的审定公布工作;拓展名词工作领域,尽快成立新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继续积极开展新词的公布试用工作,为社会使用规范名词发挥导向作用;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名词统一工作和学术交流,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两岸科技、文化、经贸的交流与发展;结合汉语名词工作的特点,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加强与新闻出版界和教育界的联系,充分发挥已公布规范名词的社会效益;建立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工作网站;增强同国内外术语学界的交流与合作等。
6月15日下午,专家们分组进行了十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大家对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代表们一致认为,在当前世界进入知识型经济时期,科技名词工作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的支撑条件,更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科技名词规范化是一项重要的长期性任务,第四届委员会将在社会各界的同志和朋友的关注和支持下,为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6月16日,一些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介绍了他们工作中的经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李启斌研究员提出要建立名词规范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当前产生的许多新概念、新事物要根据实际需要尽快定名,再通过全国名词委工作网站迅速向全国传播,这样就能够大大推进新词工作的开展。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王夔院士介绍了101—109号元素的定名经验,其中既反映出专家们一贯的严谨学风,又体现了新词定名紧跟科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他们在定名工作中,积极与台湾专家磋商,取得共识,实现了双方公布完全一致的定名。信息科学新词审定组是一个适应信息科技发展的跨学科的新形式的名词审定组织,在科技新词的审定和发布试用工作中以创新性的工作成绩先行了一步。信息科学新词审定组组长陈太一院士介绍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值得各学科审定委员会在新词工作中认真加以借鉴。例如他们以更灵活的组织形式、审定方法、公布方式,保证了新词审定工作既严谨、又快捷地开展。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在中国心理学会的支持下,经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即完成了工作任务,并为审定第二批心理学名词作了一些积累。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新词量很大,很多名词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他们的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重点介绍了他们开展两岸名词对照工作的经验,提出的一些做法和待解决的问题带有普遍的意义。铁道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宣传推广规范名词的工作中颇具特色。他们通过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发行站推广名词书,又取得铁道部的支持,发文要求全路推广、使用规范名词,有力地促进了规范名词的推广和应用。在大会上,第一次参加大会的港、澳地区委员也作了热情的发言,根据他们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工作设想和建议。
出席本届大会的委员既有几十年来一直热心于科技名词工作的老专家、老名词工作者,也有新时代孕育出来的科技新秀、新名词工作者,老中青专家共聚一堂,为开创我国科技名词工作的新局面,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集思广益,共献良策。
(樊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