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探讨与争鸣 • 上一篇    下一篇

名词随笔(六): “反歧化”不是一个好术语

石磬   

  1.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 出版日期:2002-03-15 发布日期:2002-03-15

Jottings on Terms (6):“反歧化”Is an Inappropriate Term

Shi Qing   

  • Online:2002-03-15 Published:2002-03-15

摘要: 下面一些方程式是一大类化学反应中的个别例子:
IO-3+5I-+6H+=3I2+3H2O
HClO+Cl-+H+=Cl2+H2O
2Fe3++Fe=3Fe2+
2MnO4+3Mn2++2H2O=5MnO2+4H+
这些反应的共同特点是某元素由高低两种氧化态转化为一种处于其间的氧化态。具有这种特征的反应可以举出上百个,不能不认为形成了一类化学反应,然而,至今这类反应却没有一个被我国科技术语权威机构认定的术语来概括。在国外,也没有一个被公认的术语,但在许多文献里,不同的文献作者们使用的对应于这类反应的术语有3个:reproportionation,comproportionation和synproportionation。它们的共同构词特征是词干proportion(意为“使成比例”)前加前缀re-、com-和syn-,使术语含有“重新归于相同比例”的意思。在我国,一些中学教师也按同样的思路创造了“归中反应”一词,但未被普遍接受,相反,在一些大学教科书里,作者们却使用了一个比“归中反应”差得多的词——“反歧化反应”。造出“反歧化”这个词的逻辑是,这些反应的逆反应——处在某一氧化态的元素转化为2种氧化态,一种较高,另一种较低——已经有了一个大家认定的术语:“歧化反应”,既然上述反应是歧化反应的逆反应,因此可以叫做“反歧化反应”。笔者的意见是:“反歧化反应”一词不是好词,因为这种造词逻辑不值得提倡,试设想,如果这种造词逻辑泛滥起来,我们岂不就有了如下情形:化合反应逆反应叫反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逆反应叫反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逆反应叫反氧化反应……这种逻辑简单倒是简单,但科技术语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造下去,你不觉得会黯然失色吗?
如果大学教科书的作者们不喜欢“归中反应”这个词,笔者提供几个词供大家研究:“同化反应”、“归同反应”、“趋同反应”、“同比反应”……您还可以按这种逻辑造一个。这些词的意思是相同的,笔者认为其中“同化反应”一词比较好,它和歧化反应呈对称关系,听起来也比较顺耳,能够充分概括这类反应的特征,可以与上述3个外文词对译。可能有的人会因“同化”一词在生物学中已有确定的含义而反对“同化反应”这个词。笔者认为,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只要不同含义的同一个词使用的范围十分明确,不会交叉,就没有什么坏处,反而倒会使人感到很亲切,很顺耳,很容易记忆。当然,如果使用范围交叉在一起,就不好了。笔者的这个建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在《化学教育》杂志上发表过,具体在哪一期记不得了,但没有人理睬,现借贵刊一角旧事重提。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们是否能够考虑考虑这个建议,好让写新教科书的人有个依据,给新教师们和新学生们一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