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庆
Liu Renqing
摘要: 我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种科技名词的命名,难免存在差异,造纸名词也不例外。现在,尽管高新技术发达,宣传媒体众多,但是,纸张的生产与使用(特别是印刷、包装,以及生活用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名词不统一,使用中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某些方面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后的今天,再也不能“坐视不理”了。限于篇幅,仅举两例。
例一:不久前,香港特区媒体报道了两件与纸有关的商贸案件。一件是深圳港商办的某加工厂,向深圳海关申报进口“粉纸”5300公斤。大陆海关认为填报不实,应为进口“铜板纸”5300公斤,责令处罚金3500元人民币。另一件是某单位,有报表申请进口“白咭纸”16700公斤。该海关又认为不是“白咭纸”,应报称“铜板纸”16700公斤,罚款12000元人民币。这两个案件虽然不构成走私和偷税,但却因填报的纸名与海关的要求不符,导致处以高额罚金,故引起业内人士深感不安。实际上,在香港采用粉纸、白咭纸的名称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使用普遍(暂不说这两个纸名是否合适)。香港叫的粉纸(art paper),也就是我们内地人说的铜版纸(不能写作铜板纸)。在台湾也称为铜版纸。早在1995年,铜版纸的国家标准(参见GB/T10335-1995)就已颁布了,它的英文名是art paper。英文名在“三地”是相同的。
铜版纸是一种涂布加工纸。它是利用粉状的白土等颜料及胶粘剂配制成涂布液,再将其涂布在原纸上,经过干燥和超级压光而成。其纸面平滑如砥,专供印刷高级画册、广告等之用。此纸在英国初创时,大多用来印刷美术(绘画)作品。由于那时的印刷技术尚有局限性,如果印刷美术作品,一定要采用照相铜版方能够有“加网线”效果,才能印出有层次的色调来。倘若采用锌版,则不能够满足印件的质量要求。因此,把这种方式框定于铜版印刷顺理成章,所用的纸便称之为铜版纸了。
至于在香港为什么把铜版纸叫做粉纸?据说是因为这种纸上涂有白粉(涂料),所以就叫它为“粉纸”。香港的方言来自广州,广州人把“卡”念作“咭”。白咭纸就是白卡纸,是介乎于纸和纸板之间的一种厚纸。所以不能把白咭纸认作是铜版纸。
例二:在台湾,有两种常用的印刷纸,分别叫做“道林纸”和“模造纸”。它们的英译名是wood free paper和simili paper。其实,道林纸是一个商品名称。“道林”二字是英文Dowling的音译,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那时我国机制纸的生产能力薄弱,水平不高,生产的纸品种少,质量也不高。上海的一些纸商鉴于市场上急需高档纸张,便从设立在香港的英国道林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购进了一些由欧洲生产的白度较高、质量较好的印刷纸和书写纸,因转手出售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纸名,便笼统地称为“道林纸”(也译为Dowling paper),意思是从“道林公司”卖出的纸。这便是道林纸的由来。
道林纸一经投放市场,立即“打响”,受到用户的欢迎和好评,上海和各地的印刷厂、印书馆、书局等纷纷前往订货,这个纸名便长久地流传下来。到了1956年,前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在制定纸种分类定名时,曾经颁布取消这个不甚确切的纸名,代之以胶版印刷纸。不过,商业习惯已经形成,靠行政命令是很难改过来的。所以,直到今天在内地仍然有人把道林纸作为高级印刷纸的名称。
关于模造纸,它是源于日本的一个纸名。在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人以“西化”为荣,模仿欧洲的产品,对“洋纸”也不例外。因欧洲洋纸是使用100%的化学木浆制造,而日本当时的化学木浆比较少,就掺用了一些草浆,所制成的纸张在外观上模仿洋纸,而内在的质量却逊于一筹,故取名模造纸,以示与洋纸有区别。在台湾,所制的模造纸也配加机械浆(或草浆)等,质量比道林纸差一些,故多用作印刷要求不高的印刷品。另外,模造纸在某些方面与内地的凸版印刷纸表观质量相近,但有时因其中含有的化学木浆稍多一点,故其品质又比凸版印刷纸略好一些,两者都属于同一级水平。不过,在内地已没有这个纸种,在香港也早已不用这种纸了。
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纸名不同,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本行业内要求统一的愿望和呼声日渐增长。
有鉴于此,我认为:第一,造纸名词混乱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两岸三地”的叫法不同,这不仅给商务活动带来困惑和不良的影响,而且也有碍行业内外的沟通与交流。第二,当前本行业和商业部门的现况比较复杂,习惯根深蒂固,推广统一名词的困难比较大。新中国成立了半个世纪,至今仍有人把“打浆度”叫“叩解度”(日本词);把“纸板”叫“板纸”(日本词),要花大气力宣传方能使之改过来。第三,希望有识团体或部门能够出面组织专家、学者讨论造纸名词的规范化问题,征求意见,统一叫法,搞出一套大家认可、乐于接受的造纸名词,逐步推广,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