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祖彬①
Ni Zubin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央与地方有关的专著、科研报告、区划、规划、计划中,以及文后所列文献(1~8)中,都广泛使用“宜农荒地”或“宜农(耕)荒地”这一复合词。该词在实际使用中一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复合词中的“农”字,显然是指“农业”,而人们对“农业”的理解,有时是单指“种植业”——常说的“小农业”,有时是指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常说的“大农业”;二是该复合词中的“荒地”,无疑是指未被人们利用的荒芜之地,而在实际使用该复合词中的“荒地”,往往又含有已被人们利用的土地。这样一来,“宜农荒地”这一复合词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它不但词义含糊不清、不统一,而且还不科学、文不对题,所以多年来,对“宜农荒地”这一复合词的使用一直有不同意见。笔者也曾在多种有关场合对该复合词使用中的上述问题发表过意见或建议;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本人在编写有关科学考察研究报告与专著(附录文献6、7、9、10、11)中,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对适宜开垦为耕地的土地,一直使用“宜垦土地”或“宜垦地”一词。
二、“宜农荒地”一词的应用
该词的词义应当是:适宜农业利用的荒芜土地。但是,由于传统习惯与部门利益的驱使,在实际使用该词时,词义不统一、不科学。
首先,在“宜农荒地”这一复合词中的“农”字,具有双重含义。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很早就主要从事栽植作物与饲养畜禽,故有“以农立国”之说。这里的“农”字主要指种植业,同时,人们还常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统称为农业。在1988年出版的《词海》中对“农”字的解释,首先是指耕种——种植业,对“农业”解释为“栽种养畜之业”;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农”字的解释,首先也是种植业,对“农业”的解释,既可单指栽培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又可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所以,按照传统习惯,“宜农荒地”这一复合词中的“农”字是指“农业”,它可以单指种植业——“小农业”,也可以是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大农业”,致使“宜农荒地”在使用中的词义不统一。
其次,在“宜农荒地”这一复合词中“荒地”一词的词义,应当是未被人们利用的荒芜之地。但是,由于调查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就出现了不科学的“荒地”概念。如以发展林业生产为目的的,把适宜造林的山坡草地、牧场与一部分应退耕的耕地视为宜林地或宜林荒山荒地;以发展牧业为目的的,把那些适宜开辟为牧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乃至一部分采伐基地、应退耕的耕地与未利用的天然草地列为宜牧地;以发展种植业为目的的,把适宜开垦为耕地的荒滩、天然草场、灌木林地、疏林地乃至林地划为宜农荒地。其结果是,各个农业部门都是把别的农业部门已利用的部分土地划入适宜本部门利用的“荒地”之中,从而使这些荒地中都包括一部分已利用的土地,致使“荒地”一词的词义不科学。
三、建议
鉴于“宜农荒地”这一复合词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建议:
1.“宜农荒地”的词义,界定为适宜种植业、林业、牧业利用的荒芜土地;
2.适宜开垦为耕地的土地,使用“宜垦地”或“宜垦土地”,其词义界定为适宜开垦为耕地的荒芜之地与变林地或草场为耕地的已利用土地。适宜林业或牧业利用的土地,仍使用原有的“宜林地”、“宜牧地”,其词义不变;
3.适宜种植业、林业、牧业利用的土地,使用“宜农地”或“宜农土地”,其词义界定为“宜垦地”、“宜林地”、“宜牧地”的统称。
附录:相关文献
1.周立三主编.《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农业出版社,1981.11
2.石玉林等编著.《中国宜农荒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
3.吴传钧主编.《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科学出版社,1991.7
4.中国农业区划办编.《中国农业自然资源数据汇编》,1991.12
5.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农业出版社,1991.4
6.孙颔主编.《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
7.吴传钧、郭焕成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1994.12
8.石玉林等编制.《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西安地图出版社(内部),1996
9.中国科学院内蒙宁夏综合考察队编.《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评价与生产布局远景设想》.科学出版社,1965.1
10.程鸿、倪祖彬主编.《西藏农业地理》.科学出版社,1984.4
11.程鸿、倪祖彬、康庆禹主编.《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9
①倪祖彬研究员是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