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笑丛
Xue Xiaocong
摘要: 近年来,中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围绕“素质教育”一词的英译也产生了不少,如有的将其直译为quality education,有的则译为quality based education,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diathesis education,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等。《为了13亿人的教育》一书是对中国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访谈录,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该书英译版Education for 1.3 Billion,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文局、中央编译局专家翻译,十几位外国专家参与润色。该书把“素质教育”统一译为“character education”。学者张国荣在《“素质教育”英译述评》一文中也是引经据典,认为“把‘素质教育’译为character education,比较全面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语义信息,达到了语际交际的目的。character education只是‘素质教育’的意译,与原文的‘素质教育’相比,它的语义面要小一些,这是翻译中难以避免的局限性”[1]。然而果真如此吗?
美国中小学教育,正经历着“品格教育运动”(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它与我国的素质教育遥相呼应,并给世界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运动提供有益的启示。它强调培养学生对关心、公平、责任等基本价值观与公民道德的尊重与实践能力,强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教育与价值引导。品格教育所奉行的首要哲学原则是:存在一些广泛共享的、至关重要的核心道德价值观,例如关心、诚实、公正、责任以及自尊和尊重他人,这一切构成了良好品格的基础。
由此可见,character education强调的是道德领域,是关于品格的6个方面:trustworthiness(信任)、respect(尊敬)、responsibility(责任)、fairness(公平)、caring(关爱)与citizenship(公民身份)。
然而,character education与中国推行的“素质教育”有着很大不同,“素质教育”是个纯中国的概念,产生的背景不同、概念不同、强调的重心不同。正如学者张国荣引用陈孝彬教授对“素质教育”由来的解释:“‘素质教育’这一术语的出现,大致是1985年。这一年,中共中央颁布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是在决定颁布前的起草和讨论过程中,同志们觉得,一方面对以一年一度的高考为代表的指挥棒有看法,一方面适逢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号召,于是,与‘应试教育’相对,逐渐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提法”[1]。进入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的研究在中国逐渐成为热点。《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文件,都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认同了“素质教育”。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正式确立实施“素质教育”。该通知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以下一些说法: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是开发青少年的潜能,训练和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核心,以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实施德育、智育、体育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1期)
“素质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和个体的双重需要所进行的、旨在提高人的身心发展质量、水平和培养个性特点的教育。”(《安徽教育学刊》,1994年第2期)
“素质教育即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而实施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讲,素质教育就是政治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应用心理学研究》,1994年第9期)
还有人从教育方针或人的全面发展论出发,界定素质教育为“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2]。
在谈到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时有人倾向于“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层面的素质结构的观点。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有学者把此转化成教育内容九要素说,即: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3]。
以上几段话对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要求等都作了明确的阐述。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教会他们终生学习的本领。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时开发有潜能、有才华的学生,使他们具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
学者张国荣为了说明“素质教育”可以译为character education,说道:“为了验证上述观点,笔者日前特意分别请两位在高校工作、且不懂汉语的外籍英语教师谈谈对‘character education’和‘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的直接感受和理解。其中一位来自美国,另一位来自澳大利亚。他们的反应和回答几乎是一致的。首先,他们认为,‘character education’是指‘品德教育’,是教‘怎样做人(to be a good person)’。由此可见,把‘素质教育’译为‘character education’,传达了该词文化内涵的要旨,并且完全可以被说英语国家的人所理解和接受。”[1]
这样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在看到“character education”时,他们所理解的意思是“品格教育”或“品德教育”,决非中国“素质教育”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从以上对比也可以清晰地看到“character education”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不同、文化内涵不同,如果把二者硬说成是对等语,实则是对文化的误读。就像美国的最高立法机构叫Congress(国会),英国的叫Parliament(议会),中国的则叫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是都叫国会。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character education”我们通常汉译为“品格教育”,无需译为“素质教育”,而基于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也不宜译为“character education”,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有翻译同行将“素质教育”译为“quality education”的,但其含义是“高质量的教育”或“优质教育”。据说,宁波宽带网竟然把它译为“Diathesis Education”,这是心理学术语,根本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意义。相对而言,“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是比较可取的译法,便于理解。oriented是当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词,如“people-oriented以人为本的”“market-oriented以市场为导向的”“individual oriented以个人(需要)为取向的”等等。因此,应将我国的“素质教育”统一译为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一则它可较准确地表示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再则它与“应试教育”(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相对。在特定的语境中,辅以一定解释,外国读者完全可以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