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鑫
Zhou Yanxin
摘要: 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支,故其内容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涵盖的科学范围包括理、农、医学等也最广阔,而其被使用的人口亦众多。近几十年来,又因分子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了英美新名词的创新日多,而海峡两岸因政治因素的分离,各地的科学家在做教学与研究时,常常又各行其是,于是一个英文名词,常常有多种中文翻译,例如Soft-Ware在中国大陆叫软件,而台湾则叫软体,Pseudocoelomate大陆叫假体腔动物,台湾叫伪体腔动物,Remerlinean大陆叫纽形动物,台湾叫吻腔动物,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奖主题物质——多肽Ubiquitin,在台湾就有译为泛素、泛激素、宇元、奎亭等不同译名,所以一个英文名词常常有多种中文名称的例子非常的多,但是在自然科学里首重简洁原则,尤其是在不同都说华语的地区如能将华语名词统一起来,对今后我们的科学普及,以及东方的生命科学发展,也就是如何使东方科研早日能与西方的水准并驾齐驱,是非常必要的。中文名词的混乱不止是可由学者的表达不同而引起,亦可因其他原因而产生,今将我自己的一个例子说明于后。
记得在2002年的时候,动物界有一件大事,就是德国科学院的宋布罗(Oliver Zompro)博士,在研究一种像竹节虫又像螳螂的标本后,在昆虫纲里建立了一个新目Mentophasmatodea。本来宋博士研究的是一个四千万年前的琥珀标本,有趣的是在2002年时宋先生在西非的那米比亚的山岩中又采集到十二只本虫活的标本,所以我最先在台湾为文绍介这个新发现,当时我对Mantophasmatodea用的名词是拟目,可是这篇文章在联合报发表时被审查者改为拟著目(联合报,民意论坛,六月二日2002),后来大陆的学者即浙江大学的陈学新与何俊华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彩万志和杨集昆建议用螳
目(昆虫知识39(6):468—470,2002),现在不止是在海峡两岸的学者都同意,同时新加坡的专家也同意,Mantophasmatodea用螳
目来代表,解决了这个问题。
由上可知,一个新词要有统一的译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我所知,法国的法兰西学院,其院士们每个月至少都有一次讨论会评论有关科学名词法译的事情,此次由大陆中科院一位院士及动物学专家和台湾学者在参考多种资料后,共同开研讨会并拟编一本海峡两岸动物学名词对照辞典,期能让现代动物学有一部可参考应用的工具书,协助说华语的同学与学者早日能赶上西方的动物学水准,其意义重大。
①这是作者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动物学名词对照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