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分享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术语的数量与日俱增。在众多的科技术语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科技术语构成一个概念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属—种关系”,有上位概念术语、下位概念术语等。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科技术语也可以构成一个概念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整体—部分关系”,有整体概念术语、部分概念术语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根据术语语义的异同,存在着单义术语、多义术语、多源术语、同义术语、等价术语;根据术语语音的异同,存在着同音术语;根据术语字形的异同,存在着异形术语、缩略术语;根据术语与其它语言的关系,存在着借用术语;此外,术语还存在着地域分歧、译音、转写、科学单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现代术语学应该认真地研究并切实地解决的。本文不打算从逻辑学和本体论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于与语言学有关的术语之间的某些关系,作一个初步的分析,供有志于研究这些问题的同志们参考。^^一、单义术语只代表一个概念的术语叫单义术语(monosemous term)。在某一语言中,如果一个术语只代表一个概念,而这一个概念反过来也只能用这一个术语来表示,那么,这种单义术语就叫做绝对单义术语(absolutely monosemous term)。例如,汉语的“北极星”是一个单义术语,因为它只能代表北极星这个概念。但它不是一个绝对单义术语,因为在汉语中,北极星这个概念还可以用术语“勾陈一”或“小熊α”来表示。又如,汉语的“处暑”是一个绝对单义术语,因为它只代表二十四节气中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开始的这个特定的节气,而这个特定的节气也只用“处暑”这个术语来表示。再如,汉语的“实数”也是一个绝对单义术语,因为它只代表某个数,这个数可以在固定基数数制里表示为一个有限的或无限的数,而具有这种性质的数也只用“实数”这个术语来表示。术语学要求术语具有单义性,因此,单义性就成为了术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一个追求目标。然而,在实际上,即使是命名时已获得绝对单义性的术语,在其使用过程中也往往会得到一些附加的含义,而逐渐改变其单义性。所以,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二、多义术语如果一个术语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之间,又有某种语义上的联系,那么,这个术语就叫做多义术语(polysemous term)。多义术语可以出现于同一个概念系统之中,也可以出现于不同的概念系统之中,由多义术语所表示的若干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时往往难于察觉,需要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研究。概念属于内容方面,术语属于表达方面,因此,多义术语可图示如下:例如,英语的head可表示“头(动物的躯体)”和“柄(工具的一部分)”。法语的tête可表示作为动物躯体一部分的“头”和作为物体一部分的“头”(如螺钉的“头”或床的“头”)。俄语的голова可表示“人的头”和用具的“头部”。它们都是多义术语。有时多义术语可以表示许多概念。例如,英语的carrier这个术语至少就代表着如下十二个概念:1.载波;2.承载子,承载形;3.载体;4.载流子;5.载波频率,基频;6.运载工具,搬运车;7.航空母舰;8.载架;9.带基因者;10.带病体;11.鸡心夹头;12.带菌者。处于不同概念体系中的多义术语,可根据其概念体系或所属学科的不同来区分其意义的差异。例如,英语的bridge这个术语,在建筑学中表示“桥”,在音乐中表示弦乐器上“琴马”,在牙科学中表示“齿桥”。概念体系不同,多义术语的含义各不一样,还不至于造成科学交流的困难。但是,就是在同一学科的同一术语系统中,有时还会存在多义术语,这就会造成科学交流的困难。在术语规范化中,这种多义术语是要尽力避免的,为此,必须进行多义术语的分离。例如,在ISO-2382《数据处理词汇》中,“并行操作”(parallel operation)这个术语代表如下两个不同的概念:1.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执行两个或多个操作的一种处理方式;2.在同一瞬间出现两个或多个操作的一种处理方式。在同一个关于数据处理的概念系统中,出现这种多义术语是不容许的。因此,ISO-2382国际标准针对这种情况作了多义术语的分离工作,把表示第一个概念的操作叫做“共行操作”(concurrent operation),把表示第二个概念的操作叫做“同时操作”(simultaneous operation),而把“并行操作”这个术语,用于表达下述概念:“在单个设备中,共行地完成几个操作的一种操作方式;或者在两个或多个设备中,共行地或同时地完成几个操作的一种处理方式”。这样,便把“并行操作”这一个多义术语,分离为“共行操作”、“同时操作”、“并行操作”三个术语,使用时不会产生混淆。在术语工作中,多义术语的分离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多义术语所表示的几个概念之间总是有一定联系的。如果这几个概念之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那就不是多义术语,而是几个不同的同音术语了。例如,汉语中的“复数”这个术语,在语言学中是表示一个以上的数的语法范畴,当所指对象超过一个时,就用复数。但是,在数学中,汉语的“复数”却是表示由有序的一对实数组成的数,可书写成a+bi的形式,其中,a和b是实数,i2=-1。在“复数”这个术语所表示的这两个概念之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复数”不是一个多义术语,而是两个含义各不相同的、没有联系的同音术语。多义术语与同音术语有时并不太容易区分。有些在一般人看来根本没有联系的概念,在专门研究词源学的专家看来,说不定还是有一定联系的。不过,在术语工作中,我们一般并没有必要追溯到词源,词源学上的根据,只能作为术语工作的参考,我们应该着重考虑术语的当前意义。^^三、多源术语在对两种语言中的术语进行翻译时,原语中的不同术语,可能会被译为同一个形式的术语,这样,译语中的这个术语,是来源于原语中的多个术语的,它具有多个来源,叫做多源术语(multiple-original term)。当把英语术语译成中文术语时,往往会在中文中产生多源术语。例如,“比例因子”这个中文术语,来源于两个英语术语scale factor和scaling factor,因此,它是一个多源术语。在数据处理这一专业领域内,其含义是“在取比例尺中被用做乘数的数。1/1000这个比例因子,可用于将数值856、432、-95和-182压缩在-1到+1范围内”。又如,“逻辑移位”这个中文术语,来源于两个英语术语logical shift和logic shift,因此,它也是一个多源术语。在数据处理这一专业领域内,其含义是“对于一个计算机字的所有字符都同样对待的一种移位”。有时,一个中文术语可能会有两个以上的英文来源。例如,“操作码部分”这个中文术语,来源于三个英语术语:operation part,operator part和function part。在数据处理这一专业领域内,其含义是“指令的一部分,通常它只包含要执行的操作的显式说明”。多源术语可能会导致多义术语。例如,“数字的”这个中文术语,来源于三个英语术语:numeric,numerical和digital。前两个英语术语的含义是“指用数表示的数据或物理量的一种属性”,而后一个英语术语的含义则是“指数字或者用数字表示的数据或者物理量的一种属性”。这样,“数字的”这个中文的多源术语便成了多义术语。为了分离这个多义术语,有人建议把前两个英语术语译为“数值的”,只把后一个英语术语才译为“数字的”。多源术语还可能导致同音术语。尤其是当把不同学科的英语术语译成中文时,由于学科之间没有彼此协调,不同的英语术语在不同的学科中,可能会被译成同样形式的中文术语,而这两个英语术语在概念上并无联系,这样,就导致了同音术语。例如,“复数”这个中文术语,在语言学中来自英语术语plural,在数学中来自英语术语complex number,这两个英语术语在概念上没有丝毫的联系,因此,“复数”这个多源术语就变成了同音术语。在术语规范化工作中,为了避免多源术语导致同音术语,要提倡在不同学科的术语之间进行协调。^^四、同义术语在同一语言中,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术语表示同一个概念,那么,这些术语就叫做同义术语(synonymous term)。例如,“食盐”和“氯化钠”这两个术语,都是表示一个氯原子和一个钠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它们是同义术语。在一定的专业领域中,同义术语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都是可以彼此替换的。例如,在数据处理术语中,“作业流”(job stream)、“输入流”(input stream)和“运行流,(run stream)这三个术语,都是表示“提交给操作系统的待执行的作业或部分作业的表示序列”,它们在数据处理专业的文章中,是可以彼此替换的。有的同义术语有使用地区的差别。例如,英语中的“span”各“range”这两个数据处理术语,中文都可译为“变化范围”,它们的含义都是“一个量或函数可取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但是,range这个术语用于澳大利亚,而其它说英语的地区则用span。这是同义术语使用时的地域差异。同义术语过多,往往会导致术语使用的混乱,因此,在术语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同义术语,在表示同一概念的各个同义术语之间进行比较,选取最好的一个作为标准术语,其它同义术语,根据用户对它们的使用态度分别进行处理。例如,在ISO-2382《数据处理词汇》中,“双稳触发电路”(bistable trigger circuit)、“双稳电路”(bistable circuit)、“双稳触发器”(bistabletrigger)和“触发器”(flip-flop)等术语是同义术语,它们都表示具有两个稳态的触发电路,其中,flip-flop这个术语,在美国用作双稳电路,而在英国则用作单稳电路,为了避免混淆,ISO-2382国际标准规定“在任何意义上都强烈反对使用它”,而bistable trigger这个术语,在字面上并未强调“电路”,术语的字面含义不太明确,ISO-2382国际标准规定“反对使用”这个术语。导致同义术语产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而误造术语,对于这种术语,在术语规范工作中应予取缔。2.由于不同的学派、学科分支以及不同的厂家的标新立异,使得同一个概念用不同的术语来称谓它。3.由于标准化工作没有做好,对于新产生的同义术语未能及时处理。4.由于某些翻译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未经深思熟虑而随便生造术语。术语工作者应仔细地注意这些因素,尽量做到同样一个概念只用同样一个术语来表达,这对于科技交流是大有好处的。如果在一定的专业领域中,某些同义术语只能在一些上下文环境中彼此替换,而在另外一些上下文环境中不能彼此替换,则这样的同义术语叫做准同义术语。例如,在英语中,relation和relationship这两个术语,其含义都是表示“关系”,但前者多用于描述事件,而后者多用于描述状态,它们出现的上下文环境不尽相同,因而它们是准同义术语。又如,英语中的solenoid(螺线圈)和coil(线圈),法语中的baque(环)和anneau(圆圈),俄语中的АМОРТНВАТОР(减衰器)和ВУΦЕР(缓冲器)都是准同义术语。有时,由于术语的使用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往往会把一些并非真正的同义术语误认为同义术语,这样的术语叫做假同义术语。例如,在英语中,有人常把elasticity与plasticity这两个术语误认为同义术语,其实,前者指“弹性”,后者指“塑性”,其物理含义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它们是假同义术语。在研究同义术语时,应该注意排除假同义术语,不要让它们扰乱了研究者的视线。^^五、等价术语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之间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叫等价术语(equivalent term),不同语言之间的等价术语,其内涵和外延都是完全重合的。同义术语仅用于描述同一语言内的术语,而等价术语则用于描述不同语言之间的术语。例如,汉语的“操作系统”及英语的“operational system”这两个术语,都是表示“控制计算机程序的软件,其功能包括作业调度、排错、输入输出控制、会计、编译、存储分配、数据管理以及有关的服务性操作”,它们是分布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因而它们是等价术语。又如,汉语的“流程图”、英语的“flowchart”、德语的“Flussdiagramm”这三个术语,都是表示“对某一问题的限定、分析或解法的图形表示;在这种表示图中,用符号来代表操作、数据、流向、设备等等”。它们是分布于汉语、英语和德语中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因而它们是等价术语。在日常语言中,处于不同语言之中的完全等价的词语是很少的。由于各语言系统内各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对应语言成分很难完全等价。例如,法语的mouton与英语的sheep并不完全等价,法语的mouton既可以指“羊”,又可以指“羊肉”,而英语的sheep只能指“羊”,英语中的“羊肉”这一概念,则用mutton来表示。由此可见,法语mouton一词在法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与英语的sheep一词在英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并不一样。在专业术语中,由于标准化工作的效果,却存在着大量的等价术语。这些等价术语的存在,是术语能够执行其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保证。因此,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持不同语言之间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的等价性,历来是术语标准化追求的目标之一。不同语言中的术语是否等价,主要根据它们在各语言术语系统中的定义来判定。定义是判定术语等价性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英语的programming这一术语,在汉语中译为“程序设计”,但汉语的“程序设计”从字面含义来看,却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解释为偏正结构,“程序”是修饰语,“设计”是中心语,其字面含义是“程序的设计”,另一种是解释为主谓结构,“程序”是主语,“设计”是谓语,其字面含义是“程序被设计”,仅只从字面含义来判断,很难决定汉语的“程序设计”与英语的programming是不是完全等价。但是,根据这两个术语的定义,它们都表示“程序的设计、书写与调试”,可知汉语的“程序设计”这一术语,按定义应该是“程序的设计”,而不是“程序被设计”,从而可判断这两个术语是等价术语。^^六、同音术语如果一个术语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之间在语义上没有相互联系,那么,这个术语就是同音术语(homonymous term)。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术语,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术语,只不过因为语音外壳相同,看起来貌似一个术语而已。同音术语可图示如下:内容A,B,C各不相同,在语义上也没有联系,但它们具有相同的表达形式X。至于如何来解释“语义上没有相互联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所谓“语义上没有相互联系”,就是在词源上没有共同的来源;有的学者则认为,所谓“语义上没有相互联系”,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使用语言的人们的头脑中已不复存在,并不一定要考虑词源。在不同专业领域中的同音术语,造成的交际障碍并不严重,它们的具体含义可以由上下文来判断,一般不会引起误解。例如,英语中的bark是同音术语,它有如下的含义:1.树皮;2.狗吠,狐叫;3.三桅帆船。这些含义之间在语义上没有相互联系,它们的使用领域也各不相同,不会造成交际上的严重障碍。在印欧语中,同音术语可分为同音同形异义术语和同音异形异义术语两种。例如,英语的arm可指“上肢”,亦可指“枪支”,法语的grève可指“河流的沙滩”,亦可指“罢工”,俄语的кпюч可指“键”,亦可指“源泉”,它们都是同音同形异义术语;英语中的sun(太阳)和son(儿子),法语中的mer(海洋)和mère(母亲),俄语中的лут(草地)和лук(弓),则是同音异形异义术语。此外,在印欧语言的术语中,还有一种同形异音异义术语,在ISO/DIS 704国际标准中,也被算为一种特殊的同音术语。例如,英语的tear(泪,发音为[ti])和tear(撕开,发音为[tε]),法语的fils(纱线,发音为[fil])和fils(子孙后代,发音为[fis]),俄语的ЗАМОК(锁,键,重音在第二个音节)和зАМОК(城堡,重音在第一个音节),这些术语在各自的语言中,词形相同,但发音不同,意义也不同。严格地说,这类同音术语只能算为同形术语,而不能算为确切意义上的同音术语,因为它们的发音并不完全相同。在汉语中,同音术语与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同音汉字的大量存在,许多同音术语仅只是发音相同而字形往往不同。例如,“公式”、“公事”、“攻势”、“工事”,其发音都是gōngshì,而字形则各不相同,这很象印欧语言中的同音异形异义术语。^^七、异形术语在汉语中,如果一个术语由形状不同的汉字表示,这种术语就叫做异形术语(hetero geneous term)。异形术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同义术语。例如,“日食”和“日蚀”,其读音都是rìshi,其含义都是表示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太阳光被月球挡住的天文现象。“角色”和“脚色”,其读音都是juésè,其含义都是表示戏剧或电影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栏杆”、“栏干”和“阑干”,其读音都是lángān,其含义都是表示用竹、木、金属或石头制成的栏档的器物。“筹码”和“筹马”,其读音都是chóumǎ,其含义都是表示记数和进行运算的工具。“帐篷”和“帐棚”,其读音都是zhàngpéng,其含义都是表示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的器物。这种异形术语不能算为同音术语,因为它们虽然发音相同,但它们的含义并没有什么不同。由于这种异形术语表示的概念相同,我们把它们仍然算为同义术语。异形术语与一般的同义术语的区别在于:同义术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术语,而异形术语则是书写形式不同的一个术语。异形术语的规范化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在术语工作中,要提倡科技工作者尽量使用比较合理的术语形式和普遍通用的术语形式;编辑人员在审稿时,要尽量做到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中尽量不使用异形术语,使术语的使用前后一致。印欧语言中也有类似于汉语中的这种异形术语存在。例如,“布尔运算”英文可写为Boolean operation,也可写为boolean operation,前者用大写的B开头,后者用小写的b开头。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目前,在美国一般使用大写的B开头,在英国一般使用小写的b开头,也出现分化的倾向。^^八、术语的地域分歧由于使用的地域不同,术语常常会发生分歧。例如,“程序”这个术语,美国为program,英国则为programme。“流程图”这个术语,英国为flowchart,美国则有人用flow diagram。“开关点”这个术语,英国为switchpoint,美国则可用switch。“下推存储器”这个术语,美国为pushdown storage,英国则为pushdown store。在美国南部各州,“抽点打印程序”(snapshot program)这个术语,可叫做“抽点示踪程序”(snapshot trace program)。在中文术语中,由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许多术语与大陆不同,术语的地域分歧也很明显。特别是在一些新学科(如计算机科学这样的学科)中,这种地域分歧是十分严重的。例如,英语的accumulator,香港为“集数器”,台湾为“累数器”,大陆为“累加器”;英语的byte,香港为“数元组”,台湾为“拜”,大陆为“字节”;英语的jump,香港为“跃离”,台湾为“跳跃”,大陆为“转移”;英语的operand,香港为“运算元”,台湾为“运算数”,大陆为“操作数”;英语的peripherals,香港为“周边机”,台湾为“周边设备”,大陆为“外围设备”。有些术语,台湾和香港是一致的,而与大陆的术语则有差别。例如,英语的disk,港台均为“磁碟”,而大陆为“磁盘”;英语的flag,港台均为“旗志”,而大陆为“标记”;英语的memory,港台均为“记忆”,而大陆为“存储”;英语的program,港台均为“程式”,而大陆为“程序”;英语的software,港台均为“软体”,而大陆为“软件”;英语的subroutine,港台均为“副程式”,而大陆为“子程序”。这种术语的地域分歧,将会给科技交流和信息传递带来不便。在术语规范化工作中,也要逐步创造条件,通过学术交流,以期得到协调和达到统一。^^九、缩略术语顺应人们想用简易手段来表达复杂概念的愿望,把已有的术语加以缩短、简化,便得到缩略术语(abbreviated term)。缩略术语的大量出现,并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是现代术语发展中的一种带普遍性的倾向。术语缩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首字母缩略法:取拼音文字表示的词组型术语中各个单词的首字母来构成缩略术语。例如,laser(莱塞)是英语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缩写;ADP(自动数据处理)是英语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的首字母缩写;MT(机器翻译)是英语Machine Translation的首字母缩写;GB(国家标准)是汉语拼音Guójiá Biāozhǔn的首字母缩写。2.截减法:截取某个术语的一个或几个音节来构成缩略术语。主要的截减方式有:i.截减原术语的前部,留下后部:例如,bus(公共汽车)是英语autobus的截减缩写,car(小汽车)是英语autocar的截减缩写。ii.截减原术语的后部,留下前部:例如,CAN(作废字符)是英语cancel character的截减缩写,ENQ(询问字符)是英语enquiry character的截减缩写。iii.截减原术语的中间部分,留下首尾部分:例如,Dr(医生,博士)是英语Doctor的截减缩写;Sté(公司)是法语Societé的截减缩写。iv.保留原术语的首、中、尾各一个字母:例如,Fbg(市郊)是法语Faubourg的截减术语;Cpt(现金)是法语Comptant的截减缩写。3.混成法:用词组型术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残缺成分构成缩略术语。又分下面两种类型:i.取词的首音节混合:例如,COMECON(经互会)是英语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 sistance的混成缩写;sysgen(系统生成)是英语system generation的混成缩写。在汉语术语中,通常取构成词组型术语的各个单词的第一个汉字用混成法来构成缩略术语,这是汉语缩略术语构成的一种主要方法。例如,“机译”是汉语“机器翻译”的混成法缩写;“文改”是汉语“文字改革”的混成法缩写;“数理化”是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的混成法缩写。ii.取词组型术语中不同单词的词首和词尾混合:例如,pulsar(脉冲星)是英语pulse stellar中的pulse的词首和stellar中的词尾混合而成的;quasar(类星射电源)是英语quasi stellar中的quasi的词首和stellar中的词尾混合而成的;transistor(晶体管)是英语transfer resistor中的transfer的词首和resistor的词尾混合而成的。缩略术语本来是为了在科技交流中省时省力而产生的,但是,它的急剧增长,出现了大量的同形缩略术语,反而给科技交流带来不便。例如,仅在电子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英文缩写术语中,ST这个缩写术语可以表示如下39个不同的术语:Sawtooth(锯齿)、Schmitt Trigger(施密特触发器)、Sealed Tube(密封管)、Select Time(选择时间)、Shock Test(震动试验)、Shock Tester(震动试验机)、Short Ton(短吨,即907公斤)、Side Track(侧线,旁路)、Sidereal Time(恒星时)、Silicon Target(硅靶)、Single Throw(单掷开关)、Skin Track(雷达跟踪)、Sound Talkie(有声电影)、Sound Tape(声带)、Sound Telegraph(音频电极)、Sound Track(声迹)、Sound Trap(声阱)、Sounding Tube(测探管)、Special Tools(标准工具)、Standard Temperature(标准气温)、Standard Time(标准时间)、Standard Tube(普通电子管)、Star Tracker(恒星跟踪器)、Start Time(启动时间)、Starter(启动装置)、Static Thrust(静推力)、Steam(蒸汽)、Steam Trap(汽阱)、Steel Truss(钢桁架)、Stokes(沱,动力黏度单位,1沱=1平方厘米/秒)、Storage Tube(储存管)、Store(存储器)、Straight(直线)、Stratus(层云)、Studio-to-Transmitter Link(演播室到发射机间的传输线)、Summer Time(夏令时)、Supply and Transport(供应与运输)、Surface Transport(地面运输)、System Test(系统试验)。在这种情况下,缩略术语的规范化就成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是术语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十、借用术语为了表达来源于其它语言中的某些概念,可以把其它语言中的概念以及表达相应概念的术语都借用过来,这种术语就叫做借用术语(loaned term)。借用术语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把其它语言中的术语毫不改变地借来,作为本语言的术语。例如,英语的crèche(日间托儿所)借自法语crèche;西班牙语的leitmotiv(主题)借自德语的Leitmotiv;英语的lieder(歌曲)借自德语的Lieder;汉语的“大本营”借自日语的“大本营”。2.把其它语言中的术语在拼写法上作某些改变,再作为本语言的术语。例如,英语的leader(首领)来自西班牙语的lider;英语的meeting来自西班牙语的mitin;汉语的“雷达”来自英语的radar;汉语的“钾”来自英语的kalium;汉语的“铍”来自英语的beryllium;汉语的“山道年”来自英语的santonin;汉语的“热瓦普”来自维吾尔语的rawap;汉语的“胺”来自英语的amine。3.把其它语言中的某些术语在拼写法上作某些改变后,再加上本语言中的某些词语,构成本语言的术语。例如,汉语的“本生灯”来自英语的Bunsen burner,“本生”是音译,而灯则是burner的意译;汉语的“霓虹灯”来自英语的neon lamp,“霓虹”是neon的音译,“灯”是lamp的意译;汉语的“尼克酸”来自英语的nicotinic acid,“尼克”是nicotinic的音译,“酸”是acid的意译;汉语的“佩落碱”来自英语的pellotin,“佩落”是pellotin的音译,“碱”则是加上去的汉语词;汉语的“微安培”来自英语的microampere,“微”是micro的意译,“安培”则是ampere的音译。4.按字直译。按照外语原术语逐字翻译而成。例如,英语的Flood-ligut(泛光灯)是由德语Flutlicht(泛光灯)逐字直译而成的;法语的module lunaire(登月舱)是由英语的lunar module(登月舱)按字直译而成的;汉语的“盲肠”是由德语的Blinddarm(盲肠)按字直译而成的:Blind的意思是“盲”,Darm的意思是“肠”;汉语的“鸡眼”是由德语的Hühnerauge(鸡眼)按字直译而成的:Hühner的意思是“鸡”,Auge的意思是“眼睛”;汉语的“病灶”是由德语的Krankherd(病灶)按字直译而成的:Krank的意思是“病”,Herd的意思是“灶”。汉语中的借用术语进行音译时,由于同音汉字较多,常常会产生许多异形的借用术语。例如,英语的hysteria这个术语,译为汉语时有“歇斯底里、歇斯的里、歇斯迭里、歇斯替利、歇斯德理、歇斯台里、歇斯的里亚、协识脱离、比斯的里”等等各种书写形式,这样会造成术语使用的混乱,在术语规范工作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十一、转写把一种字母表中的字符转换为另一种字母表中的字符的过程,叫做转写(translitera tion)。从原则上说,转写应该是字符之间一一对应的转换,也就是说,被转换字母表中的每一个字符,只能相应地转换为另一个字母表中的字符,这样,才能保证两个字母表之间能够进行完全的、无歧义的、可逆的转换。当转换字母表中的字符数目少于被转换字母表中的字符数目时,就必须使用双字母或其它的发音符号。这时,必须尽可能地避免随意的选择或者使用纯约定性的符号,应该尽量保持在语音学上的逻辑性。最普遍的转写是把基里尔字母、阿拉伯字母、希伯莱字母等非拉丁系统的字符转写成拉丁字母的字符,这种转写叫做“罗马化”(romanization)。日语的假名字母用其它的字母表字符来标记,也是一种转写。逆转写(retransliteration)是转写的逆过程,在进行逆转写时,转写系统的规则被逆向地使用,以便把已经转写了的单词恢复到它原来的形式。^^十二、译音把给定语言中的发音用转换语言的符号系统标记出来的过程叫做译音(trancription)。译音必须根据转换语言中的正字法规则进行,因而译音并不是严格地可逆的。译音可用来转换所有的文字系统,特别是在非字母文字中,译音是一种适合的转换方法。用汉字标记外语的发音,就是属于译音。目前,主要是用译音的方法来处理外国人名、地名和部分科技术语,把它们用汉字表示出来。由于使用译音这种方法时,对于同样的外语读音,所选择的汉字常常因人而异,使得译音的结果很不统一,必须进行译名的协调工作。为了译音的规范化,我国编制了多种语言的汉字译音表。例如,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编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就附有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与汉字的译音表。^^十三、科学单位在生产活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来进行计量的单位,叫做科学单位(scientific units)。例如,用于计量长度的“米”,用于计量电灯功率的“瓦”,用于计量噪声声压级的“分贝”,用于计量金刚石质量的“克拉”等。科学单位是一种特殊的术语,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是米制,正逐渐采用国际单位制。1984年,我国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规定我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我国在人民生活中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可以延续使用到1990年,1990年底以前要完成向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国际单位制是在米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位制,其国际简称为SI.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有7个:1.“米”: 长度单位,单位符号为m.2.“千克”: 质量单位,单位符号为kg.3.“秒”: 时间单位,单位符号为s.4.“安培”: 电流单位,单位符号为A.5.“开尔文”: 热力学温度单位,单位符号为K.6.“摩尔”: 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符号为mol.7.“坎德拉”: 发光强度单位,单位符号为cd.由这些基本单位可以得到许多导出单位。例如,由基本单位“米”可得到导出单位“平方米”来表示面积,由基本单位“米”和“秒”可得到导出单位“米每秒”来表示速度,再由这个导出单位“米每秒”和基本单位“秒”可得到又一个导出单位“米每二次平方秒”来表示加速度。导出单位的中文名称的读法应与其国际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符号中的乘号没有对应的名称,除号的对应名称为“每”字,无论分母中出现几个单位,“每”字只出现一次。例如,比热容单位的国际符号是J/(kg.K),其单位名称应读为“焦耳每千克开尔文”,不能读为“每千克开尔文焦耳”或“焦耳每千克每开尔文”。国际单位制还包括国际单位词头和国际单位的十进制倍数与分数单位。国际单位词头规定了各个词头的名称和符号。例如,mega的中文名称为“兆”,符号为M,kilo的中文名称为“千”,符号为k,milli的中文名称为“毫”,符号为m,micro的中文名称为“微”,符号为μ,等等。国际单位的十制倍数与分数单位,由国际单位词头加国际单位构成,质量的单位由国际单位词头加“克”(符号是g)构成。例如,十进制倍数“千克”由国际单位词头“千”加“克”构成,分数单位“毫克”由国际单位词头“毫”加“克”构成。从上所述可以看出,科技术语的研究与语言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绝不可掉以轻心。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的概念名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专业概念不断出现,在各种专业中,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领域中,术语的数量之多,可以说无法统计。本文中所指的术语是以词语形式出现的术语。在各种语言中,术语形成和扩展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非术语转化为(或用作)术语。另一条是,利用语言中固有词或词素通过构词法(或词组构成法)创造术语。借用外来术语也是扩展术语的途径之一。拟声在术语形成过程中也拥有少许作用。由非术语转化为术语的情况不仅见于术语形成初期,也见于当今的科学时代。例如,“江”和“河”(地理学术语)在汉语中最初分别指称“长江”和“黄河”,因而属于专名,而现在它们已经转化为地名通名,转化为术语。从文字的角度上讲,“江”、“河”等字属于汉语中的类属字。又如,现代汉语中的“月”(与专名交叉的术语)指的是地球卫星,俗称“月亮”,后来也指称时间单位,表示“月份”。“江”、“河”、“月”等汉语固有词的词义转化是人们把词的命名对象转移到其它概念上去的结果。这种语言现象是一词多义现象。不应当把这样的固有词视作汉语中的“新词”。在国际单位制中,诸如安[培]、开[尔文]、摩[尔]、赫[兹]、牛[顿]、焦[耳]、瓦[特]、西[门子]、韦[伯]等计量单位名称都是术语。这些术语是由属于专名的家姓演化而来的。除了由专名转化而来的术语外,还经常可以遇到由日常词语转化为术语的情况。比方,“疲劳”本属日常词语,表示“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在材料力学中,“疲劳”作为术语另有自己的含义,表示“因外力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不能继续拥有正常反应”,如“弹性疲劳”、“磁性疲劳”或“疲劳试验”等。日常词语用作术语的情况存在于各种现代语言之中,如俄语中的дворник(扫院子的人)转义为“汽车风挡玻璃上的雨刷”,баранка(小面包圈)转义为“机动车方向盘”等。德语词Feder(羽毛)转化为术语“弹簧”,也是其中一例。由于有相当数量的术语是由非术语,即日常词语转化来的,加之有些术语在形成之后也逐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转化为一般词语,因此不少术语,尤其是用于多种专业的一般术语与非术语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的。这也是术语与非术语形成交叉的原因。日常词语转化为术语,有基于两种原因的两种方法,即隐喻法(比喻法)和换喻法(替换法)。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隐喻法。隐喻法的语义转化是由于新旧概念在形态、性质或功能等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引起的。德语词Feder(羽毛)之所以能够转义为“弹簧”,是由于“羽毛”和“弹簧”都具有弹性。该词的另一个转义是“蘸水钢笔”。这个转义的形成是因为“羽毛”和“蘸水钢笔”都拥有书写功能。就是说,现在人们常用“蘸水钢笔”书写,而在欧洲国家,人们曾用“羽毛”书写。俄语词иеро,英语词pen和法语词plume也是由“羽毛”这个语义转义为“蘸水钢笔”的。换喻法的词义转化则不是因为新旧概念之间在某一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而是由于新旧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或相近性而引起的。法语词bureau(<拉丁语词bure)的词义转化是个典型的换喻示例。该词原属日常词语,本义为“驼绒毯子”,后来转义为“盖着这种毯子的桌子”(中世纪使用于法国中部的法院或机关),以后又指称“放有这种桌子的房间”,最后才由“房间”,这个语义转义为“整个机关”或“机关中的一部分”。与法语词对应的德语词为Büro,英语词为bureau,俄语词为бгоро,它们都是通过法语传入到各自民族语言之中的。该词作为术语可视具体情况汉译为“事务所”、“办事处”、“办公室”或“厅”、“局”、“司”、“处”、“署”等部门的通名。隐喻法的词义转化,其特点在于词义的每次转化都源于词的本义。因此,这种转化的理由易于理解。但是,换喻法的词义转化却很难被理解,因为换喻的转化是链条式的转化,其转化过程是一个接一个进行的。正因为如此,转义与本义之间通常没有直接关系,只是相关的转义才有可能被理解。完全可以预料,由非术语转化为术语或用作术语的情况今后也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构词法(或词组构词法)创造术语是术语形成和扩展的最重要途径。术语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借助于这种手段形成的。构词法是介于语法学和词汇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汉语构词法与西方语言的构词法相比,往往有着各自的特点。汉语构词法主要属于句法型构词法。通过构词法创造出来的汉语术语有主谓式、动宾式或偏正式等句法特征。在拥有词形变化的西方语言中,常见的构词类型则属于形态学类型。例如,在德语中,构词的主要方法有词根变化、词根加前缀、词根加后缀和词干合成四种。除了通过词干合成法构成的是复合词外,用其它方法构成的都是派生词。通过构词法构成的指称同一概念的单词型术语在不同语言中,其结构语义(或内部形象)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结构语义不同这一情况的出现是由不同语言各自的构词规律和构词习惯决定的。请看如下示例。汉语词“蜈蚣”(物种名,节肢动物名称)在俄语中被称为сороконожка,意为“四十足”,在德语中叫作Tausendfüβler,意为“千足”,而其英语对应词为centipede,意为“百足”。某些汉语方言中,“蜈蚣”也被称为“百足”。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主要是指“蜈蚣”而言的。从上述示例中可以看出,“四十”这个数字在俄语中显然拥有“多得很”的含义。至于“四十”这个数字为什么在俄语中表示“多”,其答案只能求助于俄语词源学的研究。还可以举一个派生词示例来说明指称同一概念的术语在不同语言中有着明显不同的结构语义(或内部形象)。比如,俄罗斯人、德意志人和英格兰人都到印刷厂去。他们看见排字工人在铅字架前工作。排字工人首先拣出所需要的铅字,然后把铅字放向手托并组成排样。俄罗斯人注意到的是排字工人“拣集铅字”的这个行为,因而给排字工人命名为наборщцк([铅字]拣集人)<动词набирать(拣集)。德意志人观察到的却是排字工人的另一行为,即把铅字放向手托的“放置”行为,所以称排字工人为der Setzer([铅字]放置人)<动词set-zen(按一定位置安放)。英格兰人只注意到排字工人用铅字“组成”活字排样的行为,因此称排字工人为compositor([用铅字]组成排样的人)<动词compose(组成)。他们把排字工人不同工作阶段中的行为特征抽象出来,并依据他们各自注意到的排字工人的不同行为给排字工人命以名称。这个事实说明,指称同一概念的术语,其结构语义或内部形象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不同民族在给概念命名时的命名着眼点或命名习惯常有不同。如果把不同语言中的术语进行一番对比,就可以发现指称同一概念的术语,其结构语义差异较大的情况并不罕见。下面提供的汉德术语对比说明,同一个术语在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理据”特征。 汉语术语 德语术语及其结构语义海洋平台 Bohrinsel(钻井岛)车床 Drehbank(转动[工作]台)氢 Wasserstoff(水素)氧 Sauertoff(酸素)银河 Milchweg(牛奶路)汽车 Automobil(自己能行走的车)机动车方向盘 Steuerrad(控制轮)或Lenkrad(操纵轮)轮椅或电梯 Fahrstuhl(乘行椅)三轮摩托车侧斗 Seitenwagen(边车)在一些西方语言中,与汉语词“火车”对应的词都是由动词派生出来的,并且都有“被牵引的”内含,如德语词Zug从“自来水笔”这个概念名称中,也可以看到,不同民族对这个概念的命名也常有不同的着眼点。“自来水笔”的英语名称为fountain pen,是由两个名词组成的词组,其中的名词fountain,本义为“泉[水]”,转义之一是“液体容器”。该英语词组的含义是“可储存钢笔水的笔”。与该词组对应的德语名称并不是词组,而是一个复合词Füll(feder)halter,有“充有并储存钢笔水的笔”的含义。“自来水笔”的俄语名称是由形容词与名词组成的词组автомагическая ручка其中的形容词автомагическая(阴性形式)的语义是“自动的”或“自然而然的”。整个词组的结构语义为“自然而然就能够下水的笔”。但是在日语中,这个概念却被命名为“万年笔”(まんねんひつ),其命名着眼点在于这种笔“经久耐用”。西方语言中的个别术语有着十分有趣和特殊的来历,因此无法与汉语中相应的术语在结构或语义方面进行对比。例如,“大袋鼠”(物种名)是产于澳洲的一种有袋动物,在英、德、法三种语言中,其名称分别为kangaroo,Knguruh和kangourou。据传,英国殖民者到达澳大利亚后,首次见到这种动物,并寻问当地的土著毛利人,这种动物叫什么名。毛利人用土语回答说,kangaroo(意思是,[我]不知道)。于是,“不知道”便成了“大袋鼠”的学名,并且在包括俄语和日语在内的多种语言中获得了广泛传播。这种动物的俄语名称为кенгуру,日语名称为力ンかル。外语术语的结构语义特征可以作为我们创造相应汉语术语的借鉴和参考。但是,创造汉语术语,并使其中应予以规范化的术语标准化,首先要遵循的是汉语本身的构词特点和构词规律。除了通过仿造法创造的汉语术语外,在创造汉语术语时,一般说来不能生搬硬套西方语言中术语的结构语义。此外,还必须考虑到汉语的构词习惯,尤其是汉语词组的构成习惯。汉语中“铁路”这个名称在某些词组中就不能够使用,而要用“铁道”这个名称取而代之,如“铁道部”、“铁道兵”、“铁道学院”或“地下铁道”等。与这种情况相反,在若干词组中却只能用“铁路”这个名称所组成的词组来表达新概念,如“铁路局”、“铁路警察”、“铁路医院”、“铁路交通”等。上述情况的出现是由构成汉语术语的用词习惯决定的。借用外来术语也是术语丰富的途径之一。借用外来术语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借用;二是,通过媒介语借用。这与专名的空间传播有共同之点。有人主张,鉴于汉语词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尽可能用汉语术语取代外来术语。有人甚至还认为,外来术语在汉语中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他们提出的根据是,“德律风”、“布拉吉”、“德谟克拉西”、“布尔乔亚”、“普理玺天德”和“莱塞”等外来术语早已分别被“电话”、“连衣裙”、“民主”、“资产阶级”、“总统”和“激光”等汉语术语所代替。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局限性的。持这种看法的同志并没有注意到的事实是,很多外来术语非但没能被汉语术语所代替。恰恰相反,它们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汉语的词汇体系之中。这里姑且不谈早期传入到汉语中的外来术语,如见于《佛经》等古籍中的很多外来术语根本无法为汉语术语所取代。就是当今使用的一些外来术语也将会有充分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对于很多外来术语来说,时至今日确实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能够表达其概念特征的汉语术语取而代之。下面提到的一些外来术语(其中包括含汉语类属字的外来术语),据我看是会长期沿用下去的,如“干部”、“摩托车”、“沙发”、“坦克车”、“吉普车”等。有些外来词已与汉语词结合起来表示新概念,如“沙发床”、“沙发椅”。甚至就是近期传如到汉语中的“艾滋病”这个术语也会被长期使用下去。该病的学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于这个学名由十个汉字组成,不便于上口,很难被广泛采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学名可以理解为“艾滋病”这个概念的定义。如果说外来术语主要属于音译型术语,那么通过仿造法创造出来的源于西方语言的术语则属于含外来因素(指结构语义因素)的意译型术语。通过仿造法创造术语的情况在印欧语系的不同语言中比较常见,原因主要在于这些语言之间有着“亲属关系”。日本人常常采用“拿来主义”的原则丰富自己的术语。在日语中除了拥有大量外来术语外,通过仿造法创造的术语也不罕见,如氢的日语术语为すぃそ(水素),氧的日语术语为さんそ(酸素)。这两个术语就是仿照西方语言中相应的术语创造出来的。通过仿造法创造出来的汉语术语,其总量并不算很多,如软件(soft ware),硬件(hard ware),但从发展的趋势上看,今后可能会有所增多。在任何语言中,拟声都是术语形成和扩展的一个途径。通过拟声法创造的汉语术语常常带有汉语类属字(通名),如“布谷鸟”、“乒乓球”等。但拟声术语的数量非常稀少。因此,拟声法在术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用作现代汉语书写符号的汉字拥有表意性质。创造用作术语的汉字(如氢、氧、氮等)是汉语术语形成和丰富的特殊途径。通过创造新字形成的汉语术语,其数量也十分有限,更非是发展途径。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后,我国的术语工作不仅有了良好开端,而且在术语标准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参与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必须是熟悉和重视概念内涵的各种专家。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为了更好地解决术语的语言形式问题,一定要有语言学界和术语学界的人员参与术语标准化工作。搞好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前提是不同学科及各行各业的密切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也是作好术语工作的重要因素。我深信,我国的术语工作今后一定会取得新的成就。
1.引言知识传输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扩大着的差距。如果没有辅助信息和培训活动,知识传输最终是不能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首先需要建立一些机构,能为其发展目的检索自己研制的信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一些机构为其提供世界各地的发展信息。在这样的机构中,所有国家都应以合作者身份不分等级地在一起工作,避免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地位。实践表明,国际合作信息系统就是这样一种机构,在其内部,发展中国家既可以组织他们自己的信息,又可以存取其他国家的信息。显然,合作的中心是信息的交换。如果没有有效的信息传递,政治、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合作是不可能的。鉴于一个系统网络内的合作是解决许多术语问题的唯一途径,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已经开始发展术语网(Term Net)。解决术语问题是知识和技术有效传输的先决条件。建立一个先进的多功能术语文献管理系统,就能实现发展中国家多年的希望:弥补知识的差距,打开世界范围合作的高技术产品的新市场。2.术语的多功能一方面,术语(包括叙词表、分类表)代表信息的一个特殊种类,从而是全部信息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术语在概念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有序功能。以系统形式(包括叙词表的叙词和主题分类的类)记录的“概念记录或条目”是文件的单元,可以看作是主题文献工作的一种类型。为了解决“信息危机”的各种问题,在下列领域,即:——专业学科交流——信息和文献工作——知识工程——机器翻译等领域内,通过适当的方法,使概念可用于连接数据与概念系统。鉴于概念数量大、术语形成过程中较少考虑语言学因素、及在某一确定学科领域中不同类型的概念系统可能存在相同的概念,因而计算机系统是不能自动地在语言学和辞书编纂学方法基础上,可靠地区分术语(实现识别概念的先决条件之一)。3.解决知识处理和信息普遍可用性问题的一种方法在一个大的学术机构或团体中,以文字或其他方式贮存的下列形式的信息,可看作是文献:目录著录 (关于图书、论文和其他出版物)事项款目 (关于信息的特别项目)正文章节 (包含特别叙述)计划单元 (以书面或其他存贮形式)软件单元或模块 (或许可做成通用的书写形式,例如打印)客体信息 (一个客体的信息=个别概念; 一类客体的信息=普遍概念)概念条目 (包含某一概念及其关系的信息)叙词表条目 (包含该词汇概念及其关系的信息)分类 (具有适当概念定义的分类法)由于术语的多功能性质,或许能设想出一个解决当今“信息危机”的方法。这信息危机来源于巨大的信息膨胀、产生有用信息的多种形式、不同的存取系统以及信息系统间的差异。一个高度有序的术语数据库(即在术语数据库中,概念和概念系统容易被理解,特别是可以达到知识的有序化),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一个高质量的术语数据库可具备以下功能:——连接一个组织的几个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连接体(如产品信息、零件信息、工作方法等)。现有的联系方式多半是不适当或十分不适当的;——作为存取一个组织内部各种形式文献的工具;——国内外合作人之间开展合作的通讯辅助设备;——翻译外语文本的辅助设备;——作为机构内部培训计划(例如用户培训,合作者的培训等)的工具。术语数据库的进一步发展,可用于机器辅助翻译系统,并可作为知识库和专家系统的核心及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接口和连接模块。4.建立知识传输中心的计划在研究经费紧张的国家,需要有获取别国从事研究活动和成果的深入信息的机会。在特定的国家范围内,要有分析和评价这些信息的可用性与实用性的能力,也需要额外的培训和研究经验。一部分信息可通过由地区或国际主办的信息系统获得,另一部分通过“无形的”学院,即研究人员通过通信或开会交流信息而获得。后者的机会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以协调中心为核心的研究者网络而得以扩大。因此,建议建立这样一个中心,这也有利于在高级多功能术语文献工作基础上的知识传输。4.1 知识传输中心的特点和功能(1)高级多功能术语数据库与高级文献工作系统结合,如果需要,还包括其他模块。(2)下列项目的处理和数据流管理:——术语数据:——术语(如某一学科的术语集)——叙词表——分类法——其他文献工作语言(电子辞典和其他辞书编纂数据)——编目数据:——传统编目数据——文摘——文献及其逻辑单元的内容信息——事项数据:——专家(姓名、地址……)——研究机构——科研项目——正文文献工作:——语境(上下文)——定义——逻辑单元——版面设计单元——高级图象数据:——图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数据通信(3)处理科技交流和文献工作方面所有重要语言的字符表(包括特殊符号):——拉丁文字稿(大约700个字符或字符组合)——西里尔文字和希腊文字稿(大约300字符)——阿拉伯文字稿(大约150字符)——中文稿(大约15000字)——日文稿(大约7000字符)(4)在各国术语工作规划方针基础上的国家级信息和知识管理。(5)运用世界各地的网络,在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信息交换。(6)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CAI)。(7)翻译备用。4.2 目前可行性考虑从技术上看,所有特性和功能都是可实现的,尽管通用软件还无法满足其复杂和精致的要求。国际术语情报中心的术语文献工作方法的发展,它在发展术语文献工作系统方面设计系统的经验,以及它在术语学、文献工作、分类方法、信息技术等领域内最近几年的标准化活动,已清楚地表明,建立综合的计算机化知识传输中心是可行的。由世界各地的专家们组成的若干国际工作小组,已经在对未来知识数据库(具有高级多功能的术语文献工作系统是其指导和控制部分)的方法学与实践上的不同方面,开展着工作。他们的经验也能运用到知识传输中心的计划与实施工作之中。金万平 译自《Infoterm》11-88梁际翔 校
制定术语标准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术语标准化。实现术语标准化的基础是一个概念只对应一个术语。准确地表达这种对应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靠定义。因此定义是术语标准中的核心内容。定义的准确程度是术语标准质量的重要标志。GB10112-88《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对定义种类和原则作了论述。逻辑学教材中也论述了下定义的方法与原则。一般了解这些原则并不困难,但深刻理解和全面正确运用则非易事。笔者通过编写和审定术语标准颇有体会。一、定义的种类简单地说,定义是通过语词用已知概念对未知概念的描述。具体地说,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使该概念与同类其他概念相区别的方法。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明确后,反映概念的术语定义也就明确了。因此,下定义就是要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换言之,定义分为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两类。1.内涵定义根据揭示内涵的方法,内涵定义可分为属加种差定义和语词定义两类。属加种差定义是最常用的一类定义。例如要给等腰三角形下定义,只要找到它的属概念“三角形”和种差“两边等长”,“两边等长的三角形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便找到了。从上例可以看出,关键在于找准种差。要找准种差,关键在于准确掌握与之并列的种概念“等边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换言之,属概念的分类标准和结果应是清楚的。只有对欲下定义概念上下左右诸有关概念的逻辑关系搞清楚,定义才能表达准确。属加种差定义有四种形式,或者说有四种找种差的方法:(1)性质定义把种概念的本质属性作种差的定义称性质定义。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即属此类。再比如:“积极防空”是以摧毁和截击敌人空袭武器为手段的防空。与之并列的种概念为“消极防空”。“战术导弹”是射程在1000公里以内的导弹。与之并列的种概念为“战略导弹”。此种定义是最常用的一种。(2)关系定义把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与另一对象之间的关系,或它与另一对象对第三者的关系作种差的定义称关系定义。例如:“平面系数”是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换气次数”是某房间单位时间流经的空气体积与房间容积之比。“警报音响覆盖率”是警报音响实际覆盖与计划覆盖面积之比。可以看出,此种定义适于描述带有比率、比值、系数等概念。(3)发生定义用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的基本情况作种差的定义称发生定义。大家熟悉的例子“圆”是适宜用发生定义的典型。土木工程施工、机械加工等方面的术语也适于采用发生定义。例如,“沉管法”这一概念,如果仅从字面解释或找本质属性都不能准确下定义,但采用发生定义则非常清楚且富有知识性。其定义如下:在水下先挖沟槽,再将预制管段沉入沟槽和覆土的水下隧道施工方法称沉管法。“逆作法”从字面很好理解。如果定义为“与普通施工顺序相反的施工方法”便是不妥的定义。但采用发生定义便很清楚。其定义为:按照先开挖浅基坑再构筑中间柱和顶板,然后挖出内部土心再浇注底板和侧墙等作业顺序建造地下建筑的施工方法称逆作法。看了这个定义,内行人很清楚,外行人也能了解概况。(4)功能定义利用概念所能完成的特定功能作种差的定义称功能定义。防护建筑与非防护建筑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预定防护功能,有的为前者,没有的为后者。如果用组成或用能力都不能准确区分两种建筑。防护门、密闭门、防护密闭门也适于采用功能定义,即:有阻挡冲击波但无阻挡毒剂功能的门称防护门;有阻挡毒剂但无阻挡冲击波功能的门称密闭门;两种功能均有的门称防护密闭门。至于材料、构造、组成等都不能准确区分它们。如果再加上其他文字在定义之中,反而“画蛇添足”。规定或说明语词意义的定义称语词定义。此类定义应用较少。例如,三防是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和防生物武器的简称。采用这类定义应慎重,否则定义的严肃性将降低,不稳定性将增加。即使是比较流行的俗称,也不要轻易给它下定义。例如,防化训练中常说扎三口(扎领口、扎袖口、扎裤口)便不宜写成定义。2.外延定义列举出被定义概念同一分类标准下全部种概念的定义称外延定义。例如,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的统称。其中的三个种概念是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分类所得的全部种概念。它们是并列概念,诸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三角形的外延。可见,欲采用外延定义,必须正确掌握分类原则和准确知道全部种概念。外延定义适用于内涵定义难下或外延定义比内涵定义较为清楚时。例如,核弹可采用内涵或外延定义:装有核装药的弹头;原子弹和氢弹的统称。两者均对。在一般场合,后者易被理解。建筑是个多义词。仅当实物理解的定义比较难下,采用外延定义则较简单。其外延定义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综上所述,应优先采用内涵定义,确有必要时再采用外延定义。以内涵定义为主,辅以外延作补充常能更清楚地描述概念。采用内涵定义时,应优先采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找准种差是关键。有多种选择可能时应取最优者。二、下定义的基本原则1.明确定义的目的是统一人们的认识和用语。一般用语不同于定义。定义的用词都应是明确的而不应含糊。例如,防水混凝土既不能定义为能防水的混凝土,也不能定义为防水性能较强的混凝土,因为这些都是含糊的,无法准确区分防水混凝土和一般混凝土。正确的定义应是:在0.6兆帕以上水压下不透水的混凝土。同理,轻混凝土的正确定义应是:密度在1900kg/m3以下的混凝土。下面再举几个属于不明确的定义:(1)野战给水是野战条件下的给水。用野战解释野战,定义项中包含了被定义项,当然不明确。(2)地道工事是平地的长条形工事。长条形平地作为一般用语或形容词可以,但在定义中则属不明确之词。因为无法知道长、宽比为多少叫长条,也无法知道地面坡度在多少度以内叫平地,更无法知道有陡坎、冲沟时是否叫平地。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后完全可以避免出现含糊之词。正确的定义应是:大部分主体地面高于最低出入口的暗挖工事称地道工事。(3)永备工事是……具有较高防护力和较完善内部设备,能长期使用的工事。其中的较高、较完善为典型的含糊之词,根本无法准确确定概念的内涵或外延。2.适度所谓适度,就是定义要准确确定概念的外延,不能超出也不能缩小。下面举正、反例予以说明:(1)防护是为使人、畜、装备和物资免受或减轻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很明显,普通炮弹、炸弹等常规武器被遗漏。防护不仅包括措施,还包括原理、器材等。因此该定义缩小了概念应有的外延。正确的定义应是:防止或减少敌人武器杀伤破坏作用的非攻击性行动称防护。(2)永备工事是利用自然地层作防护层,……具有较高防护功能和较完善内部设备……的工事。众所周知,平时构筑的上部无自然地层或无内部设备的亦为永备工事。上述定义显然大大缩小了概念的外延。正确定义应是:永备工事是平时构筑的工事。(3)核战争是使用核武器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常规战争,但使用了核武器。故定义应改为:核武器发挥主要作用的战争称核战争。(4)平地暗挖工事称地道工事;山地暗挖工事称坑道工事。除了山地、平地为含糊之词以外,丘陵地、高原、海岛等处的暗挖工事被排除在上述两概念之外,致使两者的外延之和不等于属概念暗挖工事的外延。地道工事正确的定义如前所述,坑道工事定义与之相反。以上举例均引自正式书刊甚至是著名的书刊。可见,使术语标准中所有定义都适度并非易事。要适度,关键在于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找好属概念和种差。3.精练精练,就是要求以尽可能少的字准确适度地下定义。不必要的字多了则不便理解记忆,也浪费笔墨,甚至能缩小概念的外延。编写术语标准的人员通常不是汉语专家,但术语标准在汉语方面则应完全符合规范要求。这就要求编写者在文字上应下功夫和作有心人。现举例说明。例中括号内的为应取消的或取箭头后面的字。(1)空袭是用航空、航天武器对(地上、地下、水面、水下→陆地、水域)目标的攻击(行动)。(2)消极防空是(无攻击行动)以阻碍敌人空袭武器发挥效能或消除空袭后果为手段的防空。(3)轰炸密度是投(向目标的炸)弹总枚数或总重量与目标水平投影面积之比。取消五个字后不仅文字精练且外延适度。(4)中等破坏是(对)建筑物或设备(造成)需经中修后才能使用的破坏。(5)核航空炸弹是装有核装(填物,通过核反应释放爆炸能量→药)的航空炸弹。(6)想定作业是用想定情况诱导(进行)的(训练→作业)。(7)再次报警是(遭敌空袭)首次报警后的各次报警。(8)空袭警报是发现敌(将要进行)空袭明显征候时(发出)的警报。(9)构筑物是人(们→员)不直接在其中(进行)生产或生活(活动)的建筑。(10)工程结构是(建筑物或构筑物→建筑)中(主要用于)承载(的)构件(及其)连成的组合体。(11)毒伤减员是(在→因)中毒(人员中因)需(要)经(过医疗部门)救治而减少的(员额→人员)。总之,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是提高术语标准质量的重要问题。只要重视、用心和多实践,必能不断提高。结束语:写好定义是提高术语标准质量的核心问题。深刻掌握下定义的原理和方法并多实践,才能写好定义。力求文字精练亦是个重要问题。
一、序言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获得的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大量标示科学概念的术语表达出来和进行传播与交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新术语不断大量涌现。科技知识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作为其信息载体的科技术语应具有国际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我国科技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工作[1-8]。近年来,不少文献对科技术语学和名词审定工作进行了探讨[9-28]。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科技术语的国际性及有关问题,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4、34]。本文拟对术语国际性的一般涵义,汉语科技术语订名的各种方法,以及如何使汉语科技术语国际性好等方面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二、术语国际性的一般涵义我国术语学家在介绍布拉格术语学派时指出:“国际性,即要求术语与国际上已通用的相应术语保持概念上的一致;在概念一致基础上,在不违反本民族语言的构词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力求词形与发音上也能与国际词接近”[20]。这是拼音文字国家术语国际性的内涵。我国科学家在谈到近代天文学名词的国际性时指出:“确定国际通用名词的汉语对应词,必须充分考虑我们民族语言的特点。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或民族,往往将国际通用名词按本民族相应的语音拼出即成为本民族名词,这种音译法对我们是不适用的。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都有单独含义,音译出来常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更重要的是汉语有非常丰富的语汇,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用非常简练的语词来表达外来词的涵义。因此,我们赞成“涵义对应”的原则。“涵义对应”是指汉语名词应用所对应的外文词在学术上的概念一致,近乎于按名词的科学概念来确定汉语名词”[29]。这是汉语术语国际性的一种典型观点。我国有的语言学家在谈到术语国际性时认为:“我国在移植术语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意译法,这样便形成了同国际潮流背道而驰的局面。为什么没采用音译法?众说纷纭。很多人从现象上看问题,认为汉语不易接受外来语。我的看法与此相反。我认为不是汉语不易接受外来语,而是汉字不易接受外来语。汉字文章无词的界线,音译词夹杂其中,模糊不清,当然不受欢迎。如果实现了汉语拼音化,我想,汉语也完全有可能象其他拼音文字一样,大量吸收音译借词(起码在纯术语范围内),逐渐向术词国际化靠拢。”[30]这是主张用汉语拼音实现汉语术语国际性的典型观点。我国与这方面有关的科技名词审定条例和确立术语的原则与方法的文件,亦规定科技名词订名要与国际协调一致[31-33]。三、汉语科技术语订名的各种方法我国科技术语,从定名的特点和来源来看,可分“国产”和“外来”两类。而细分则有如下一些形成汉语科技术语的方法:[23、28、11、21、35、36]1.理据订名即根据概念内涵确定有汉语特点的简明术语。这种方法又称科学订名。如:指南针(compass),火药(powder),印刷术(printing),石油(petroleum),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火车(train),飞机(airplane),衍射(diffration),阻尼(damping),激光(laser),电视(television)2.非理据订名这是一类随语言发展而约定俗成的术语。大多数物质专名都属这类。有些这类专名也是术语。如:树(tree),花(flower),头(head),心(heart),脑(brain),骨(bone),土(soil),石(stone),铁(iron),金(gold),日(sun),月(moon),星(star),天(sky),风(wind),光(light),电(electricity)3.意译这是根据外文含义译成适当的汉语术语。如:标量(scalar),矢量(vector),输入(input),输出(output),直拉法(Czochralski method)意译做得好,则成为上面提到的按概念简明订名的理据订名。4.直译即按外文词义逐词翻译而成的术语。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菜单(menu)(注:这是计算机科学术语)5.音译这是根据术语外文发音,用汉字标音译出。如:雷达(radar),马达(motor),休克(shock),伏特(volt)6.半音半意译这是音译加上汉语类词,或人名音译加上意译词。如:拖拉机(TPAKTOP),艾滋病(AIDS),欧姆定律(Ohm's law)7.音译兼意译术语定名既体现该词原文读音,而汉字又含有其概念的涵义。如:伺服(servo),台风(typhon),基因(gene),绷带(bandage)8.形译(象译)这是用适当的形状词译出而得到的汉语术语。如:丁字尺(T-square),工字钢(I steel),三角皮带(V-belt),乙形梁(Z-beam)9.借用日语这是直接采用日本汉字术语。如:物质 元素 固体 细胞10.按外文字母译这是直接采用外文字母作汉语术语。如:X射线(X-ray),A型星(A-star),O型圈(O-ring),α粒子(alpha particle)11.造新字这是过去对化学元素和某些难表达的概念订名的方法。如:氧(oxygen),氢(hydrogen),锑(antimony),熵(entropy)从汉字发展规律来看,现在一般不再采用此法订名新的术语。12.简称以外国人名表达的术语和长术语,有时用此法。如:摄氏温度计(Celsius'thermometer),格里年(Gregorian year),赫罗图(Herlzsprung-Russell diagram),崩越二极管(impact avalanche transit time diode)13.采用第一个字母这是采用外国人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术语。如:HR图(Hertzsprung-Russe11 diagram),B-A真空计(Bayard-Alpert gauge),E-W核(Edinger-Westphal nucleus)14.采用原文这是直接采用外文缩写词和外文人名。如:BASIC[语言],FORTRAN[语言],PN[结],DNA,MOS,Michelson干涉仪,W.L.Bragg[定律]四、讨论1.确立科技术语,采用上述哪种订名方法才好?在我国改革开放向前发展的形势下,对汉语科技术语订名,如何才会更适宜、社会效益才会更好?这是当前我们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和术语学研究,应当考虑的问题。对此我个人认为:首先,应当全面考虑术语特性,从而确定恰当的术语。应考虑的术语特性概有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简明性、汉语特性、国际性、科技语体特性;审定科技术语时还要考虑现实性(约定俗成)[20-28,31-33]。其次,要使一个术语具备所有上述特性,常常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各特性间常是相互制约的、有矛盾的。根据概念内涵订出“名符其义”的术语,是首要一点,其余各点也应适当加以考虑。有时为了有利于某个方面,订名时可适当侧重该方面一些。其三,对已惯用的术语,除十分不妥时,一般不宜轻易改动,否则不利于统一。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国际交流口益加强,术语的国际性显得愈来愈重要。如何使术语的国际性好,是个复杂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一些可行的规则,是解决办法之一;对具体术语进行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和妥善订名,是解决办法之二。为适应这项需要,我个人认为现在汉语科技术语的国际性应包括如下三点:(1)概念内涵与国际一致。不能我们指的是甲,他们指的是乙。这样,无论是撰写学术论著、进行学术交流,还是开展外贸、合资经营,都不致误解、产生差错和贻误大事,以致造成损失。(2)尽可能订出有利于国际交流的术语。从这点来看,适当采取“用原文”和“音译”订名方法,可能有一定好处。因为音译术语无论对把汉语译成外文,还是对外国人听汉语,都是方便的。(3)相应国际术语的改变和不同表达,必要时汉语订名宜做适当变动与之对应。如计量学单位的词头毫微(milli-micro)变为纳诺(nano-),微微(micro-micro)变为皮可(peco-)[37]。再如对应同一概念的ergonomics和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中文订名宜为工效学(又称人因工程学)[35、40]。3.我在这里谈到的音译术语,实际上包括前一部分讨论的5、6、7各点。概括来看,音译术语订名方法运用于三方面:(1)求得读音与国际基本一致(且简洁),有利于国际交流,如马达(motor)[35]、基因(gene)、脉泽(maser)[38];(2)若以意译(或直译)表达则术语冗长,如:雷达(radar)、艾滋病(AIDS);(3)意译不好表达其涵义,如鲁棒(robust)[35]、伺服(servo)、喀斯特(karst)[41]。在开头使用音译术语时,宜加简短注释。多音节外文术语,不宜音译,音译后也会慢慢被意译淘汰,如盘尼西林即为青霉素所取代。4.随着科技发展,国外愈来愈多地用缩写词表达繁复的术语,如何订名缩写词术语,是个大问题。我国科技界对待缩写词采取了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全译、简译、缩写词加意译、用原缩写词等几种方法[28]。从有利于国际性角度看,适当采用原缩写词是个好办法。但应注意两点:(1)在文章开头用到缩写词时,应加注释,以便人们理解;(2)不宜大量引用,只能选些用途较广、比较稳定的缩写词,否则不便国内交流,造成新的混乱。在专业性较强的书刊和学术交流中,可适当增加缩写词的运用(以及可直接采用外国人名原文)。5.由于我国汉字是方块、表意文字,故在音、形方面不像拼音文字国家那样容易实现国际化。有的学者主张用汉语拼音字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实不敢苟同。因为使用汉字和以汉语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文化媒介的华语地区,除港澳台外,还包括新加波、日本、南朝鲜、海外华侨和外籍华裔的大群体,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目前在全世界非华裔人口中,正在形成学习汉语的热潮,汉字、汉语的国际效用愈来愈大[39]。并业已证明,汉字即使在计算机和信息时代也很有生命力。此外,用拼音字母转写的术语,外国人还是不认识,我国人一般也不懂其涵义,如其那样,还不如直接引用原文(包括人名和术语)。五、结语当今,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如何改进汉语科技术语的国际性,使之有利于国际交流、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是个迫切需要解决而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但这正说明需要我们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我认为为了适应这项需要,除了科学订名时概念内涵与国际一致和相应国际订名的改变汉语订名必要时做适当改变之外,可适当采用一些音译术语(尤其对于某些缩写词)和直接采用一些缩写词术语。至于具体采用哪个音译术语和哪个缩写词,我想可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领导下,在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学科名词时,及有关单位制订术语标准时,认真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从而为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更多贡献我们的力量。吴凤鸣同志对本文原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深致谢意。由于水平有限,文中可能有很多错误和不妥之处,希多加批评指正。
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占有中心位置,近年来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很多奥秘,扩大了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建立了许多分枝学科,出现了大量的术语,同时也带来某些术语的不统一。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遗传学会受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于一九八六年三月在京成立遗传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拟定了选词规范和审定条例,开始收集名词条目及国内外最新资料,重点参阅了台湾省国立中兴大学遗传学词汇编辑委员会李成章、张武男主持编写的“遗传学词汇”,提出了13000条目,作为初审的资料。一九八六年八月委员们进行了明确分工,对名词词条进行挑选。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廿四——廿七日在广州召开了初审会,根据拟定的选词规范和审定条例分三组进行,即:普通遗传学名词;分子遗传学名词;数量、群体进化遗传学名词。逐条审定,选出基本名词3200条,作为遗传学名词草案,并印发到有关专家征求意见。根据收回的意见,八七年分别在京、沪召开部分专家和委员会议,完成第二稿。八七年二月,在上海,根据第二稿的条目与细胞学名词委员会,生比名词委员的成员讨论了有关名词的重复问题,又进行一次删改。一九八八年七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审定会,确定名词1550条,重点审定了容易混淆的名词并加简明注释。一九八八年四月在上海由审定委员会正副主任和各部分名词的主要负责人审查定稿、上报。一九八九年一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复审后批准公布。遗传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历时三年,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名词审定工作是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对待,我们全体人员在这三年中,经过多次讨论,逐条研究,反复推敲,有时甚至激烈争论,选定了1550条。例如tRNA将RNA遗传密码translate成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tRNA充当译员,由其反密码子识别密码子,由其副密码子识别氨基酸。这是一个很形象的翻译过程,所以translation应当定为翻译,而不应定为转译。因为转译可以理解为由A将甲种语言译为乙种语言,然后由B将乙种语言转译为丙种语言。遗传密码的翻译,并不属于这种情况。但nivk translation一词却不能定为缺口翻译。translation一词在物理学上定义为move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without rotation,所以将nick translation审定为缺口平移,在前信使RNA加工过程中,要把内含子剪去,同时把外显子连接成一体。把splicing审定为剪接,十分贴切;定为拼接就不对了,拼接只是把零散的片段拼成一体,没有剪去的意义。selfish DNA不应定为自私DNA。损人利已才叫自私,selfish RNA显然并不损人利已,只不过无所作为罢了,何况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所以最后审定为自在DNA。台湾和大陆分割几十年,由于人为的因素在科技术语上造成交流障碍。我们发现在700多条遗传学名词中竟有1/3的术语不一致。台湾同行对有些术语的定名既科学又简明,例如把locus定为基因座就很好。locus本身意为场所,位置并无基因之意;但在遗传学上只限于表示基因的位置。我们有时把locus译为位点,有时译为座位和site一词经常混淆。台湾同行把它定为基因座,把问题解决得完美无缺。有些人把ribosome定为核蛋白体。但细胞内有很多种核蛋白体,容易混淆;而且ribosome意为核糖,所以也按台湾同仁的意见,审定为核糖体。台湾将reverse genetics译为逆遗传学,我们认为反求遗传学更能表达其原意,所以没有采纳他们的译名。遗传学名词审定工作曾经和台湾香港等同仁交换过意见,他们均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并期待着有机会广泛交流。遗传学名词的审定工作一直得到全国委员会的支持与关心,全国委员会办公室与学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家协同一致,同心同德,是遗传学名词审定工作得到顺利完成的关键。这次名词审定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一定成绩,完成了任务,但这仅仅是开始,由于初次工作,缺乏经验,也不免有不少缺点,这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很大进展,原油年产量从12万吨增至1.38亿吨。但石油工业是一个较为年青的工业,同时又是一个国际性很强的行业。现在我国的石油工业从勘探开发到炼制,很多是引进国外的技术,相当一部分名词是从英、俄、日等外文名词翻译过来的。同一外文名词,中译名不同,有的译名又“词义不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名词术语不断引入,上述状况给国内外信息交流,科技成果的推广,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书刊编写等均带来困难。解放40年来,不少同志编写了石油科技的英汉、俄汉、以及石油技术词典等,为统一名词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89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英汉石油技术词典”,收词约14万条。同时,又组织进行“英汉石油大辞典”的编纂工作,收有八万余词条,并有简要的释义,将以分册的形式,从1990年起陆续出版。石油名词标准化工作也在进行之中。这些工作因由不同专家承担进行,势必造成有些名词得不到统一。因此,进行石油科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广大石油科技工作者的迫切愿望。1989年4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学会商议在石油科技方面开展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7月下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学会联合召开了石油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筹备会议,邀请了石油科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共商此事,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石油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对发展石油科学技术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定要认真搞好。首先要确保审定工作的质量,以高水平的审定结果来保证其权威性。筹备会后,完成了下列工作:一、组织落实:石油学会和有关同志慎重和反复研究了“石油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组成名单,因为它对审定工作能否搞好关系重大。我们考虑了下述几个方面:1.审定委员会的组成从整体来说应在石油科学的各主要领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2.委员会成员应热心于审定工作,其中有经验丰富的资深的专家及学者,又有精力充沛、能亲自参加选词等具体工作的有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家;3.委员中有从事石油科学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也有从事石油科学名词标准化工作的同志;4.聘请了有较高声望的老专家担任顾问;5.为便于开展工作,委员会多数成员在北京地区,但也有部分外地的同志参加。石油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包括顾问)由33人组成,其中在京的23人,委员中有一人兼任学术秘书,以主要精力搞此项工作。二、初步拟定了《工作条例》(草案),编制了第一阶段工作程序表(附说明),条例中明确了审定工作的原则及范围,强调了审定工作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并确定了进行三次审定的审定程序。我们确定了11个专业,每个专业由2~3个委员进行选词工作,提出初稿,然后邀请一些本专业的专家进行第一次审定,审定后,修改初稿,再提交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第二次审定,形成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后,再由委员会进行第三次审定,修改后报全国名词委员会。我们计划从1989年9月起用一年或多一点的时间完成石油科学名词的第一批审定上报工作。三、目前的工作进度:由于各专业的委员工作抓得较紧,几个月来,工作有一定进展,物探、地质与测井三个专业已完成第一次审定工作,他们是借本专业召开学术或其它会议之机,邀请各方面有关专家(物探30人、地质16人、测井22人)进行审定的。其它各专业有的已完成初稿,正在为第一次审定工作进行准备;有的即将完成初稿,准备打印。三个专业组的审定工作均进行较好,与会者代表面较广,会上专家们讨论认真,大胆争议,做到了重视审定质量,贯彻了“一词一义”和“协调一致”的原则,注意了选词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单义性。对有争议的同,反复推敲其科学概念,确切定义,选择最恰当的名词。如物探中的偏移(offset)一词,是地震法勘探的常用词,但含义完全不同的migration也称偏移,容易混淆,经过讨论同意按具体情况给以特定名称,在地面地震法中指炮点到检波点距离,称炮检距;在垂直地震剖面法中指井口到震源的距离,则称井源距。又如aliasing,在其它学科中叫“混叠”,这是着重指形成机制,在地震勘探中着重形成的后果,称“假频”,并已广泛使用,故商定保持“假频”名称,又称“混叠”。此外,各专业还审定了一批新词,对新词更加注意了严格遵守各项选词原则,加强了词的科学性。对少数老词,虽未表达出本身的概念,但因已长期使用,本着约定俗成的精神,拟予以保留,如测井中的“马笼头”一词。本次审定在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方面都有新的提高。预计1990年第一季度召开全体委员大会进行第二次审定。目前名词审定工作能有一定进展,是各位委员努力工作的结果,他们平时工作都很繁忙,要牺牲休息时间,不辞辛劳地挤出时间选词和审词。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尽最大努力提高名词审定的水平。石油科学名词的审定工作目前仅仅是开始,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帮助下,在中国石油学会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大量的审定工作还在后头,我们要努力做好。
邮政通信行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击鼓传声、烽火报信到现代化邮政通信,经过了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随着近代邮政通信的迅速发展,邮政通信的内部处理程序变得越来越复杂,邮政开办的新业务和应用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邮政专用词汇在扩充、变化。据初步统计,仅邮政营业部门应用的术语就上千条。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语言差异很大,以至邮政通信方面的术语繁杂、混乱。为了对邮政通信实行统一、科学的管理,同世界各国同行进行广泛的业务往来和技术交流,必须尽快解决邮政通信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一、我国邮政术语的现状1.术语的称谓与概念混乱大体有四种情况:(1)术语不能正确表述概念。这类术语在使用当中已形成习惯称谓,但仔细推敲其含义,则发现术语的称谓与所要表述的概念相去甚远。例如:“航空通运局”所要表述的概念应是通达航空邮路的市邮政(电)局。而从此称谓上是无法理解的。因此,该术语改为“航空邮件通达局”较适宜。又如:“邮件运递时限”所要表述的是邮件从收寄到投递全过程的时限。而从称谓上则可理解为邮件运输和投递的时限,引起误解。因此,该术语改为“邮件全程时限”较合适。(2)一个术语同时表示几种不同的概念。例如:“掉袋”既指从容器、车辆、设备上散落下来的邮件总包,又指作业过程中从邮政专用推式悬挂机夹钳小车上脱落的邮件总包,还指从夹钳小车上脱落的空邮袋。又如:“散件”既指由寄件人交寄的未经任何封装处理的邮件,又指经邮局处理后不封装在邮袋内外走的邮件。还有“袋、套、捆”,“邮袋”,“投递点”等许多术语都同时表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概念。这类术语违反了在一个专业范围内一个术语只能表述一种概念的原则,在使用当时经常造成误解,甚至引起混乱。(3)同一概念使用不同的术语例如:包裹与邮包,邮车站、邮车总站、邮政汽车运输站,信筒与邮筒,经转局与转口局等。(4)无论从概念上或称谓上都较混乱。该类术语在邮政通信中最常见、最常用,因而影响也最大。例如:“出口”、“转口”和“进口”这三个术语是邮政通信生产中最重要的术语之一,仅以“进口”为例,首先在概念上是不清楚的。“进口”既可理解为所有进入邮件分拣中心的邮件又可理解为仅是外地局发至本局后落地的邮件;同时,也可理解为除落地邮件外还有本埠邮件。其次是在称谓上既可指进口邮件,又可指进口邮件总包。“出口”、“转口”两术语情况亦如此。仅这三个术语,在邮政业务量统计上就引起相当程度的混乱。各省、市局所统计的数字没有统一的根据。而邮政业务量是进行邮政规划、设计、设备配置、制定某些规章制度的主要依据。诸如此类的术语还有:函件、快件、挂号邮件等。2.邮政体制的改革引起了术语的变化这类术语是指直接因为邮政体制的改革而引出、淘汰或者概念、称谓发生变化的术语。例如随着邮区的划分,中心局体制的实行,引出了“邮区”、“邮政编码”、“邮区中心局”等术语。原来的邮政枢纽、枢纽局、分拣中心、分拣中心局等术语将被逐渐淘汰或赋予新的定义。又如,随着邮政业务制度的改革,给据邮件的内部处理程序势必发生变化;邮路的重新划分、包裹体制的改革等都必然涉及到相关术语的称谓及其概念的变化。3.伴随着邮政新技术应用及新业务的开辟产生了一批新术语例如:“电子邮政”、“电子信函”、“特快专递业务”、“高速信函分拣机”、“邮政集装箱倾翻装置”等。二、我国邮政术语的标准化工作1.邮政术语标准化工作的现状我国邮政术语的标准化工作起步较其它行业要晚。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已公布的五百多个术语标准中,邮政术语标准只有两个:“GB10756-89常用邮政设备名词术语”和“GB10757-89邮政通信网术语”。而这两个术语标准仅仅涉及到邮政行业术语中的一小部分。目前正在制订的邮政术语标准只有一个:“邮政业务术语函件部分”。预计近几年内不会有较大发展。目前还未公布有关邮政通信的国际术语标准,正式成为国家标准的只有苏联国家标准“TOCT 16408-80邮政通信术语及定义(Postal communication Terms and definitions)”。另外,美国曾于七十年代出过(非正式)“邮政术语词典(Glossary of Postal Terms)”;日本、台湾地区等也出版过类似词汇汇编。值得注意的是,自五十年代起,万国邮政联盟开始编撰邮政词汇汇编,并且原则上5年修订一次。该书以法文为主,附有德、英、阿拉伯、中、西班牙、葡萄牙、俄文七种译文,其大部分为术语词条,一部分有法文注释。万国邮政联盟出版物虽然不具有国际标准那样的效力,但它在邮政界是各国都承认的较为权威的著作,是邮政术语标准化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我国邮政术语标准化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统一规划,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这给邮政术语标准化工作带来的主要影响有:(1)在提出术语标准项目时只从某一局部或某一角度去考虑问题,忽略了该术语标准体系在整个邮政行业术语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提出的项目名称不合适,概念不清楚,使具体标准制订者无从下手。(2)由于无邮政术语概念体系表可查,在具体制订术语标准时很难确定该标准的收词范围;使仅有的两个邮政术语标准在术语选择上出现重复、概念混乱的现象。(3)制订每一个邮政术语标准时都要自行粗略设计邮政术语概念体系表。既形成重复劳动,又因为各自侧重面不同而造成概念上混乱。2.对我国邮政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建议(1)确立邮政术语的概念体系是邮政术语标准化中首要的问题。只有对整个邮政术语概念体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概念体系表,才能正确指导邮政术语标准的制订。鉴于目前我国邮政术语标准化的情况,应迅速制订邮政术语的概念体系表,并作出规划。(2)近年来,由于邮政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些术语急需明确概念、统一称谓。所以应首先选择这样的术语体系,将其作为重点优先制订标准。(3)为了提高邮政术语标准的水平,应从现在起就着手培养既懂邮政业务,标准制订,又掌握一定术语学理论知识的邮政术语专业人员,为邮政行业的术语标准化打下基础。应当看到,邮政通信术语的标准化工作是复杂、细致和艰巨的。我们热切希望能尽快成立邮政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从术语学角度对邮政行业术语进行审订,推进我国邮政通信术语的标准化。
“震旦”一词源于佛经,东晋帛尸黎密多罗译《佛说灌(贯)顶经》第六卷中有:佛语阿难……阎浮界内有震旦国[1]的记述;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七二玄应音杂阿昆昙心论:振旦,或作震旦,……旧译云汉国[2]。有的佛经上亦有译作“脂那[3]”,总之,“震旦”(Chinisthana)为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之谓,即以后之“支那”,其源亦为秦国之秦的对音。汉语“震旦”一词既有代表中国之内涵,早期在文化教育界常有使用,诸如1903年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以“震旦”一词为名的独立学院,即称震旦学院,后改为震旦大学[4]。1932年又另设“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甚至在国外也有使用,诸如1942年在巴黎创办有相当影响法国报纸“震旦报”(L’Aurore)是以“震旦”命名。“震旦”一词在中国地质学界的使用更是源远流长,有其特殊科学含意,主要是反映在地层、构造方面,在古生物、矿物术语命名上,也不乏以“震旦”一词命名,诸如震旦角石(Sinocerac),震旦矿等。本文就以“震旦”一词在中国地质发展史的演变,做如下的探讨。1.美国地质学家彭拜来(Pumppelly,Raphael,1837-1923)[5]于1862-1865年在华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各地山体结构,山脉走向皆呈北北东——南西西,把这一特征命名为震旦上升系统(Sinian system of elevation),以表示华北及西伯利亚东部北东方向的褶皱,后统称“震旦”方向(Sinian trend)[6],从此,“震旦”一词进入地质学的含义之中,作为中国构造地质学的一个特定术语。2.德国探险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1905)[5]在总结他1868-1872年在华考察工作时,于1877年把“震旦”一词引入中国地层系统,他认为凡在中国一切未变质之前寒武系及寒武系岩层,均划归震旦系(Sinian system)[7],由于这段元古代晚期地层最早在中国发现与研究,故以“震旦”命名,表示中国特有。纳入中国地质年代表为震旦纪(Sinian Period)。从文献记载,虽暂定为元古代晚期,大体从十九亿年开始到五亿七千万年结束,其岩相则主要是浅变质或不变质的沉积物为主。3.美国构造地质学家威理士(Willis,B,1857-1949)[8]于1903-1904年在华进行地质考察时,将李希霍芬创立的震旦系改为下震旦系——寒武系及上震旦系——奥陶系两部分,他认为在中国北部两者是不可分界。把李希霍芬之前寒武、奥陶系屏除于震旦系之外,命名为寒武奥陶系[9]。4.中国地质事业创建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率领地质研究所学员于1914-1916年在北京西山及其周围进行野外地质实习中,做了大量实际剖面测量与分析,在1916年出版的《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10]中,系统地探讨了南口系并修正和补充了李希霍芬关于震旦系的划分,同时也提出了维理士上述方案两系合为一体的弊病,认为两系尚有一平行不整合,并以唐山临城等资料论证寒武系与奥陶系并非一体,而两系早为世界地质学家所贯用,于中国似未见疑义,《修业记》堪称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部考察报告。5.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Grabau,A.W.,1870-1916)[11]于1920年受聘来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受托于地质调查所专题研究震旦系,1922年发表了专论《震旦系》(Sinian System),他主张应缩小李希霍芬关于震旦系的范围,认为仅限于寒武纪以前之南口系,或滹沱系,并提出废弃维理士寒武奥陶之一体性之说[12]。6.比利时地质学家马迪幼(Mathieu)1922-1923年担任开滦矿务局地质师时发表了《直隶滦县震旦系地层》[13],文中简明地阐述了震旦系划分的原则及内涵界限。7.中国地质学家高振西早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就对中国震旦系发生浓厚兴趣,1930年发表了《“震旦”一词在中国地质学上的意义之变迁》,毕业后,1931-1933年对河北蓟县震旦纪地层做过专题调查与研究工作,1934年发表了《中国北部震旦纪地层》[14],以实际调查资料论述了划分震旦系的原则,比较系统地建立起中国北方震旦纪地层层序,建立起震旦系剖面,为三群十组,确定了蓟县岩石地层的基本格架。他的开拓性的工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采纳和称赞。8.我国地质事业创建人李四光四十年代建立了中国南方震旦系剖面;在创立地质力学构造体系时;把与震旦方向相当的构造,称之为华夏系(cathaysian system)、中华夏系(Mesocathaysian system)及新华夏体系(Neocathaysian system)[15]。9.章鸿钊1936年创立“震旦”运动(Sinian movement),他认为中生代晚期至始新世后,中国东部地壳运动可分为五期,都与地震方向略近直角,他用地壳波动说和地壳均衡说来说明震旦运动的起源,他提出震旦运动是地下岩浆前后反复活动而引起的,同年,他还发表了《中国中生代初期之地壳运动与震旦运动之异点》,《中国中生代晚期以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之新认识》,对震旦方向、震旦运动做了独特的解释,1943年他还发表了《所谓震旦运动及对批评重加一省》。10.我国地层学家赵金科1936年发表了《震旦纪大地槽及其联合古陆中之位置》[17],在汇集世界各地震旦纪地层资料的基础上,论证了大陆漂移说。11.我国地质学家马杏垣1960年提出震旦系顶、底界面所代表的时限(震旦阶段)作为一独立的构造旋回,命名为震旦旋回(Sinian cycle)[18];同年把豫西黄山沉降带中震旦纪末的地壳运动,命名为震旦褶皱(Sinian folding)[19],并创立震旦褶皱带(Sinian fold belt)新概念[20]。震旦系岩层大都不整合于五台系,或泰山系之上,在我国北方殊形发育,尤以河北南口,山西滹沱区域为最,后来在湖北宜昌亦有发现,地理分布较广,其主要岩性:下部为石英砂岩、页岩或板岩;上部为硅质灰岩。兹将上述几位外国地质学家关于震旦系划分论点加以对比,以示解放前有关震旦系之划分。这里还应说明的维里士以山东张夏及新泰地区为据,强调不整合关系,当时另有一套划分系统。12.我国北方震旦系,以蓟县北部山区一条中上古界地层为标准剖面,俗称“蓟县剖面”,历经约十一亿年的沉积历史,以岩层齐全、山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晰、构造简单、古生物化石丰富、变质极浅、有上万厚的特点,显示出得天独厚的本色。早为国内外地质学家所共认[21]。1984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蓟县剖面,包括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的中、上元古界的地层剖面列为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填补了我国这类自然保护区的空白,成为国际地质学界探究古老地层的典型剖面[21]。为众人所向往。
前言6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的马匹爆发了马传染性贫血病(以下简称马传贫)。长春市科协与畜牧兽医学会、农垦部农业生产局和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分别编印了有关马传贫诊断及防治资料[1-3]。资料中称在血液检查中出现的siderocytes为含铁细胞[1、2]或吞铁细胞[3]。80年代在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家畜病理学[4]中和中国农科院在哈兽研召开的国际马传贫免疫学术讨论会及其印发的大会资料汇编[5]中,均沿用了60年代的原泽名吞铁细胞。从词源学(etymology)[6-10]角度来说,无论含铁细胞或吞铁细胞,包括其外文siderocyte原词的造词和使用,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正因如此,才导致了它的中译名出现了如此红、白细胞不分,铁的来源和性质不明的严重分歧与混乱局面。为了严谨地使用科技术语(包括其外文术语及其译名),必须对其展开广泛讨论与争鸣,以求科技术语的定名、译名,从分歧中求得一致,从混乱中达到统一,从而促进科技现代化。为了能对展开科技术语的讨论与争鸣献出微薄余热,故提出如下商榷意见,供参考。一、siderocyte的词源学分析(直推与横推)及其现有的中译名通过对siderocyte的词源学分析(etymological analysis)[10],即通过直推,进行造词溯源和词素剖析,以辨明词义;通过横推,繁殖语种数,扩大信息(工具书、参考资料等)量,对比核对,在左右逢源中,使存在问题能多途径、多方位地得到解决。1.siderocyte的词源学分析1)直推2.siderocyte现有作为红、白细胞的若干中译名1)作为红细胞的中译名:高铁红细胞[21、24、26-28、44],含铁红细胞[29-32],含铁红血球[32、35]。日译名用汉字表达的有:担铁赤血球[25],含铁颗粒赤血球[34],铁赤血球[48]。2)红、白细胞无法分的译名:从国内有关专业词汇、词典多未列入大噬细胞范畴的作为白细胞的噬铁细胞词条来看,这里所列的红、白细胞不分的译名,实际上,根据其造词和使用情况来看很可能仍是指红细胞。主要有含铁血球[32],铁色血球[20],铁细胞[33、36]。3)作为网内系大噬细胞系统的白细胞的中译名:含铁细胞[1、2、37、31、49],吞铁细胞[-5、42、43],吞铁白细胞[42],担铁细胞[18、45],含铁血黄素细胞[46]。日译名用汉字表达的有:铁细胞[23、47],担铁细胞[18]。二、siderocyte的现有中译名的分歧原因及其症结所在从上述sidero(铁)+cyte(细胞)→siderocyte的同源学造词分析来看,显而易见,其词义只能是铁细胞。但铁细胞这一译名并未表明是红细胞、还是白细胞;而且也未表明铁细胞内的铁颗粒是自体产生、还是吞噬摄入;特别这一铁颗粒是普通固体的铁颗粒,还是经过复杂生化过程转化为新的物质的铁颗粒。作为学术用语,应该说这一译名是既不严密,也不够合理。从词源学造词角度来说,只有含有铁颗粒的红细胞,即高铁红细胞,其造词才能是siderocyte[11];吞噬有铁蛋白及其分子,经酶的作用,使其转化为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的白细胞,即噬铁细胞,其造词应该是siderophage[11]、siderophagocyte或reticulated-sidero cyte[49]。通过横推,就我手头所掌握的各该语种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来看,各国对siderocyte一词的造词或译词和使用互有不同。英、美等国[11、49]是把siderocyte和siderophage二者明确分开的,而德[19]、日[18、23]等国却是Siderozyt和Siderophage不分的,把后者Siderophage也称之为Siderozyt(复Siderozyten)。早在50年代,匈牙利兽医传染病学家Hutyra等在其用德文所编著的家畜病理学各论及治疗学一书[50]中,列入了马传贫内容,并采用了Siderozyten一词代替了Siderophage或Siderophagozyten。这样一来,就使高铁红细胞的siderocytes与噬铁细胞的Siderozyten发生了雷同与混乱。特别在Hutyra等著书被民主德国高教部审定采用其为大学教科书,并被译为俄[51]、英[52]、意、西、土、南、波七国文字后,这一不妥的术语的使用波及了许多国家。日本早期在学习德国为主时用德音外来语ジぞ口チ一テニ[18、23],后来在学习英、美时改用英音外来语シデロサィト[18、28、40]。我国也受德、日的影响,吸收其担铁细胞、铁细胞,或由其外来语ジヂロチ一テニ、シデロサィト还原成Siderozyten、siderocyte,并参照有关资料而定名为含铁细胞或吞铁细胞。但在盛译Hutyra德文原著时,未译其为铁细胞、吞铁细胞,而译为含铁血黄素细胞。苏联虽有Hutyra的俄译本,在某些教科书[53]中却没有用сидероциты这一俄译名。联邦德国在80年代的新版书[19]中仍使用Siderozyten这一不妥的术语。当前,我国有关专业词汇、词典,特别医学词典[26]只列入了siderocyte词条,而没有像Dorland医学词典[11]那样也列入siderophage词条。其它词汇、词典只照搬、照抄,都没有分别收入siderocyte和siderophage二词条。三、根据siderocyte的词源学分析对现有译名的评价根据词源学分析,如上所述,siderocyte一词指在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时,可称之为高铁红细胞。这已是国内外所公认的事实,原文和译文也都稳妥和贴切,勿庸置疑,这里也就无需赘言了。可就是这个高铁红细胞的原词siderocyte却还有网内系大噬细胞系统的白细胞,即噬铁细胞,虽不应叫,却也叫siderocyte。当然作为白细胞的噬铁细胞只有德文称Siderozyten和日按德音的外来语ジデロチ—テン,以及按英音的シデロサィト;英、美等的噬铁细胞的原文仍称siderophage或siderophagocyte。因而评价噬铁细胞的中译名,应视其是否能表达出噬铁细胞的基本特点:①是否符合原文siderophage或siderophagocyte词义,②是否表达出其具有大噬细胞的吞噬能力,③对所吞噬的铁蛋白、铁分子经过生化特别酶的作用是否能分解、合成为具有柏林兰反应的含铁血黄素的能力。1.吞铁细胞:从词源学造词角度来说,铁是sidero-,吞是degluto-、deglutito-,细胞是-cyte,三个词素合起来就成为siderodeglutocyte、siderodeglutitocyte。显然,这只是根据国际学术用语造词公约,按吞铁细胞的词义所造的词,用来说明吞铁细胞这一译名是不符合原文siderophage、siderophagocyte的词义的。译名中的吞可能是吞噬省略为吞,但吞噬只能省略为噬,不能省略为吞。因为吞和噬完全是两个概念,词素也不同,吞是degluto-、deglutito-,噬则是phago-。何况,从中文词义上说,吞只能是把固体的铁颗粒囫囵吞枣式地吞入细胞体内,并可能不经任何复杂的生化过程,特别酶的作用,而仍保持其原状停留在细胞体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噬则意味着吞噬细胞借助其伪足把铁颗粒、铁蛋白(ferritin)和铁分子(只有60大)拉向活细胞膜附近,通过摄食或胞饮(pinocytosis)把这些大小不等的铁物质,特别是极小的铁蛋白或其铁分子摄取到细胞体内。通过细胞小器官的工作,并经一系列分解、消化、吸收与合成的复杂生化过程,特别是酶的过程,形成新的物质含铁血黄素,而以铁尘、铁沙、铁滴、铁颗粒等不同形式出现于细胞体内。因而,吞铁细胞的译名既不符合词源学造词原则,也不符合吞噬和吞噬后的复杂的生化过程的特点。2.含铁细胞:从词源学造词角度来说,铁的词素是sidero-,含的词素是-phore,二者合起来就成为在专业词典中可以查到的siderophore[11]。但siderophore与siderocyte不同,前者有“含”义,后者却无“含”义,二者不能互相替代,而且也与siderophage或siderophagocyte不同,更不能替代。从中译名来说,含只是在细胞中含有铁颗粒,既未说明这些铁颗粒的来源,是经吞噬,是自家产生;也未说明铁颗粒是固体的铁,还是经复杂的生化过程特别是酶的作用而转化为新的含铁血黄素。因而这一译名是不符合上述评价其中译名的三个基本特点要求的。3.含铁血黄素细胞:这是盛彤笙译Hutyra德文原著时所拟定的、能表达出噬铁细胞本质的译名。但从词源学造词来说,含铁血黄素的词素是hemosiderino-,细胞的词素是-cyte,二者合起来,即成hemosiderinocyte。但正确的造词应为hemosiderinophage或hemosiderinophagocyte。但在Hutyra的德文原本中只用了Siderozyten,我们不能完全违背原造词,随意地过多改动。所以,如果从译名必须与原造词相符合的原则来考虑,以及对含铁血黄素的来源与形成还表达的不够明确来考虑,似乎这一译名也不算合理。4.担铁细胞:这是沿袭日本学者称Siderozyten为担铁细胞的译名。尽管担与含词义相近,有时可以互通。但铁的词素为sidero-,担的词素为basidio-,细胞的词素为-cyte,三者合起来即成siderobasidiocyte。但担铁细胞的译名与上述三个要点的要求都不符合,而且与客观实际也不相一致,因此,不应仍采用这一译名。四、确定siderocyte的中译名的几点商榷意见在病理学中,凡在外周血中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或在器官、组织内固定的或游走的具有吞噬能力的组织细胞,都可称之为吞噬细胞(phagocyte)。这些吞噬细胞根据其所吞噬的物质,如尘、脂、色素、骨和神经等的不同,分别称之为噬尘细胞(coniophage、coniophagocyte)[11]、噬脂细胞(lipophage、lipophagocyte)[11]、噬色素细胞(pigmentophage、pigmentophagocyte)[11]、噬骨细胞(osteophage、osteophagocyte)[11]、和噬神经细胞(neurophage、neuronophage、neurophagocyte、neuronophagocyte)[11]等。根据上述原则,马传贫的噬铁细胞不应称其为吞铁细胞或含铁细胞,而应称其为噬铁细胞(siderophage、siderophagocyte)。对分岐与混乱中的中译名,既要考虑评价中译名的三个基本特点要求,也要考虑中译名的约定俗成的现状,更要考虑应按Dorland美国医学大词典所列有关词条解释精神来确定。对红细胞的siderocyte,已如上述,选既有的译名:高铁红细胞。对白细胞的siderocyte应看作系siderophage或siderophagocyte的省略词而译为噬铁细胞,俾可与组织内噬铁细胞的译名相一致。结语由于德文原造词,特别在使用上,把作为红细胞的Siderozyten不当地代替了作为白细胞的Siderphage或Siderophagozyten,导致了与作为红细胞的siderocyte的雷同,也引起了作为白细胞译名的严重混乱。为了既要符合国际学术用语造词公约的要求,也要符合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约定俗成,特别是据英、美,红、白细胞区分明确的精神,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建议作为红细胞仍沿用长期来一直使用的译名高铁红细胞;作为白细胞则废掉原有几个译名(吞铁细胞、含铁细胞等),改称为符合大噬细胞在组织内与血液中相一致的译名噬铁细胞。至于siderophage和siderophagocyte也与siderocyte同样译为噬铁细胞。在词汇、词典中,siderocyte可采取一词双解(高铁红细胞与噬铁细胞二个译名并列),并与siderophage或siderophagocyte相互见。
1.数学界从来没有统一于“向量”。我是属于数学界的。实际上,数学界内部也有“矢量”和“向量”之争。搞几何的有人用“矢量”,也有人用“向量”;搞代数的,则多半用“向量”。我本人一贯用“矢量”;在数学界,我目前还属于少数派。所以,不存在数学界因为对物理界表示“谦让”而改用“向量”问题。2.从“科学性”看这两个词。我以为,早先物理界把vector叫做“向量”是很自然的;因为物质世界中最早为人所认识的vector,如力,如速度,就都是有向的量。但后来vector这个概念扩大了:例如一组有序的数都可以构成vector,vector甚至可以是无穷维的。这样的vector,本身既不需要具备大小,也不需要具备方向;不过人们可以赋予它们以大小和方向。但是,人们总可以而且乐于用“矢”(一个有长度的箭头)作为任何vector的图像,而这样作还可以得到直观的助力。所以,我们数学界前辈采用“矢量”这个词来表述vector这个概念,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创造。3.从文字运用的角度看,“矢量”的优越性是很明显的。这方面人们已谈得不少,如:1)“矢”字不如“向”字那么常见(如向××靠拢,社会主义方向,向往,……),也不怪僻。2)“矢量”可以简化为“矢”,“向量”不能简化。这在复合词中更为显明,人们已经举了不少例子。看了朱照宣和樊静两同志的文章[大会文件(十),(十一)]之后,很有感触,故也参加一下“争鸣”。
1988年3月24-25日在京召开的地理、地质和气象等学科部份交叉协调会上,将“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订为“萨王纳”,而“喀斯特”(karst)与“岩溶”定为哪个,尚在争议*中(见《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8年第1期)。上述两个名词分别涉及地质、地理、气象、土壤、油矿、水利、环境、农业、林业、生物、畜牧等多种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已进入日常生活。我国旅游业在介绍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的形成时就曾用到过“岩溶”和“喀斯特”这两个名词;同样,除了地理、气象和生态所特指的savanna以外,还有些地区的小片草地和加拿大的沼泽地也以savanna相称。由此,河名、地名、城市名、花名、草名、鸟名等等以此或冠以savanna命名者为数不少,这是由其“平原,草原、牧原、雪原、冰野”这些含义诱导出来的。由于其用向如此广泛,因此,除了专业辞书之外,差不多国内外一些常见的普通非专业性字典,对此两词均有收录。karst和savanna的汉语定名是两个音译名和意译名长期并存的外来术语。各专业之间在称谓上尚无大的分歧,不像annatto这个名词,林业称为胭脂红;食品称为胭脂树红(从胭脂树种子壳中提取的天然色素);纺织称为胭脂树红(浅橙色),橙色植物染料;水产称为熏鱼着色用的植物染料;化工称为胭脂树橙(取自Bixa Orellana胭脂树,用作染料,可染丝、棉、羊毛和食物)。在此,“胭脂红”,“胭脂树红”,“胭脂树橙”三者之间是要协调统一的。到底是红色,橙色还是浅橙色也是必须审定的。而现在对karst与savanna是要在现有的音译名与意译名之间作出选择或另订新名。karst一词源出希腊语,1884年美国地貌学家戴维斯提出了“喀斯特化”这个术语,1901年南斯拉夫学者J.Cvijic首先采用。所谓karst,系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次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建议将“喀斯特”改为“岩溶”。此后,经过22年音译名与意译名长期并存之后,现在又提出要恢复“喀斯特”这个音译名。为什么?显然是认为“岩溶”不能表达karst的全部含义。在此,也许还可以提出另一个理由:保留“喀斯特”这个名词有利于向国际共通词靠拢,这就是马宾、林立所提出的,在各门学科中有些名词术语在英、德、法、俄四种文字中,其拼法、读音、含义均相同,他们主张,我国引进这类国际共通词时不用汉字,而用拉丁字母标音。karst在英、德、法、俄四种文字中均为“三同”,即同拼法、同音、同义。因此,我国可直接写成Kasītè,而“岩溶”这个名词则无这种方便。savanna一词源出西班牙语zavana,现作sabana,系指平原,草原之意。但生物学家所称的savanna,系指萨王纳植被,或萨王纳群落,即热带稀树干草原;地理学家所称的savanna(汉译萨瓦那)系指南北两半球分别与赤道雨林相邻的地区,介于赤道雨林与热带荒漠之间。草类是其主要的植被,穿插着稀疏的树木。因此,汉译为“热带稀树干草原”。此外,还有南美洲的热带无树草原(llanos)和巴西热带草原(campos),这是萨瓦那的两个特殊类型。后者位于亚马孙河流域的赤道森林以南,或是开阔无树的草原,或有大片林地;气候学家所称的savanna climate,汉译为“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出现在非洲和南美的赤道雨林气候向极的一侧,澳洲北部亦有广泛分布。其自然植被为稀树干草原,因此,又称“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在气候学上,人们常把萨瓦那地区的气候称作苏丹型。此类地区由于草被繁茂,所以牧养着许多牲畜。从以上所述,karst和savanna均属含义多的术语,如何命名?我国对待多义词的翻译自古主张音译。唐代玄奘提出的“五不译”中,就有“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他的所谓不译,即不译意而是译音,一千多年过去了,这条原则沿用至今,在科技翻译中这类例子实非少见,主张恢复“喀斯特”而取消“岩溶”者就是最新一例。音译的缺点是不能“望文知义”,意译的缺点是对原文含义多的术语,汉文不足以尽之,对原词的含义有漏损。怎么办?有人主张:“迂有势难兼收并蓄,则求所最大部分最大涵义。若都不可得,苟原名为义多方,在此为甲义则甲之,在彼为乙义则乙之。”依我看,这可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实际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在有意无意地实行这个办法了,例如,土壤学中“savanna red soil”一词,既不命名为“萨王纳红色土”,也不采纳过去所译的“热带稀树干草原红色土”,而是定名为“燥红土”。通过对karst和savanna这两个名词的审定可以看出,我们似乎需要做好“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即定名前的可行性调查和定名后新出现矛盾的处理。我想,如果这二者办好了,定名之后就会“众人称善”,要不然,就有可能“尚在争议中”,即使规定了,由于新出现矛盾解决不了,用户“碍难从命”,只好自行其道,这样,就有可能新的混乱又从此开始了。最近,我从各专业词书中,收集了一些由karst和savanna所构成的一些名词术语,虽然为数有限,但也说明一些问题,现录列于下:karst 岩溶,喀斯特karst base level 岩溶(侵蚀)基准(面),喀斯特(侵蚀)基准(面)karst basin 岩溶盆地,喀斯特盆地karst breccia 岩溶角砾岩karst bridge 喀斯特桥karst collapse 岩溶陷落karst cave 岩溶洞,喀斯特洞karst cycle 岩溶旋回,喀斯特旋回,喀斯特循环karst depression 岩溶洼地,喀斯特盆地karst erosion 岩溶侵蚀,喀斯特侵蚀karst fens 喀斯特沼泽karst fenstes 喀斯特天窗karsten 喀斯特沟karst funnel 岩溶漏斗,喀斯特漏斗karst glacier 喀斯特冰川(冰川风化侵蚀貌似喀斯特地形)karst hill 岩溶丘陵,喀斯特丘陵karstic channel 岩溶槽,岩溶漏水沟karstic feature 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karstic formation 岩溶地层,岩溶构造,喀斯特构造karstic hydrology 岩溶水文学,喀斯特水文学karstic stony column 岩溶石柱,喀斯特石柱karstification 岩溶作用,岩溶形成作用,喀斯特作用karst lake 岩溶湖,喀斯特湖karst landscape 岩溶景观,喀斯特景观karst landform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 岩溶地区,喀斯特地区karst margin plain 喀斯特边缘平原karst peneplain 岩溶准平原,喀斯特准平原karst phenomenon 岩溶现象,喀斯特现象karst pit (灰岩中)岩溶井,落水洞,喀斯特井karst plain 岩溶平原,喀斯特平原karst red earth 红色灰岩土,红色石灰土karst region 岩溶(地)区,喀斯特地区karst source 岩溶泉,喀斯特泉karst topography 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karst plateau 岩溶高原,喀斯特高原karst process 岩溶作用,喀斯特作用karst valley 岩溶槽谷,溶蚀谷地,喀斯特谷karstology 岩溶学,喀斯特学karst water 岩溶水,喀斯特水karst well 岩溶井,竖井karst window 喀斯特天窗karst nu 裸露岩溶karst parfait 发育完全的岩溶karst profond 深原岩溶karst sous-jacent 地下岩溶karst superficial 表层岩溶relief karstique 喀斯特地貌savanna 萨王纳群落(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和亚热带稀树或无树草原savanna soils 热带稀树草原土savanna woodlland 热带稀树草原林地savanna red soil 热带稀树干草原红色土,燥红土savanna forest (热带或亚热带)稀树草原林savanna climate 稀树干草原气候savanna flower 热带草原花savanna grass 稀树草原草savane f 热带稀树干草原,萨王纳群落savane a bois clairseme 热带稀树草原savane a epineux 热带带刺灌丛草原savane a hautes herbes 热带高草草原savane a plantes succu1entes 热带多浆植物草原savane arboree 热带稀树干草原savane arbustive 热带灌木干草原savane basse marecageuse 热带低位沼泽草原savane boisee 热带稀树草原savane broussaieuse 热带灌木草原savane daltitude 热带高原草原savane de degradation 衍生稀树草原savane de plaine 热带平地草原savane de substitution 热带次生草原savane desertifiee 热带荒漠草原savane herbeuse 热带无树干草原savane inondable 热带水淹草原savane secondaire 热带次生草原savane tremblante 热带低位沼泽草原现按照将“热带稀树草原”改为“萨王纳”,修改上表中部分术语的情况是这样的: 修改前 修改后热带稀树草原土 萨王纳土热带稀树草原林地 萨王纳林地热带带刺灌丛草原 带刺灌丛萨王纳热带高草草原 高草萨王纳热带高原草原 高原萨王纳衍生稀树草原 衍生萨王纳热带平地草原 平地萨王纳热带次生草原 次生萨王纳热带荒漠草原 荒漠萨王纳热带水淹草原 水淹萨王纳热带低位沼泽草原 低位沼泽萨王纳这样一改,不但savanna原有的几种不同含义统统不见了,而且出现像“水淹萨王纳,这样非牛非马的怪名词:再看看以上由karst所构成的一些名词,如果我们确定恢复“喀斯特”而取消“岩溶”,其情况似乎比萨王纳稍微好一点,但也并不是没有问题,例如: 修改前 修改后裸露岩溶 裸露喀斯特发育完全的岩溶 发育完全的喀斯特深厚岩溶 深厚喀斯特地下岩溶 地下喀斯特表层岩溶 表层喀斯特在前表所列karst red earth一词的汉名,既不冠以“岩溶”也不冠以“喀斯特”,而是定名为“红色灰岩土”。由于各学科各专业之间交叉名词影响很大,其交叉面越广影响越大,已进入日常生活的名词则影响更大,“喀斯特”,“萨王纳”一改动,不但各专业词书中由其所构成的名词术语大部分都得改动,而且辞源、辞海、百科全书之类及普通字典都得跟着改。国外韦氏字典,牛津字典中有关karst和savanna的解释继续存在,说不定我们的后来人在什么时候又根据这类字典的解释恢复现在流行的一些名词。黄昭厚同志说:“现代科学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一个规律,随之产生的术语交叉不可避免,审定工作深入发展,对如何做好交叉术语的协调一致成为作好名词审定的关键。”(见《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8年第1期P.11)本文的目的就是根据上述精神提供一点肤浅的看法和意见,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