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术语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汉语科技术语中的潜在歧义

冯志伟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发布日期:2006-03-15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Published:2006-03-15

摘要: 摘要 汉语术语的PT结构和SF结构之间,一般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在计算机和人理解汉语术语的时候,如果一个PT结构对应于一个以上的SF结构,就可能产生歧义。这种歧义是潜在的,所以,叫做潜在歧义。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中的术语为实例,分析了汉语科技术语中的十一种潜在歧义结构。这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PA论)。
在《汉语术语描述中的三种结构》一文中,我们提出了汉语术语描述中应当明确区分PT结构(词组类型结构)、FS结构(句法功能结构)和SL结构(逻辑语义结构)这三种不同的结构。这是我们从汉语术语的结构功能观出发提出的关于现代术语学的独特的理论创新。根据这样的理论创新,我们在计算机上对于汉语术语的结构进行了自动剖析(automatic parsing),进一步研究了这三种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本文中,我们将说明我们使用计算机对汉语术语自动剖析的一些重要结果,这些结果,对于汉语术语结构的形式分析也是有帮助的。
为了简化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来说明汉语术语中的PT结构与SF结构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不涉及SF结构与SL结构之间的关系。关于SF结构与SL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另文讨论。
经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发现,汉语术语中的 PT结构与 SF结构有一一对应之处,亦有许多不一一对应之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同构关系(isomorphism)。
汉语术语中PT结构与SF结构一一对应的情况:
(1)QA+N→定中式(例如:“一元/算子”)
ADJ+N→定中式(例如:“绝对/误差”)
NA+N→定中式(例如:“对称/误差”)
NQA+N→定中式(例如:“异/元件”)
AP+NP→定中式(例如:“信息量的/二进制单位”)
(2)ADV+V→状中式(例如:“再/启动”)
QA+V→状中式(例如:“多重/穿孔”)
PP+VP→状中式(例如:“五中/取二”)
其中,QA表示限定词,N表示名词,ADJ表示形容词,NA表示名形同形词,NQA表示名限同形词,AP表示形容词词组,NP表示名词词组,V表示动词,ADV表示副词,PP表示介词词组,VP表示动词词组。
在汉语的术语中,有不少术语是无歧义的。这些无歧义术语的存在,使得汉语术语可能正确无误地执行其交际功能。
但是,由于PT结构与SF结构不存在同构关系,在不少的场合,从PT结构到SF结构存在着一对多的情况。
例如,V+N这个PT结构,其SF结构可以是述宾式(“取/比例尺”),也可以是定中式(“覆盖/段”)。因此,同一个“V+N”的PT结构,就可能形成兼具述宾式和定中式功能的SF结构。例如,“装入/模块”这个术语由V+N组成,可以解释为“装入了某一个模块”(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具有可以被装入的性质的模块”(定中式),同一个术语兼具述宾式和定中式的功能,产生了歧义。
又如,“V+V”这个PT结构,其SF结构可以是联谓式(“译/印”),也可以是状中式(“飞/击”),也可以是述宾式(“受/保护”),也可以是述补式(“读/出”),因此,同一个V+V的PT结构,就可能形成兼具多种句法功能的SF结构。“改变/转储”这个术语由V+V组成,其含义可以解释为“改变某种转储”(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按改变的方式,对已经改变的存储位置进行转储”(状中式)。这样,“改变/转储”这个术语就有了歧义。
PT结构与SF结构不一一对应的情况,在汉语的术语中并不少见,有必要加以认真的细致的研究。
当一个PT结构对应于一个以上的SF结构时,就有可能对这个PT结构的句法功能做出一种以上的不同解释,这时,就说这个 PT结构是潜在歧义结构(potential ambiguous structure)。之所以说是“潜在歧义”,是因为在这个 PT结构中,当用词汇单元来代替词类标记时,这种歧义有可能继续保持,也有可能得到消除,因而这种歧义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它只具有了歧义的可能性,但是还不一定具有歧义的现实性。
例如,V+N这一个PT结构就是潜在歧义结构,它具有“述宾—定中潜在歧义”,简称为“述宾—定中歧义”,在加入词汇单元时,这种潜在歧义有可能保持,也有可能消除。
当V=“取”,N=“比例尺”时,由于这两个单词的词汇意义的制约,“比例尺”在词汇意义上不能接受“取”的修饰,排除了定中式之可能,只能解释为一个述宾式,歧义消除,“取比例尺”未能成为一个现实的歧义结构。
当V=“覆盖”,N=“段”时,由于这两个单词的词汇意义的制约,“覆盖”在词汇意义上不能以“段”为宾语,排除述宾式之可能,只能解释为一个定中式,歧义消除,“覆盖段”这一术语未能成为现实的歧义结构。
当V=“分割”,N=“字符”时,由于在词汇意义上,“字符”可以被分割,也可以具备“分割”这种特性,因此,潜在歧义不能消除,并转化为现实的歧义,形成具有“述宾—定中歧义”的现实的歧义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在还没有用词汇单元来代替PT结构中的词类标记时,PT结构还只有潜在歧义的可能性,这种歧义只能是“潜在歧义”。
应该说明的是,“的字结构”和“介词结构”是两种特殊的PT结构,它们不能直接与 SF结构发生对应关系,只是在它们与其他的单词或词组类型成分构成一个更大的PT结构之后,才能作为这个更大的PT结构的一部分与SF结构发生对应关系。例如,“块间/间隔”这个术语中的“块间”是一个介词结构,这个介词结构不能单独与SF结构对应,而只能作为“块间结构”这个更大的PT结构的一部分,与“定中式”这个SF结构发生对应关系,作为“定中式”这个SF结构的定语部分。又如,“对数的首数”这个术语中的“对数的”是一个“的字结构”(可以把它看成AP),这个“的字结构”不能单独与SF结构发生对应关系,而只能作为“对数的首数”这个更大的PT结构的一部分,与“定中式”这个SF结构发生对应关系,作为其中的定语部分。情态动词与动词形成的PT结构MV+V,数词与量词形成的PT结构C+L(C表示数词,L表示量词),连词与名词形成的PT结构CJ+N(CJ表示连词),它们的结合都十分紧密,它们都不能直接与SF结构发生对应关系,而只能作为更大的PT结构的一部分,参与到更大的PT结构中去,才能与SF结构发生对应关系。例如,“可擦存储器”这个术语中的“可擦”,其PT结构为MV+V(MV表示助动词),这个PT结构不能直接与SF结构发生关系,当它与“存储器”这个名词一起,组成一个更大的PT结构VP+N之后,才能与定中式这个SF结构发生关系,作为这个SF结构的定语。又如,“两倍寄存器”这个术语中的“两倍”,其PT结构为C+L,这个PT结构不能直接地与SF结构发生对应关系,当它与“寄存器”这个名词一起,组成一个更大的PT结构CLP+N(CLP表示数量词组)之后,才能与定中式这个SF结构发生对应关系,作为这个SF结构中的定语。再如,“算术和逻辑(运算)”这个术语中的“和逻辑”,其PT结构为CJ+N,这个PT结构也不能直接与SF结构发生关系,当它与它前面的“算术”这个名词在一起,组成一个更大的PT结构N+NP之后,才能与联体式这个SF结构发生关系,作为这个SF结构中平行体词的一部分。这些特殊问题,由于在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中没有很好地解决,在汉语术语的潜在歧义研究中,只好把它们作为特殊情况来处理了。
当汉语词组类型术语中的PT结构与SF结构不一一对应时,就会产生潜在歧义。汉语术语中的潜在歧义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述宾—定中歧义:下列的 PT结构会发生“述宾—定中歧义”。
(1)V+N:例如,“触发/电路”,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触发了某个电路”(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具有触发性质的电路”(定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编制/程序”只能解释为“编制某种程序”,是述宾式,“保留/字”只能解释为“保留的字”,是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2)V+NQA:例如,“搜索/顺序”,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搜索某种顺序”(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搜索的顺序”(定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排/顺序”只能解释为“排某种顺序”,是述宾式,“工作/顺序”只能解释为“工作的顺序”,是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3)AV+N(AV表示动形同形词):例如,“固定/存储器”,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固定某个存储器”(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固定的存储器”(定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固定/频度”只能解释为“固定的频度”,是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4)AV+NP:例如,“固定/函数发生器”,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固定某种函数发生器”(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固定的函数发生器”(定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固定/切分原则”只能解释为“固定的切分原则”,是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这里,“函数发生器”和“切分原则”都是名词词组,而不是单个的名词。
(5)NV+N:例如,“转移/指令”,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转移某个指令”(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转移的指令”(定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转移/方式”只能解释为“转移的方式”,是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6)VP+N:例如,“直接插入/子程序”,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直接插入某个子程序”(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直接插入的子程序”(定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再启动/条件”只能解释为“再启动的条件”,是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7)NVP+N(NVP表示名动同形词组):例如,“输出输入/过程”,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输出输入某种过程”(述宾式),也可以“输出输入的过程”(定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设备控制/字符”只能解释为“用于设备控制的字符”,是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8)V+NP:例如,“联合/信息量”,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联合某些信息量”(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联合的信息量”(定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监控/穿孔机”只能解释为“用于监控的穿孔机”,是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9)NV+NP:例如,“转移/信息量”,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转移某些信息量”(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转移的信息量”(定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服务/例行程序”只能解释为“用于服务的例行程序”,是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10)NV+NVP:例如,“控制/转移指令”,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控制某种转移指令”(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用于控制的转移指令”(定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通信/控制字符”只能解释为“用于通信的控制字符”,是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二、主谓—状中歧义:下列 PT结构会发生主谓—状中歧义。
(1)N+V:例如,“机器/阅读”,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由机器来阅读”(主谓式,“机器”是施事),也可以解释为“按机器的方式来阅读”(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但是,“系统/测试”只能解释为“由系统来测试”,只能是主谓式,“系统”是施事,“边缘/穿孔”只能解释为“在边缘处来进行穿孔”,只能是状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2)C+V:例如,“四舍五入”中的“四/舍”。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四被舍去了”(主谓式,“四”是受事),也可以解释为“当小于或等于四的时候就进行舍入运算”(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但是,“二五/混合”只能解释为“用与二和五有关的数来混合”,只能是状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3)N+VP:例如,“标记/读出”的字面含义只能是“标记被读出了”,只能是主谓式;“磁镀线存储器”的“磁/镀线”只能解释为用磁膜的方式来镀线,只能是状中式。这说明,N+VP这一个格式具有“主谓—状中”的潜在歧义,但是,当在具体的术语“标记/读出”(主谓式)和“磁/镀线”(状中式)中,这种潜在歧义消失了。
(4)C+NV:例如,在“二输入加法器”中的“二/输入”,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二个数据被输入了”(主谓式),又可以解释为“按二个数据的方式来进行输入”(状中式),因而C+NV 就成了潜在歧义结构。我们在中文术语的数据库中,还未发现这种结构中的潜在歧义消失的例子。这说明,潜在歧义结构中的潜在歧义,也可能不会消失,在同类格式的术语中都始终保持着。
(5)NP+VP:例如,“微型计算机/联机监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由微型计算机来联机监视”(主谓式,“微型计算机”是施事),也可以解释为“用微型计算机为工具进行联机监视”(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但是,“计算机程序/自动设计”只能解释为“计算机程序被自动设计了”(“计算机程序”是受事),是主谓式;“请求式/调页”只能解释为“按请求式来调页”,是状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三、定中—状中歧义:下列 PT结构会产生定中—状中歧义。
(1)QA+NV:例如,“实时/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实时的运算”(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按实时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
(2)NA+NV:例如,“等价/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等价的运算”(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按等价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
(3)ADJ+NV:例如,“简单/缓冲”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简单的缓冲”(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按简单的方式来缓冲”(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
(4)ADV+NV:例如,“立即/编址”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立即的编址”(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立即地编址”(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
(5)VP+NV:例如,“无循环/编码”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无循环的编码”(定中式),又可解释为“按无循环的方式来进行编码”(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
(6)AP+NV:例如,“自相对/编址”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自相对的编址”(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按自相对的方式来进行编址”(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
(7)QA+NVP:例如,“自动/顺序处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自动的顺序处理”(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按自动的方式来进行顺序处理”(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
(8)AV+NVP:例如,“集中/数据处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集中的数据处理”(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按集中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
(9)VQA+NV(VQA表示限动同形词):例如,“无条件/转移指令”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无条件的转移指令”(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无条件地来进行转移指令”(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
这些定中—状中潜在歧义结构,在上述的各个词组型术语中,均保持了原有的定中—状中歧义,这也许是由于定中—状中歧义是同焦结构,歧义对于词组型术语的理解并无多大的障碍,因此,潜在歧义结构都转化成了现实的歧义结构。
四、述宾—状中歧义:仅有V+VP这种PT结构存在述宾—状中歧义。
例如,“破坏/读出”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破坏这种读出”(述宾式),又可以解释为“按破坏的方式进行读出”(状中式),是异焦歧义结构。但是,“归并/排顺序”只能解释为“按归并的方式来排顺序”,是状中式,潜在歧义消失。
五、主谓—定中歧义:下列PT结构会产生主谓—定中歧义。
(1)NP+NV:例如,“事务数据/处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事务数据被处理了”(主谓式),又可以解释为“事务数据的处理”(定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
(2)NP+NVP:例如,“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由计算机来辅助管理”(主谓式),又可以解释为“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定中式),是同焦结构。
这些主谓—定中潜在歧义结构,在上述的词组型术语中,均保持了原有的主谓—定中歧义,潜在歧义结构都转化成了现实的歧义结构。
(未完待续)
* 冯志伟研究员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① 见本刊2005年第4期第47~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