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大会经验 • 上一篇    下一篇

都亨同志在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全体会议暨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都亨   

  • 出版日期:1996-06-15 发布日期:1996-06-15

Speech in the Third Meeting of CNCNST

Du Heng   

  • Online:1996-06-15 Published:1996-06-15

摘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应樊静之邀,把我们和台湾接触的情况汇报一下:
我们这个事情是1992年开始的,当时在国家科委的领导下,在厦门组织了一次会议叫“中外空间科学讨论会”,其目的是请台湾同行一起来讨论学术方面的问题。这次会议当然开得很好,还规定是用汉语,海外及台湾的学者都用汉语。会上明确反映出一个问题:专业名词没法用。海外和台湾的学者都得问我们中文怎么叫,如果请他们用英文,那么和大会定的用汉语就不一致了。会议最后讨论如何进一步合作时,大家提了很多问题,其中名词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大家公议下一步应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在这次会上我们也送了两本书给他们,就是80年代初我们编的《英汉空间物理学词汇》和《空间科学词典》(科学出版社),9年上半年中央大学的太空研究所给我们发邀请,希望我们去一些人跟他们讨论一些名词。据说他们从“国科会”申请到一笔基金,专门用来讨论这个事情的。手续办得还比较顺利,93年11月我们就到台湾中央大学太空研究所参加这次专门的名词讨论会,讨论了三天,会议的名字叫“太空/空间物理名词讨论会”。他们把我们送的词汇完全录入到计算机里,并打印出来,装璜得很漂亮,他们大多数用了我们的名词。但是,台湾用的比较多的名词,他们就改成了台湾的名词,这就是会议讨论的草案,这三天时间逐条进行了议论,会议的结果大家认为还是有些分歧,所以马上统一还比较困难,大家认为是不是先出一个对照本,把双方的名词都列上去(因为大陆有的名词也有不止一个,一下也难于统一),先提出一个推荐的名词。
在这之后,双方都进行了一些工作,94年11月在成功大学召开了第二届“中外空间科学讨论会”时,又做了进一步的讨论,议论了一下,下一步怎么办,大家认为“名词”需要做比较多的工作,而且形式要灵活一些,完全依靠会议是解决不了的。当时大家有一个动议,是否形成一个民间的网络,海外的、台湾的、和大陆的科学工作者不定期地交流一些问题,有十几个积极分子希望能经常联系,出一些不定期的简报,在这上交流一些对名词的看法。
下一次会是96年在昆明的第三届“空间科学讨论会”,又是一次讨论的机会。去年我们从台湾回来以后,向全国名词委汇报了一次,他们鼓励我们要继续做,我们感到比较困难的是:第一、形成上述的网络合不合法,不敢贸然地成立什么组织;第二、我们现在还是民间的交流,推动起来比较困难,最近一年这些工作相对的就停了下来。我们和台湾同行接触三年来有几点体会:台湾现在对名词非常有兴趣,他们很愿意跟我们讨论这个事情,而且“国科会”也给了他们钱,专门用于名词讨论会,原因是他们工作的需要。台湾在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空间/太空科学,他们现在准备发射“中华一号”卫星,这是在97年。99年发射“中华二号”卫星,2002年议论要发“中华三号”卫星。要搞这项工作,在岛内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文件。比如:申请钱、申请立项都要字报告形式文件,一些批复等技术文件也必须要有,而这些技术文件里只能用中文,用英文就不合适。他们急需要中文的名词,所以他们非常积极、非常主动要作这方面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现在正是个机会——推动两岸名词工作的机会。我们也确实觉得两岸的名词比较混乱,像太空和空间是比较常用的,还算比较好理解,但“遥测”这个词就完全不一样,我们叫“遥测”就是telemetry,像无线电遥测,他们的“遥测”对应我们的“遥感”(Remote-sensing)。他们寄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中央大学有一个遥测研究所,我们就准备了一些无线电遥测技术方面的资料,但到那儿一看,完全不一样,他们是资源卫星的一个地面遥感站,完全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中文词,两个完全不同的内涵,很容易引起混淆,对今后的影响会是很大的。航天里有“有效载荷”(pay-load),他们叫“酬载”,他们是把pay译“酬”、把load译为“载”。“有效载荷”与“酬载”完全不一样。“有效载荷”应是技术上的相对于卫星本体的一个技术名词,有很多是不用付钱的,怎么能叫“酬载”呢?差别是比较大。现在在台湾很多名词没有定形时,统一起来比较容易,事实上凡是他们没有定形的东西,他们都很容易接受我们的叫法。而有些他们已定形的东西,他们就很难接受,也很难跟我们取得一致。现在台湾的空间科学刚开始起来,很多名词还没有明确叫法,我们应尽快把这项工作做好。
另外,统一还比较难,需要有一个对照的阶段、推荐的阶段,逐步地来做到统一这一点。
最后还想提点建议,我们觉得政治对他们影响比较大,比我们的自由度小得多,不像我们这样开放,所以恐怕还得利用民间的这些网络先做起来,要经常性地交流包括大陆、台湾甚至海外的、香港的澳门的都可以一起来讨论这个事情,这是比较现实一点的。另外,需要利用各种机会像“中外空间科学讨论会”(主要是大陆和台湾),这是科委领导的,全国名词委最好也能参加,台湾方面的专家对我们的名词也很有兴趣,成功大学有位老教授(他是一位老前辈,已经退休了),威望比较高,他是搞测量的,叫史惠顺,说大陆测量委员会给他了聘书,请他作为委员,好像一直没有活动,他很想参加这项工作,能够做点事,台湾的科技工作者也愿意做这项工作。全国名词委能不能做些软件化的工作,因为现在要搞对照的话,简体—繁体对照、检索、编译需要有一个通用的软件,如果有这些软件大家工作起来会方便得多,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做这个事。最后还有一点从我们自己出发,一个是经费,名词委已经做了很多事,各个部门也可以出点力,比如中国科学院给各个所下一个任务,做这件事,至少在编制上和其它可能的方面让各个所给点支持,否则的话,我们这个任务就成了“黑”任务,建议各方面都加强一点。
谢谢大家!
(根据会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