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观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强交叉学科的术语研究

吴凤鸣   

  1.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 出版日期:1986-06-15 发布日期:1986-06-15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erms of Cross Discipline

Wu Fengming   

  • Online:1986-06-15 Published:1986-06-15

摘要: 自我国首届交叉学科学术讨论会以后,对软科学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颇大反响。大家对当代交叉学科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学术意义,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发展软科学、交叉学科的急迫性、布局、方向和战略方针,以及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决策性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这里所说的交叉学科,是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之间的交叉和结合,包括边缘科学、横断科学、综合科学在内的新生学科群。正像钱三强教授在《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一文中指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交叉地带,一贯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钱学森教授在《交叉学科:理论和研究展望》一文指出:所谓交叉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这是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从本体论上来说,都是以探索物质及其运动规律为基础;在方法论上也是相似而相通的。但从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来看却有根本性的差异,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已做出了精辟的论证。
因此,交叉学科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既不同于纯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纯社会科学,而应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
通过几年的社会实践,作为软科学、交叉学科在科学技术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等重大决策中,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像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受到了国家和社会上的重视。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软科学、交叉科学本身向纵深发展,像科学学、未来学、思维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都相继建立起专门学会和研究机构,荟萃了一批专家、学者从事这些新兴学科的引进与研究,初步形成了一支有素质的研究队伍,与此同时,也引进和提出了一些新的学科,诸如:城市科学、人类工程学、技术美学、创造学、模糊学、模糊数学、决策论(Decision theory)、协同学(Synergetics)、紊乱学(chaos)以及搜索论(Searoh theory)、博奕论(game theory)等。这些新学科、新领域的涌现,无疑会极大地丰富和完善我国科学结构和科学体系,对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起着积极作用。
值得重视的是:在交叉科学向深度、广度发展过程中,必然涌现出反映这些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内容的一大批新术语。这些专门术语,在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起着重要桥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中,术语的规范化与统一化国家已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无论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抑或是传递科技信息,培训科技人才都要通过术语来给人以概念和知识,术语在繁荣科学技术,推进人类和社会进步上,具有不可估价的意义。因而对术语命名和译名的精确度要求很高,必须建立在当代术语学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影响学术交流,阻碍新兴学科的深入发展。
鉴于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邀请了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未来学研究会、人才研究会、系统工程学会、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情报学会、思维科学学会等学术团体和机构,共同讨论了交叉科学术语的审定与统一问题,并成立了专门协调组织,以便及时讨论各交叉学科术语的规范与统一。
经过上述各学会、研究会的努力,起草了交叉学科第一批术语审定草稿,其中科学学100条,未来学500条,系统工程126条,思维科学50条,人才学250条,自然辩证法160条,管理科学160条,共计千余条。科学技术史和科技情报术语也正在积极草拟中。
从已拟定出各交叉学科术语草稿条目分析,许多术语命名尚缺乏精确的概念性定义,有些术语不能确切地反映出所指事物的内涵概念,加之,对新兴学科的理解不同,解释各异,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与基础学科相比之下,显然有些差距;这当然也正反映了作为软科学、交叉学科本身均属于新兴学科的特点,有的处于诞生与发展阶段,有的则处于潜科学阶段,其理论体系和力法论尚不够完善,但从交叉学科的发展速度和当前所处的重要作用,反映其新兴学科、新理论概念以及新思潮的术语日臻繁多,需及早把新术语命名,旧术语的审定建立在当代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
审定术语的基本原则是要明确所指术语的概念,确切地反映所指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从而给出一个内涵定义。从这点出发,作为软科学、交叉科学中许多学科,一个术语,现存几个定义,甚至一个术语在概念上就不一致,当然也存在着学术观点问题。
现就已拟定的几个交叉性学科术语定义做初步探讨。
以科学学为例,其定义至少可列出五种:
其一:科学学倡导者、美国学者P.普莱斯的定义是:“科学、技术、医学等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方法论等,我们称之为‘科学的科学’。
其二:苏联学者C.P.米库林斯基等的定义:“科学学是研究科学发展和发挥功能的规律性、科学活动的结构和动力、科学与其它社会建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其它方面相互作用的一个研究领域”。
其三:我国学者钱学森教授的定义:“科学学是把科学技术的研究作为人类社会活动来研究,研究科学技术活动规律,它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
其四: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王兴成教授的定义:“科学学研究现代科学的伟大的社会作用,探索整个科学的活动规律,从而使人们在认识和驾驭现代科学方面,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大踏步地向自由王国迈进”。
其五:英国著名学者J.贝尔纳在《科学结构功能》(1938年)一书中,对科学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强调功能作用的论点,苏联学者Γ.M.多勃罗夫的定义更有其代表性。他认为:“科学学——这是对整体发挥功能的经验进行的综合研究和理论概括,其目的是借助社会作用和组织作用的手段,来提高科学活动的管理效率”。
其它还有A.麦凯等人的定义。
显而易见,科学学作为一门独立、新兴学科,在基本定义上还存在不同观点和认识,这也许是这门学科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但也给科学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迫切的课题,那就是象贝尔纳提出的,对科学学的“反身性质”的研究,使科学学在整体上,科学体系上更确切地反映出本学科特征,立于现代科学之林。
而有的同志在介绍《思维科学》、《行为科学》以及《人才学》的论文中,对上述学科的定义,多属表述性,严格说来,多从含意做字意上的解释,缺乏概念性论述,基本上没能给出反映事物特征的内涵。以思维科学为例,该同志说:“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是一门研究范围极广的综合性科学”。从术语学角度来说,这个定义显然没有反映出学科的内在特点,也难以明确思维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更没有明确思维科学与其它学科的区别,从学科定义要求,主要没从概念体系出发,我想定义所说的“研究范围极广和“综合性”都不能说是思维科学的专属性。
其它像未来学(未来预测学)、管理科学等虽然这门学科的内容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甚至在多方面加以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确切定义上,尚难有一个统一的内涵概念。
众所周知,交叉学科是生命力颇强的新兴领域,新理论、新概念不断涌现,像最近报刊上介绍了创造学、技术美学、人类工程学、决策学、紊乱学等。其中有些学科在诞生发展中就明确了本身的概念,给出了较为反映所指事物特征的定义。像1985年沈小峰等在《哈肯和协同学》一文中,对协同学的定义,基本上表述了术语学的命名原则。他指出:“协同学研究的主要矛盾是有序和无序的对立统一。它研究各种不同的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和条件”。这个定义虽然还不是直接导出所指事物概念的内涵,但两句话基本上阐明了协同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特征,使人比较清晰地了解协同学研究对象和范畴,从而导出了所指概念的专属性,分化出它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差别和相互间的密切关系;加之文前对哈肯倡导协同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介绍,确给人以完整的概念,明了这一新理论经十年的发展日臻完善,在激光物理学、非线性光学基础上,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张锦同志在《新兴的紊乱学》一文中,提出紊乱学是探究大自然的扰动与失调的定义,也是比较简明,且又反映出本学科的基本性质和内容。
综观上述,我们认为术语的定义正是衡量这个学科内在概念的确切程度。当然也应该明确,一个新理论、新概念,或者一个新学科,其定义不确切,或存在不同认识和论点,也不能就说这个学科研究程度低,但至少反映出这个新学科自身性质的研究,尚需要做出艰巨的努力。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学科,或一条反映学科概念的术语,首先应明确定义,这样可以给人以确切的认识,加深对本学科的印象和记忆,更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与学术交流。
术语的命名与审定,首先要从概念出发,只有明了概念才能准确地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而概念的全部特征才是事物属性的内涵,经过综合,做出确切的定义,做到“名符其义”。作为一条术语,一般说来,应符合以下五点标准:
1.术语的内涵定义能确切地表达所指事物特定的概念和概念体系,这就是术语的科学性。
2.术语在一门学科体系内最集中反映学科的性质、内容、研究对象和范畴,应有严格的定义,以明确学科的专业性特征。
3.遵循术语的单义性,通常一个概念只能命名一条术语,也就是说,一条术语,只表达一个科学概念。
4.术语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表达一个特定的科学涵义的语言符号,但也应注重其命名的系统性。
5.中文术语的命名或翻译,要遵循汉字表意性的特点,必须符合我国的语言规律。
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历经甲骨文、金文、铭文、小篆、隶、楷等,均属表形、表意性文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特点。最近从500多种汉字编码设计方案中,反映出有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但,也应该清晰地知道,汉字有难认、难记、难写、难读的弱点,特别是在国际文化学术交流上具有颇大的局限。所以在选择汉字命名时,力求简明易懂,严禁随意造字。
这里试举我国古代对“土”和“壤”二字的来源和定义,以做汉字表形、表意特点的说明。
关于土的定义:
(1)《管子·地员篇》:“凡草土之道”。
(2)《周礼》:“万物自生焉则曰土”。
(3)《说文解字》:“土者,是地之吐生物者也”。
以上三种概念都是从植物生长来认识土的内涵特征,这是具有科学内容的。
关于“壤”的定义《周礼》:“以人所耕而树艺焉曰壤”。
(1)《禹贡》:“壤,天性和美也”。
(2)《周礼》:“壤,和缓之貌”。
(3)《说文解字》:“壤,柔土也,无块曰壤”。
以上定义,深刻地阐明了“壤”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含意,并说明与“土”的区别和相互间的依存关系。
值得着重说明的是,列举这个例子,绝非提倡复古、把审定工作引向训诂化,而是表明汉字的表意、表形的特点,这对当前汉语命名、翻译和审定汉字术语都具有现实意义,从中汲取汉字、汉语的精华,以作借鉴。
本着这个精神,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正像1983年6月3日人民日报所载彭桓武等三位物理学家撰写的《一代师表》为题,纪念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教授在物理学名词工作中的贡献所指:“把物理学名词译成汉语,这是我国物理学家对中国物理学的一大贡献,是许多前辈物理学家集体创作的结晶。竹溪同志是其中最有贡献的一位,并由他博采众议,集诸家之长而最后定稿。把物理学名词译为汉语……。这除了要准确表达物理学内容,还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大家易懂易记。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至今不能用本民族语言讲授物理学,相比之下,我国解放后把科学名词一一译为汉语并最后加以审定,实在是对中国科学的一大贡献,也是对汉语的一大贡献”。
最近几年来,随着物理学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深受赞赏的术语,诸如激光(laser)、衍射(diffraction)等术语,都具有表形、表意、指事、会意和一般所说的“望文生意”的优点。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反映新理论、新概念的术语的命名、翻译与审定,必定建立在当代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术语学本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性学科,具有本体论的内容,术语的构成应是所指事物科学概念的高度综合与概括,是一项发展科学技术的最基础的工作。
〔本文是根据1986年“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稿整理而成,限于篇幅,文献从略,敬请鉴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