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术语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试论汉译术语规范的原则与方法

黄忠廉;李亚舒, 罗进德 译   

  1.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
  • 出版日期:2004-09-15 发布日期:2004-09-15

Discussions on Method and Principles for Normalizing Chinese Terms

Huang Zhonglian, Li Yashu   

  • Online:2004-09-15 Published:2004-09-15

摘要: 一、汉译术语规范
语际词汇的输入最能反映语际影响,因为翻译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丰富汉语词汇,也可影响其规范。辜正坤[1]说“术语翻译一方面固然可以丰富本族语,活泼学术风气,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以玷污、破坏本族语,败坏学术风气,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性术语一旦进入中文,常常会产生连锁反应,引起中国学术用语的相应变化。若翻译不当,这些术语会破坏原有民族语言的规范性,甚而至于喧宾夺主,迫使汉语的某些术语改变自己的本意而屈从于外来术语强加的内涵与外延,并进而造成中国学术界一些奇怪的说法、理论或不良风气。”
术语规范是汉语规范之一种,汉语界多数从汉语词汇学角度批评、分析外来词,一般只涉及外来词的正误、构词分析、汉化分析等问题。翻译界多半限于外来词翻译,讨论具体译法。
目前,汉语界呼吁加强汉语规范的理论建设,其中少不了考察汉译词汇的规范。术语规范能为汉语规范清理一个主要源头。借助词汇学理论,切入汉译作品,从语际转换角度探讨汉译词汇的规范问题,以济汉语界研究之不足,其研究成果可为翻译界、影视界、辞书界、编辑出版界乃至外国作品教学活动提供可操作、可参考的理论指导,清理规范的源头,严把作品问世的关口,减少翻译对汉语的影响等。
严格的专科词典所收的词目一般可算作术语。“汉译术语”指科学翻译中的术语,包括音译、意译、音义兼译、形译、借用、创造等手段输入汉语的术语。
二、术语规范的原则
1.标准化原则
术语标准化旨在管好术语的使用。标准化以公认和权威为基准,以便使既定术语为大家接受,确保交流通畅。如罗斯主编的《10000英文新字字典》对active transport的释义:
a movement of a chemical substance by the expenditure of energy through a gradient(as across a cell membrane)in concentration or electrical potential and opposite to the direction of normal diffusion.
原译:化学物质藉能量之力穿过集中或带电势的坡度(如细胞膜),与正常的滤渗方向相反。
Concentration是多义词,其义项有“集中”、“浓缩”、“浓度”、“精选”等,编者选了第一个,就有了叫人看不明白的“电势的坡度”。原文讲的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即细胞通过细胞膜从外界浓度较低的溶液中吸收物质。浓度的高低之差,专业术语叫“浓度梯度”。同时双语词典释义,原译译成了句子,体例上不专业。
改译:消耗能量使化学物质通过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如在细胞膜的两侧)并与正常滤渗方向相反的一种运动。(顾孟耀 译)
2.方便性原则
方便性指以最少的词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有必要避免曲折和复杂的说法,拼法及发音很难的词也要避免。方便就是强调实用,保证汉译术语通俗易懂,规范实用,力戒生涩费解。
3.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指术语本身是否有示意价值,合理的术语使用者至少通过其成分简析,就能理解其意。合理主要指符合语言道理,符合词法形态和构词规则的术语一般是合理的。
4.科学性原则
术语科学与否,确切与否,是指名称是否符合所概括的事物的特征。名符其义,正反映了规范的科学性。科学性涉及一种单义性关系,指术语的真正含义,使译文术语和原术语力求等值,表达同一概念。
比方说,东西方均有悲剧、喜剧和正剧等,五四前译入的“悲剧”一词,与汉语原有的悲剧含义部分重合,部分相异,学界一直误用,习焉不察。原词希腊语含义主要不是悲,而是恐怖,要求观众看后产生恐惧和怜悯,涵盖这一意义的词,汉语中没有。不如音译过来,加注说明。套译为“悲剧”,虽有一个可读可解的译名,也多了一个产生误解的渠道,读者就会望文生义,重点会落在“悲”字上,但是汉字“悲”不含“恐惧”义。辜正坤[1]说:“不难看出,这是它们硬译成了‘悲剧’,强行地霸占了汉语的‘悲’字,强行赋予它原来没有的东西”。
5.高频率原则
使用频率是衡量术语流行的一项重要指标。语言是一件约定俗成的事,因此频率问题显得很重要。以往术语学家并非总是用科学手段确定术语的使用频率,常是凭经验去衡量。现在逐渐在建一些大型语料库,可以通过语料库来检测术语的使用频率,这也是术语规范的有效途径。不过,频率问题也要看所涉专业领域的宽窄大小,对术语的使用要看所定领域,不能一刀切。
譬如dry gas既译成了“干气”,又译成了“贫气”,据使用频率,双语专科词典释义时将频率高的译词放在前面,低的放在后面,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英汉石油技术词典》(1989)和《石油工业主题词表(第一分册)》(1994)正是如此处理的,相应的俄语词目сухойгаз的处理方法也相同[2]。所以有人认为dry gas译作“干气”不规范,是值得商榷的。
6.一致性原则
某类翻译方法一旦确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一致。如人名、地名、民族名等采用音译,著作、机构名等则采用意译,这是一般原则,两类不可时而音译,时而意译,交叉使用。当然,少数人名、地名可以音义兼译。
7.约定性原则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在规范译名时,约定性与科学性发生矛盾时,有时需要以约定性为首要原则,因为一个译名已为受众接受,再去更改,又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剖腹产”已为大家认同,就不一定按科学性原则改为“剖宫产”。许多术语或专名早有定译,按现在要求虽不规范,但已为人们接受,译者不必另译,一是多记已定译名,二是多查词典,以免混淆。如Adam Schallvon Bell译作汤若望等。《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将Huxley译作“赫克斯利”,这是按译音表转写的规范译法,但严复所译《天演论》原作的作者也叫Huxley,所以,该手册也收有严复所译的名字:赫胥黎。
三、术语规范的方法
规范方法在此是一种行为。汉语的名词或形容词带上后缀“化”,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1.汉语化
用字要大众化,规范化,不用冷僻字,不用方言土语,以免造成混乱,要望文生义,有中国味,制定术语要符合汉语构词规律。总而言之,要汉语化,使术语具有汉语的词汇特点。如laser音译雷射后,经钱学森推荐定名为“激光”。
同时,汉语化要遵循汉语字词的内涵。据辜正坤研究,当前学术界流行的“元XX”术语,如“元理论、元语言学、元科学、元心理学”等,其中的“元”到底意为如何?据汉语的理解,“元者,万物之本”,应理解为“根本的、首要的或大的意思”,而与“元”相对应的英文前缀是meta-,义项有“和……在一起、在……之后、在之外、在之间、在之中、超、玄”等,没有“要、本、始”等义,而许多译者遇上meta-就不加思索,定为“元……”读者则望文生义,以为“元语言学”就是本体语言学,结果错了,因为“元语言学”不是本体语言学,而是超越本体语言学的一种关于语言学的语言学理论。同理,元伦理学是关于普通伦理学的抽象伦理学理论。从某种程度上看,现行译法“元”刚好把原词的意思弄反了,在中国学术界,造成了汉语概念释义的混乱。
2.意译主体化
尽管音译与借用已成趋势,但尚不能成为主体,意译仍是传达信息的最佳方式,音义兼译次之。音译与借用如果起到主导作用,必然会增加使用者的记忆负担,汉语词汇体系本身也不会全部接纳,而意译具有传承性,言简意丰,便于接受。音译也是一种直译,在音译与意译选择中,意译占主体,正如直译与意译中意译占主体一样。
音译与意译也要看领域,音译不可滥用,尽量缩小音译的范围,音译与意译相比,只能传达原词的音符,而不能揭示意义,使读者不能顾名思义,难于掌握记忆,效果远不如意译,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因为如此,许多已先有音译术语现已逐渐被明确易懂的意译术语取代,有的暂兼用并存,如engine“引擎”为“发动机”所代,vitamin“维他命”为“维生素”所代,penicillin“盘尼西林”为“青霉素”所代,microphone“麦克风”为“话筒”所代等。
音译有其主要运用领域,如人名、地名、部分实物名、部分机构名、最新问世但内涵暂不明的术语等。
3.简洁化
新名定译,是十分紧要而煞费脑筋的事。现代汉语有一个优点,两个汉字一并就可产生新名词。这表明汉语的简洁化优势:用字力求少,繁琐的译语术语不利于交流就采用缩略的方式,如WTO(世贸组织)从原来的全文翻译到现在作为一个词素,构成其他的新词(如“人世”等)。
董乐山认为某些汉译社科术语的简洁化过程妙趣无穷[3]。20世纪50年代初guided missile刚出现时曾译为“定向飞弹”,后改为“导向飞弹”,虽亦差强人意,总不如最后定译“导弹”明白简洁。有些政治学新概念,新名词,至今还不能很好地应用汉语组词的这一优势,如technocrat(专家治国论者)就是。首先,这个名词的翻译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译为“技术政治家”或“专家从政者”才是,译为“专家治国论者”仿佛是持有这种理论的人,而不是技术人员从政的人。但从汉语组词简洁化这个角度来看,“技术政治家”或“专家从政者”尽管词义确切,但还不尽理想。“民主政治家”可以简化为“民主派”,“技术政治家”或“专家从政者”能否简化为“技术派”或“专家派”?
类似的有:dissident“持不同政见者”,严格地说,不是翻译,是解释。“异见派”不是很好吗?在没有找到更好答案之前,恐怕也只好暂时凑合了。
4.大众化
大众化是指规范过程中的一种从众特性。大众化方法与术语规范的“约定性”原则相关。从术语初次译出来看,译者心中必有接受的读者,他要从众,以便接受;从术语译出为人使用来看,规范者要有从众心理,不能过于与之执拗。从众性还表现为制定新术语或字典上查不出的术语,需用语法知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分析,依靠间接资料推测,查技术手册、百科全书等工具书,有多种译法时,不妨选择浅显平易的为妥。浅易化的特点是简单明了,易解易记易写,如noise,有人译作“噪音”和“噪声”,中国古代早就有声与音的区别的记载,成调之声即有规律的声才叫音,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为“噪声”,可是人们用惯了“噪音”,有人专门著文批评了《英语学习》1995年第4期The Noises That Infiltrate My Study一文中几个句子及其注释译文的不规范之处[4],可是就在当年“噪音”一词进入了1996年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这说明该术语虽不尽合理,不太名符其义,但使用很久,应用范围很广,宜继续延用,不轻易改动,不然,会造成新的混乱。
5.专业化
(1)术语化。专业化首先表现为词语翻译的术语化,即使原语概念所对应的译语词具有术语的特点,如名词性、严密性、单义性等,使术语与普通词汇区分开来。如:
When a rock is heated by the sun,its surface expands more than its interior and a layer may break off.When rock is frozen,it may not contract at a uniform rate and may split.When water seeps into a crack in rock and freezes,it expands and increases the size of the crack.
原译:岩石受到日晒时,其表面比内部更为膨胀,就可能引起岩石表层破裂。岩石冻结时,其收缩的速度不一致,也可引起破裂。当水渗进岩缝并冻结时,它就膨胀从而使裂隙扩大。(黄大方用例)
its surface expands more than its interior实际所指是“其表层比内部膨胀得更快更猛”,原译照字面译,尚欠具体。layer在此是“岩石表层”,不是“岩层”。break off不是“破裂”,而是“剥落”。第二句的freeze在此只“冻”不“结”,因为water尚未渗入。
试译:岩石受到日晒,其表面比内部膨胀得更快更猛,引起岩层剥落。岩石遇冷时,其收缩程度不一,也可引起破裂。一旦岩缝渗水受冻,就开始膨胀,裂隙也随之扩大。
(2)专业具体化。所译术语除了具有有别于普通词汇的特点外,还要注重它在不同专业中的不同词义的选择。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关于“名从主科”的原则,要求的就是所定术语要与相关学科公布的名词一致。前面讨论的“干气”与“贫气”的问题,也属于这一性质。石油领域使用频率较低的术语可采用“又称”附后,在词典中“贫气”则作为较常用的释义列于“干气”之后。譬如telecommunication在自动化专业中为“远程通信”,在通信专业中为“电信”。再如:
By the age of 19 Gauss had discovered for himself and proved a remarkable theorem in number theory known as the 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
原译:高斯十九岁时已经独立地发现并证明了数理定理——二次互反律。
译者因词害义,见number theory就逐词译出:数字+理论,又按中国缩略语的构成方式,从中各取一字,形成“数理”。“理论”的取字是不对的,通常取后一个字,如“翻译理论”简略为“译论”,“白猫黑猫理论”简略为“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理论”简略为“摸论”等。“数理”容易被理解为取自“数理化”。
改译:高斯十九岁时已经独立地发现并证明了数论中的一个卓越定理,名为二次互反律。(黄河清、张天熙 译)
6.国际化
术语规范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术语与符号,有的词,尤其是缩略语,采用全称翻译罗嗦,不便于记忆与使用,即使是采用全译的译语缩略,又会引起误解,也会增加新词的记忆负担,不如直接采用原文,如IBM、WTO、IT、IQ、CPU、BASIC、FORTRAN等。仲伟民认为在汉语文出版物中单独使用WTO不妥,非要写成“WTO(世界贸易组织)”或“WTO(世贸组织)”不可[5],我们认为这一处理有待商榷。因为初次用WTO时,有必要注释其内涵,一旦使用开来,就不必了。
国际化方法可以采用,但要慎用。主要用于缩略语、大众媒体中非常通用的外语词、以及专业行业内通用的外语词汇。
7.系统化
一个词的规范最好是将它放回它所属的术语系统中去考察,从系统的角度来规范它,修改它,因为术语不是孤立随机的,系统化要从学科概念体系、逻辑相关性和构词能力三个方面去规范之。如CD、VCD、DVD、CD-ROM、CD-DA等,TV、MTV、KTV等。
8.通俗化
与专业化相对,术语规范中还要注意其相反的一面,即专业术语的通俗化。专业术语离开专业领域,进入新闻报道、政府时文、科普作品、文艺作品甚至日常生活,其义已变,译法也随之而变。术语一经俗化,就变成了借喻,术语原来所指的概念成了喻体。术语在原语文化环境中的比喻义在译语中形成空缺,直译不可能,只有舍喻体而留喻义。[6]换言之,就是去掉原语术语的专业意义,而取与之相似的逻辑涵义,从作用、性质、事理、功能等方面译出其喻义。如电学术语short circuit本义为“短路”,请看其俗化为“使……半途失败”的例子:
After all,our engineers would face the same obstacle that had short-circuited the other efforts:the sad state of battery technology.
原译:我们的工程师终归还得碰上造成别人中途失败的那个障碍——蓄电池技术太落后了。
注释:①《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已将“噪声”作为主词条。——编者
②全国科技名词委所定的“国际化原则”是指概念上与国际对接,避免所定的词与国际上对应的词不是一个意思,而不是直接采用外文及其缩略词。——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