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热点词·难点词 • 上一篇    下一篇

编后语

魏星   

  • 发布日期:2005-12-15

  • Published:2005-12-15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术界一直使用“原子量”、“分子量”这两个术语,其概念十分明确。
1986年公布的国标GB3102.8-86根据ISO31,Part8对这两个术语进行了修改:
8-1.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原子量)。
8-1.2:“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定义: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分子量)。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述繁琐,遭到学术界强烈反对。
1993年,国标GB3102.8-93中进一步简化为:
8-1.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原子量)。
8-1.2:“相对分子质量”。定义: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分子量)。
ISO31,part8:phys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physics原文为:

此国标公布后,一直未能将“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真正推广,部分学者对出版界将“原子量”、“分子量”改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做法颇有意见。目前存在两组术语同时使用的现状。
《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就此问题配合全国科技名词委展开调研、讨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共收到67位来自科研、教学、出版界专家的来稿来函。其中支持保留“原子量”、“分子量”的23位,占34%;支持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的15位,占22%;建议两者同时使用的29位,占44%。
修改术语要充分考虑约定俗成的原则。国标或其他规范的制定要尽量考虑已有规范,同时在对不妥之处加以修改完善时,应慎重,多做协调工作,这样才能形成高度统一,才能便于贯彻、使用。

像“原子量”、“分子量”已在中国学术界存在多年,概念上很清楚,并不影响学术交流,不会带来混乱,而且目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下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CAWIA)仍使用质子量、分子量的称谓。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主要应该在概念上接轨,何况国际上也并非只用relative atomic mass一词。为了和国际接轨采取原字对译的方式而废弃已使用多年的术语似乎有些成本过大。如果当时国标制定时考虑中文保留“原子量”与英文atomic weight和relative atomic mass对应,是否就不会产生这些问题,值得商榷。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但因国标的影响力,很多学者已习惯使用,而且已写入中小学教科书,对新一代学子影响很深。这两个词经多年贯彻后虽反对之声仍在,但再改回去,对教育界将造成很大困难。此外,术语也应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针对此问题争议很大,以及使用频率很高等特殊性,也有一些专家建议,保留国标中“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加注简称“原子量”、“分子量”,承认“原子量”、“分子量”的合法地位。这样既能保持国标的连贯性、稳定性,又能照顾到广大使用者的习惯性。这两组术语在概念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非此即彼”。“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字面上更能体现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准确性,而在行文叙述中使用“原子量”、“分子量”则更方便,有时还更利于理解。本编辑部认为这不失为一可操作的方案。
在术语修订过程中,科学性、与国际接轨和约定俗成这些原则有时会产生矛盾,如何把握、协调这些原则关系到术语修订的成败。编辑部也希望通过此次讨论引起学界对术语修订原则的探讨。
(执笔: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