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分享
术语具有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属性。术语工作是一个包含术语生成、术语选择、术语解析、术语知识化的连续体。词汇化可以部分解释术语是如何生成的,术语释义及其知识化则展现了术语是如何被解析的。术语的生成与解析展现了术语的独特性质,有利于明确术语研究的范围和潜在价值。
当今社会认知术语学的代表人物——比利时女学者R.泰默尔曼所著的英文术语学著作《走向术语描述的新道路:社会认知方法》一书,是她在自己十几年术语学教学和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传统术语学理论思想进行的再思考。该书自2000年出版之后,在西方术语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誉为“在社会和人类科学领域中开创了新局面、引人深思的术语描述的新方法”。文章简单介绍了此书的主要内容,对这部书的术语学理论价值进行简要评论。
译者的术语意识与相关的术语识别技巧对于科技翻译中术语的正确翻译至关重要。文章探讨了译者的术语意识及其培养方法,提出了有关术语识别的常用技巧。
文章阐述了元素周期表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元素周期表族的序数的标法在国际上曾经出现的混乱现象以及目前的状况,针对中国元素周期表族的序数的标法在教学、科研、出版中仍然不统一的局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西方译论在中国大行其道,但是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西方翻译名家的姓名汉译却不甚统一,出现了一名多译的现象,这种混乱不仅有疏于考证之嫌,给研究者造成困惑,更是学术不规范的表现,会给相关研究带来不便。文章对上述现象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强调了规范和统一外国翻译家汉译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规范外国人名汉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造就了辉煌一时的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的理论基础。作者在阅读《句法结构》译本时,发现其中有些术语的翻译欠妥或陈旧过时,影响到对其内容和思想的理解。考虑到术语对于科技文献的重要性,作者对书后所附术语表进行系统梳理,对其中一些欠妥的术语翻译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随着中国石油企业不断拓展南美石油市场,石油工程类西班牙语对于国内石油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和国际化经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类专业词汇数量大、种类多,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语言特点。文章从构词方面分析和归纳了这类词汇的语言特点。
《两岸科技常用词典》是一部由大陆和台湾合编的、涵盖30个学科领域的科技类工具书。其中两岸的差异名词占总数的19%。经分析,这些差异体现在人名或地名译名差别、对外来科技名词翻译方式不同、使用字母词方面不同、双方汉字用词习惯、修订名词的力度和步伐不同导致的差异等方面。因此,对台湾名词的鉴别与使用也成为编纂该词典的难点之一。具体处理时,对于一个大陆名比对出多个台湾名的情况,通过同名优先原则、释义匹配原则、学科匹配原则来确定;对于比对出不符合释义的单个台湾名和没有比对出台湾名的词,通过与台湾专家不断沟通来商定。
“白疕”最早见于王肯堂《证治准绳》,但系指一种症状。作为独立的病名则最早见于祁坤《外科大成》,现被作为规范病名来使用。中医古籍中的“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西医进入中国后,使用了“牛皮癣”来指代银屑病,一度造成认识上的混乱。“疕”最早见于青铜器“昆疕王钟”,甲骨文中实无“疕”字。《诸病源候论》中的“干癣”“狗癣”“白癣”与白疕相似性较高,“松皮癣”“风癣”“白壳疮”“银钱疯”在中医古籍中的记载与白疕差别较大,不宜视作白疕的曾用名。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织编订名词时,对于“板梁”一词中是否可以使用“钣”字,曾有过一番调整。其实,“钣”字古已有之,并非新造字;但从术语规范的角度来说,“板梁”不应作“钣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