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分享
介绍了化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历史沿革,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的情况,分析并讨论了在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工作中新元素的中文命名问题、化学名词的造字与规范汉字问题、化学名词的定义问题以及海峡两岸化学名词的差异问题。
根据140个台风名称及其变更过程,对比2000年和2015年海峡两岸所使用的台风中文名称,发现2000年两岸台风名称有50%不一致。不一致的主因是台湾不采用意译,而大陆以意译居多。到2015年底,不一致率降到30%。其中前后变更的35个台风新名称,两岸一致率高达94%。一致率提高的主因是台湾接纳了意译的翻译原则。就台风名称来说,意译优于音译。
文章剖析俄语科技术语的单义性和多义性,为认知俄语科技术语的特征,解读其原理以及为解决此类翻译瓶颈,甄别翻译过程中的“假朋友”,提出一种认识途径及其翻译方法、工具。
转换生成语法发展已近半个世纪,学科系统内部产生并修正了诸多理论,伴随产生了大量的学科专业术语。文章力图从转换生成语法的哲学背景、学科背景及其自身理论发展过程等方面,剖析其术语的缘起过程、学科来源和发展变迁,进而宏观理性地梳理该学科术语变化与学派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章探讨了《英汉大词典》(第2版)中几个构词类术语的译名问题,认为《英汉大词典》(第2版)对tmesis和retronym的释义有待改进;同时可考虑增收新的缩略构词法backronym(back acronym)和修辞格snowclone。
对严复翻译思想的研究,往往囿于“信达雅”之说。文章通过对严复译著及相关史实的梳理,结合其译名实践,从翻译动机、翻译态度、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等方面考察了严复的译名观,认为严复为整顿译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译名亦彰显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受复杂的语言民族主义心理和社会政治因素的双重掣肘,其译名观又呈现出局限性。严复译名观反映了晚清民初时期术语在译介过程中的独特文化现象,亦彰显了晚清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所形成的不同话语策略。
以农业科技(以下简称为“农科”)日语术语汉译为范例,首先探讨了触发翻译适应化现象的互联关系,其次从语素、语法功能、词汇系统三个方面阐明了翻译适应化现象,并分析了这种现象对翻译活动的促进作用,实证了适应化翻译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英美法律术语discovery常被译为“披露”,这种翻译有违术语定名的单义性原则,导致了同音术语的产生。在比较分析了discovery、disclosure、披露、庭前证据交换等术语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些术语之间的对译关系。
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一词目前有两种中文译名:“技术成熟度”与“技术就绪度”。文章从该术语的提出机构、国际上使用该术语的重要机构对其含义的解释、两种中文译名含义的差别以及国内的使用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TRL的中文译名应统一为“技术成熟度”的建议。
结合聚合碱式氯化高铝多元盐是大分子量化合物的特点,从无机小分子量化合物汉/英名称的习惯表述规则入手,进而探讨无机大分子量化合物汉/英名称的“简约”表述原则:在小分子量化合物汉/英名称习惯表述规则的基础上,提出对大分子量化合物的“组分”采用“省略”“缩写”“归并”和“一一对应”的“简约”原则表述大分子量化合物的名称。
19世纪前期,在马礼逊的词典中,英语中的term被翻译成“名字眼”,这可以看作“术语”一词出现的前奏。甲午战争后,在大批日语词传入中国的大背景下,“术语”一词在章炳麟的译著中悄然出现。
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的“菌”字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该字在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其义项不囿于菌类一种。《墨子》的《迎敌祠》和《旗帜》篇皆含“菌”字,注家对其含义、字形和在句中的位置意见不一。文章通过梳理注家的意见和先秦用例并结合语境,认为《迎敌祠》篇中“客菌”和“涂菌”之“菌”当释为翳蔽之意;前一“菌”字非“圉”之误,而后一“菌”字亦非“固”之误,且应与“涂”字断开,置于下文“令”字之后并与之连用。《旗帜》篇中“菌旗”之“菌”非“茜”之误,而应释为食用菌类。
文章指出“平均律”和“等程律”这两个术语当下的运用是混乱的,以致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平均律”也被误认为是:equal temperament。实际上正确的译法是:mean tone temperament译为“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 译为“等程律”。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这些在声学和音乐学中的常用词须及时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