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分享
全国名词委主任卢嘉锡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家科委副主任惠永正(左)、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刘恕(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于志华出席会议。全国名词委常务副主任潘书祥向与会领导同志介绍大会筹备情况。大会主席台和会场。国家科委副主任惠永正代表科委、科学院向第三届全国名词委委员发聘书。与会代表认真讨论。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林泉(中)致开幕词。全国名词委副主任孙枢(中)主持会议。全国名词委副主任马阳(左)主持会议。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周诗健(右)发言。全国名词委10周年成就展。全国名词委副主任许嘉璐(中)主持闭幕式。全国名词委副主任章综(左)作大会总结。全国名词委主任卢嘉锡(右)致闭幕词。海协会副秘书长赵正豫在大会发言。全国名词委副主任丁其东(左)主持会议。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李竞(右)发言。与会代表认真讨论。
主任:卢嘉锡副主任:路甬祥 章 综 林 泉 左铁镛 马 阳孙 枢 许嘉璐 于永湛 丁其东 汪继祥潘书祥特邀顾问:吴阶平 钱伟长 朱光亚委员(按汉语拼音为序):陈芳允 陈运泰 程光胜 程裕淇 褚善元董 琨 范维唐 方鹤春 顾红雅 管连荣韩济生 侯祥麟 华茂昆 黄昭厚 吉木彦季文美 康景利 蓝 天 李 竞 李廷杰李星学 李行健 李正理 李焯芬 梁晓天刘瑞玉 刘天泉 卢良恕 鲁绍曾 陆建勋陆燕荪 罗钰如 马大猷 米吉提·扎克尔祁国荣 钱临照 沈国舫 师昌绪 宋大祥孙家栋 孙儒泳 谈家桢 王大珩 王骧王 夔 王绵之 王树岐 王亚辉 王之烈翁心植 吴传钧 吴凤鸣 吴鸿适 吴希曾吴钟灵 席泽宗 夏 铸 肖培根 徐乾清徐士珩 徐 僖 薛永兴 杨 凯 姚福生姚世全 姚贤良 叶笃正 曾呈奎 章 申张光斗 张钦楠 张 伟 赵凯华 郑光迪仲增墉 周 昌 周定国 周明煜 朱照宣高教出版社待定科委信息所待定
卢嘉锡同志的题词吴阶平同志的题词宋健同志的题词朱光亚同志的题词钱伟长同志的题词周光召同志的题词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代表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暨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一些领导同志出席大会。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名词委主任卢嘉锡同志将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在大会召开之前,我们收到了宋健、卢嘉锡、吴阶平、钱伟长、朱光亚和周光召等领导同志给会议的题词,使我们深受鼓舞,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名词统一事业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也显示了我们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还很高兴地邀请到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科技、文教、新闻、出版界的各位代表,这体现出社会各界对科技名词统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支持。在这里,我代表全国名词委并以大会名义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京丰宾馆专家云集、群英荟萃,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和各界专家欢聚一堂,共商科技名词统一大业,这是我们全国名词委的一次盛会。在座的有不少专家是第二届委员会委员,还有许多专家参加过我们的名词审定工作,我代表大会向各位对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这次全体会议的主要议程有四项:(一)总结第二届委员会工作;(二)讨论第三届委员会工作计划;(三)讨论、修订《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和《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四)交流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经验,探讨审定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我们完成好这次会议的任务,将会推动科技名词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各位代表,今天的大会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双重意义。一是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它将在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中发挥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二是隆重纪念全国名词委成立十周年,它标志着我们的事业正在迈向新的里程。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各位领导人题词,各位嘉宾、各位委员和代表出席这次隆重的集会,都为我们的十周年纪念活动增添了极大的光彩和喜庆。我相信,这次会议将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在总结前十年经验的基础上,科技名词工作将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回顾全国名词委走过的十年历程,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十年来,我们从无到有,事业在持续发展,队伍在不断壮大,至今已组建了49个分委员会,全国有1700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他们在科技名词规范化的田园中辛勤耕耘,孜孜以求,赋予科技名词以新的生命力和光彩。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我们已翻开中国科技术语统一史上新的篇章。我们的全国委员会也有了新的发展: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为59人,第二届为81人,我们这一届达到96人。这届委员会的组成涵盖了更广泛的学科,显示了我们的事业在不断扩展前进。特别值得高兴的是这届委员会中增加了两位香港地区的委员,实现了前两届委员会未能实现的愿望,这必将对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第三届委员会中少数民族委员和语言学家委员也有所增加。这样,全国委员会的组成更加广泛,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同时,这也是我们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的象征。我们这一届全国委员会继往开来,将把前两届委员会开创的事业推向前进。我们一定要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认真总结前人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研究我国科技名词发展方向,不仅要在实际工作中有大的作为,还要在学术理论上有深入研究;不仅要使原有学科结出更丰硕的成果,还要有计划地开辟一些新学科领域,对不断产生的新科学技术概念给予命名并公布试用,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适应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反映出当代的科学水平,真正使科技名词工作发挥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各位代表,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语言统一的重要性及其在交流中的作用。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就曾提出过“书同文、车同轨”的主张,把语言统一作为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和象征。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知识总量成几何级数地迅速增长,新词汇、新术语伴随着新理论、新研究成果大量产生,因而我们所肩负的任务也更艰巨、更复杂,更有意义。在此世纪之交,全球已进入信息时代,高新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预示着一场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建立规范的科技名词数据库,实现科技信息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显示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统一科技名词,应用规范术语,对于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示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名词委要承担起这项历史重任,统一科技名词,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并努力向国际化方向连接,使我国的科技名词工作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为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性贡献。预祝大会获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代表们、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自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今天这个会议,既是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也是全国名词委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以及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国家基金委、新闻出版署、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的共同领导、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名词委全体委员和广大专家、学者以及名词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组建了48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和一个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定出了一套较完整明确的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完成了39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公布出版了30个学科的名词和8个学科的海外版;统一了一大批混乱的名词,使我国名词混乱现象有了缓解和改善,为科技名词的规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全国名词委向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向名词委全体委员们和广大名词工作者以及所有热心科技名词工作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科技名词统一工作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对科技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做好这项工作将对中华民族的进步起到奠基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的工作是光荣的,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自豪的。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全国名词委从成立乃至以后的工作,曾多次得到过李鹏总理和万里、张劲夫、方毅、宋健、严济慈、吴阶平、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等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贺信、题词和莅会指示。所有这些,都时刻激励着我们努力工作。此时此刻,我们也十分缅怀已去世的前主任钱三强教授和其他几位全国委员。三强同志为我国的名词统一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为名词委的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要继续他们的事业,把名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志们,全国名词委第二届委员会自1990年1月成立以来即将6年了。现在我代表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总结报告,并代表第三届委员会提出今后的工作计划要点。第一部分: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总结全国名词委第二届委员会在第一届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共同努力,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完成了预定的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扩大了名词审定的学科范围,审定公布了一大批名词第二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又组建了18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完成审定并公布出版了数学、化学、地质学、计算机、农学、石油、医学等22个学科的名词。此外,近期已完成终审,不久即可公布的还有化工、航海、物理第二册、医学三、四册、大气第二册、建筑、煤炭、铁道、公路等学科的名词,其中有的学科加注了定义。这样,10年来我们的审定工作已覆盖了科学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再有几年的努力,我们将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名词工作的体系,为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统一了一批混乱的名词在各学科的名词审定过程中,我们对一些长期混乱、难以统一的名词坚持进行了协调,使之取得了一致。比如,有的名词一义多名,像ergnomics,汉语称谓十分混乱。各字典中有功效学、人体工程学、尔刚学、人机工程学等20多个名称,涉及十几个学科。经组织专家们从概念到命名进行研讨,最后统一定名为“工效学”,确定其定义是“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健康、舒适为目的的学科”。钱学森教授还专门写信表示赞同这一命名。还有的名词一词多义,这样的词要分别定名,做到一词一义。像“mass”和“quality”,长期以来,汉语都叫作质量。公布大气科学名词时就有两条“大气质量”。其实两条词的概念相差很远。一个是指大气中物质的多少,另一个则是指大气成分优劣的情况。但由于人们使用惯了,一直难以更改。在大气名词第二批审定时下决心改了过来,分别叫作“大气质量”和“大气品位”。此外,对一些表达概念不清楚、不科学的名词进行了重新命名;对那些名称太长的进行了简化;对一些最近出现的新词有的学科及时给予了命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另外,对影响面较大的混乱词,我们多次组织多学科协调会,共同协商研究,以使统一的词更有基础。例如“苷”与“甙”;“质量”与“重量、重力”;“压力”与“压强”;“原子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经讨论大都有了明确一致的意见。三、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名词审定队伍,完善了名词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随着名词审定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建立了一支由1700多位高水平的科学家组成的科技名词审定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170多位。还有更多的专家、教授、学者也以极高的热情参加了审定工作。十年期间,形成的科技名词工作队伍规模之大,水平层次之高,前所未有。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第二届委员会在继续按学科系统地开展基础学科名词审定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开展了工程技术方面的名词审定。在审定工作中,积累和丰富了名词工作的经验,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原则和方法,指导审定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开展。例如在工作安排上注意“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的原则;审定中按概念定名,坚持一词一义,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约定俗成等原则。对学科之间交叉重复、存在分歧的名词,本着“副科靠拢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进行协调。个别重要的不一致的名词,促进统一的态度要积极,做法上要有灵活性,不搞简单地一刀切。实践证明,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第二届委员会还抓了名词加定义的试点工作,以进一步完善名词审定工作。目前已有天文、大气两个学科在第二批名词审定时加注了定义,机械、煤炭、船舶、水利等学科在第一批审定时就加了定义。这些试点的经验对今后其它学科开展加定义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四、对所公布的名词做了一些宣传贯彻工作根据1987年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的精神,1990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又联合发文,要求各新闻单位和各编辑出版单位使用已公布的名词。此外,为了推动贯彻已公布的名词,扩大名词工作的影响,第二届委员会还在京内外召集科技界、教育界、新闻界等人士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和名词工作演讲会,座谈会等。近些年来,许多编辑出版单位和教材编写单位已注意采用名词委公布的名词。今年召开的全国优秀辞书评奖工作会上把是否采用规范名词作为评审条件之一,对推动辞书规范化、对贯彻使用已公布的名词起到了较大效果。五、加强了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协调统一工作海峡两岸分隔四十多年,这期间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时期,因此科技名词尤其新兴学科的名词,两岸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如计算机科学,两岸就有80%左右不一致。相对情况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同文同种却“一国两词”、“一物多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两岸科技、经贸、文教方面的交流。台湾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给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一封来信中对这种状况十分感慨。他说1993年11月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电子显微镜学术研讨会是在多种语言即大陆普通话、台湾的国语和英语混用之中进行的。可见是多么混乱。全国名词委始终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工作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在困难重重之中坚持探讨和利用各种渠道推动这项工作。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把探讨大陆与台湾科技名词统一的工作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此举顺应两岸民意,尤其反映了科技界人士的愿望。全国名词委协助海协会作了一些落实这项协议的准备工作,海协会已明确全国名词委为两岸名词工作的牵头单位之一。近几年,我们通过各个学会和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同台湾同行的交往,已建立了一些关系渠道,如天文、大气、物理、化学、化工、航海、空间物理、农业、城市规则、医学、地理、地球物理、测绘等学科已同台湾学者或相应的机构建立了联系。有的相互交换了名词,有的将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列入了各自的工作议程,有的双方在一起座谈了这项工作的方法,步骤和分工,有的已合作着手或已编出本学科的两岸名词对照本。我们还先后接待了许多台湾专家的来访,他们都表现了极高的热情。我们还于去年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70多位著名科学家、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海协会的领导等应邀出席了会议,发表了很多很好的看法和建议。另外,名词委还同《嘹望》、《海峡科技与产业》等杂志报刊建立了联系,发表谈话和文章,呼吁两岸各界关注和推动两岸名词统一工作,在港台引起反响。两岸要统一,科技要交流,名词要一致,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希望两岸携起手来,本着“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原则,做好名词工作,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两岸科技、文化、经贸的发展,为两岸共同繁荣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六、加强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努力开展术语学研究我们十分重视同国内外名词工作者的交流,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关术语工作的会议,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各术语学派的理论及术语工作的经验。我们与不少国内外术语学组织和术语学者建立了交流合作的关系,并派人出席国际有关会议,交流名词术语工作经验,了解术语工作及术语库的开展情况。我们也邀请了一些国外术语学专家前来讲学、座谈,听取他们介绍术语学研究的理论和经验。开展以上这些活动,对推动我国的科技名词工作,对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逐渐与国际接轨,是十分有益的。全国名词委始终结合名词审定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名词术语的研究,组织学术研讨会,坚持出版《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物和不定期的简报,刊登了许多有较高水平的术语研究文章。七、基本上解决了名词委的体制问题长期以来,全国名词委存在着体制不顺、经费不足且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名词委的生存和发展,阻碍着名词工作的开展。为此,在八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近百位科学家代表联名提出了四项提案,呼吁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解决这一问题。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在中科院、国家科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和财政部的协调和支持下,这一久而未决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基本的解决。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最近已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作为全国名词委的办公实体和科学院下属的事业单位。我相信,今后,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全国名词委虽然取得了以上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1.名词的推广应用工作十分薄弱虽然我们在宣传贯彻已公布名词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推广应用这一环节仍然十分薄弱。名词公布出版后新华书店征订数很低。数千名名词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辛辛苦苦审定公布的名词起不到应有的效用,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情。这固然与出版发行的体制与渠道以及社会上对名词工作的理解程度有关,但缺乏一定的官方措施和必要的行政干预也是主要的原因。这就需要科委、教委、新闻出版署等部委在这项工作上发挥职能作用。全国名词委决定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并对科技名词的使用情况作一调查,提请教委、新闻出版署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的教材及科技出版物上作出相应的规定,使已公布的名词得以广泛地使用。2.对于新词的定名及试用工作抓得不紧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词不断涌现。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国外的新的科技名词也必将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而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名词工作跟不上去,势必会造成新的混乱。宋健同志在全国名词委第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也强调过这个问题。但由于经费、人力和组织方面的原因,我们没能够很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对此,全国名词委决定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3.审定经费不足前几年,由于全国名词委审定经费不足,许多专家、学者、教授几乎是义务性地完成了繁重的审定工作。他们不管刮风下雨,冰天雪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积极地参加名词审定工作。他们不计报酬、甘愿奉献的精神是高尚的,这和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向钱看”现象形成了强大的反差。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奖励他们。因此,全国名词委在经费上仍然需要有关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第二部分: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计划要点(1996-1999)根据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和当前的形势及任务,第三届委员会常委会讨论了今后四年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提出,本届委员会审定工作的方针仍然是按照国务院对(84)科出1242号文关于名词委方针任务的批复精神,对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范围内的各学科名词进行审定和公布。同时,名词审定工作应为改革开放服务,应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应加重开展高新科学技术以及具有我国特色的学科的名词审定。此外,要继续加强海峡两岸的名词交流、协调和统一工作,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确定名词术语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方法。第三届委员会今后四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1.抓紧完成以下已经开展工作的各学科名词的审定与公布:物理第二册、化工、航海、医学三至六册、铁道、动物、建筑、计算机第二册、药学、电工、电力、公路、航空、航天、土木、冶金、测绘第二册、水产、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史以及加定义的天文第二册、大气第二册、水利、煤炭、船舶、机械、土壤等。其中,有些学科已完成了终审,要尽快把它们公布出版。2.继续开辟一些学科领域进行名词审定,例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计量、中医、针灸、心理学、昆虫等等。要尽快成立这些学科的名词审定委员会,逐步开展审定工作。3.积极迅速地开展高新技术方面的新词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对于新词,以及一些紧迫需要统一的科学概念或技术名称等,要随时审定,及时公布试用,并建立新词词库。4.加强对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宣传和对已公布名词的推广应用工作。要努力使社会对名词工作增进了解和重视,争取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计划同国家教委和新闻出版署等部门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关宣传、推广的文件和计划,对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教材及科技出版物作出相应的规定,以使公布的名词得以广泛使用。5.对已经完成第一批审定任务的分委员会,应注意收集反馈意见,研究第一批名词审定中遗留的问题,做好修订、补充新词和加注定义的工作,逐步完成第二批审定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加注定义的审定原则和方法。同时,出版已公布名词的合订本,以方便人们使用。6.关于海峡两岸名词统一工作,我们将继续配合海协会工作,发挥我们这支宏大的名词专家队伍的作用。同时计划在目前各学科名词工作者与台湾同行交流的基础上按学科列出计划,统一部署。可根据条件成熟情况在大陆成立有关的各学科名词工作专家小组开展工作,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同台湾相应学科的名词工作专家小组进行合作,共同编订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为今后两岸的名词统一打下基础。7.在本届委员会任期内,香港与澳门将回归祖国,我们将努力促进同港澳的名词交流与协调工作。这次大会我们增加了香港的两名全国委员,相信他们会对这一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8.做好计算机在术语工作中的应用工作,进一步完善现已建立的已公布名词的术语库,使术语工作实现现代化,使其更好地为审定、咨询、交换、出版等工作服务。9.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与港台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继续与国内外术语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中国术语标准化委员会和中国术语网的领导工作,为推动我国名词术语工作的开展和促进我国的名词术语向国际化方向连接作出贡献。10.加强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的自身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和保持一批从事科技术语工作的精干队伍,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审定工作。同时,为逐步建立我国的科技术语学理论作出贡献。11.继续办好《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努力提高刊物质量,争取届内把它办成公开发行的刊物。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诞生于世纪之交,连接两个世纪,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完成本世纪最宝贵的最后4年赋予的光荣的历史性任务,在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方面为下一个崭新的世纪打下良好的基础,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时代,因而科技名词的审定和统一更具重要意义。汉语文化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世界优秀文化,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当今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或懂得汉语。因而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任重而道远。只要紧密依靠广大专家、学者,团结广大名词工作者,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就能够逐步完成这项与科技发展相配套的支撑性的系统工程,为促进我国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作出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首先祝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会议的成功召开。卢嘉锡主任对全国名词委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总结和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计划说得很详细,我非常受益,非常赞成,已不需要进一步补充了。我自己对名词审定工作实践很少,虽然我参与了医学名词的审定工作,但实际工作都是在翁心植先生领导下进行的,我没做多少工作,我只能谈以下几点看法:刚才卢老讲到了我们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名词审定队伍,完善了名词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在十年中我们已经形成了科技名词队伍,这是一个很大的队伍,有1700多位高水平的科学家组成了这支队伍,而且作了很周到的工作,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只要再这样努力下去,我们的工作是会不断完善、可以更快进行的。名词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已达成共识,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只想补充以下几点:新词定名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作,要改变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势力是很不容易的。在将旧词整理好后,我们又需给不断涌现的新词定名,我觉得在新词定名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定得早,定得快。因为等新词为大家所知后,必已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名称,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所以怎样能尽快得到新词,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应拓宽国内外渠道,及时地抓住新词。国外对新词有一套较好的获取手段,我们应同他们联系,我们既已同国外有了协调组织,我们可以让国外及早地将新词提供给我们。国内也有许多渠道如:各种学报、杂志、一些编辑委员会,他们也不断地收到文章,从中一定能发现许多新词。我希望我们的1700位专家能同这些杂志、学报联系,从中收取新词。但是从收取新词到研究讨论直至最后出书需几年。我有一个想法,我们是否可以每季度通过科技类报刊出一两版新名词及其初步定名,这个作法也许可行,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大家对名词的重视,而且会听到许多意见,这对我们最后定名是会有好处的。这也可以减少“约定俗成”。另外一点是如何定名,对此我们已有一系列原则,但有一点容易为大家所忽视的是历史背景。有时我们在定名时实际是在创造名词,有其创造性。例如“围产期”即婴儿生的过程到出生后的一段时期,英文名为perinatal,而在国内就有两个名词,妇产科医生注意产妇,因而叫围产期,而小儿科医生注意新生儿,称其为围生期。外国名词没有这种差异,而我们创造性地翻译了这个词。另一个例子是有关历史背景的,大家听说过“男性学”认为是男子的性学(男—性学),但“男性学”也可理解为有关男子的学问(男性—学),所以“男性学”这个名词不好。“男性—学”含义广泛,可以包括“男—性学”,为了避免混淆,应改用“男科学”,与现在长期应用的“妇科学”对应。而且传统医学中早就有“男科”这一名词与妇科学对应。我觉得现在的《自然科学术语研究》非常好,这可使定名原则与具体实践、具体研究结合起来,使我们逐渐完善一些定名方法。这虽然是内部刊物,但我们正力争使其成为公开刊物。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望大家指教。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各位专家:非常高兴今天能参加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会议,首先我代表宋健同志,代表国家科委,向这次大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十多年来在中央领导下,我们委员会团结了广大科学家和各方面人士,在自然科学名词审定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创造出的成绩表示感谢。我认为自然科学的名词审定是一个文化工程,其意义是重大的,正如林泉同志在开幕词中讲的,如果没有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的话,现在的方言可能不只几百种(我没统计过),甚至会上千种,相互之间的沟通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正是因为我们写的东西都一样,保证了中国的统一历经千年而不衰,这就是文化工程对国家统一的最典型的实例。解放后的几十年中,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个人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对科学名词的应用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把外国的名词音译过来,而中国走了另一条道路,我想这是与我们中华民族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系的,也体现出我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我们文化革命的先驱就是用这种办法来把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带到中国来的。在化学中,steroid叫甾体,甾字就是根据甾体四个环再加上三个支链的结构而创造出来的。解放后,如簇,激光,航天等都译得很好,这与港台用音译的镭射等就有很大的不同,激光定得很巧妙。这些工作对我国几十年来科技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中央领导的重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我国基本上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在发展中国家中独一无二的完整的科技体系,而这样的科技体系是能和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相交流的。如我国与美国有29个大项的科技项目交流,而这29个大项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各方面都覆盖了,是美国最大的科技合作交流项目。他们有很多很偏僻的领域在中国都能找到同行,找到知音,而其他任何发展中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其中中国科技名词的审定和传播对其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我们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上各国不但科技界,而且政界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出现了许多国家级的,由元首,政府首脑参与的科技领导小组,这表明科技将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地位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个背景是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方针,要通过科学教育而不是通过单纯的扩展外延来发展我们的经济,要提高我们发展经济的质量,而不只考虑速度。因而科技将从领导到基层,在广大群众中渗透。因而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不仅对科技本身,而且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带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发挥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科技的内涵和规律,把二者相结合而创造出和规范出符合科技规律和中国文字结构特点的科技名词,是放在我们大家面前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二件事是要做的:第一件是新词不断出现,而我们自己也会产生许多新的东西,怎样介绍给世界,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如中医药学一些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怎样把握好创造、评估和审定这样几个阶段。如现在计算机中文输入有上百种方法,在其未逞燎原之势时,将其规范好,对中国在若干年后真的进入信息化社会,会带来很大方便。第二件是1997年我们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我们大家都在积极工作来推动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使台湾早点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之间的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是非常紧迫而且重要的。我希望名词委的同志能将现有名词以光盘的形式发行,并且提出一些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应遵循的规则,如不采用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出版的名词,他的出版物不准出版发行,我想可以借用推广简体字的一些做法来强化已审定名词在社会上的推广和运用,使他更具有权威,更具有法律地位。国家科委将一如既往支持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本月底在国务院批准下,国家科委将同新闻出版署联合召开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来规范和帮助科技出版工作,包括全国科技出版基金等工作。明年一月份,我们将同中宣部召开全国科学普及工作会议,这是在科技工作中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的重要举措。我想这些工作都密切地与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相关。在基金的分配等工作中我们将支持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使我们能在文化领域中为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乃至科技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借此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会议召开之际,我受我们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的委托,代表中国科协,向为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付出艰辛劳动而且取得圆满成果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名词委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敬意!科技名词统一事业是我国科技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协作为全国名词委的组成单位之一,我们深感光荣,并愿意尽职尽责地努力完成好我们的任务。在本届委员会的工作中,中国科协所属的165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曾有不少学会参与了名词审定的分委员会的组织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中国科协将继续努力,在全国名词委的统筹安排下,继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促进更多的学会和专家们能参加名词委的工作,特别是在涉及一些多学科、跨行业的一些新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上,更需要我们发挥科协和学会这些科技团体的综合协调作用。名词的推广和应用是今后名词委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除将努力促使在科学归口管理的三百余种学术期刊和科普期刊,以及每年的数以千计的学术活动中使用全国名词委审定的规范化的术语外,还将积极地做好名词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各位委员,各位同志们,正如林泉先生在开幕词中讲的那样“书同文,车同轨”,语言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和象征。科技名词的审定和统一,是我们科技发展、进步的基础,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全国名词委确实是任重而道远,工作十分光荣和艰巨,在此我们祝愿名词委工作顺利,祝愿各位专家身体健康、祝愿这次会议圆满成功。
尊敬的卢老、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委员、各位专家:首先,我受海协领导的委托,对全国名词委第三次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全国名词委成立十周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全国名词委各位委员为推动两岸科技交流、逐步实现两岸科技名词统一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大会安排,下面我主要就两岸、两会商谈科技名词统一议题的情况作一汇报。去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点重要主张,这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总方针。回顾一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我们进一步深切感受到,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作的分析和判断是十分正确的,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的主张和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江总书记在去年关于台湾问题重要讲话中已经明确提出,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去年6月,李登辉访问美国,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毒化两岸关系的气氛,导致台湾海峡出现了许多年来未有的紧张局势。李登辉破坏两岸关系发展、分裂祖国的图谋和行动,受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当前要继续贯彻执行江总书记去年1月份提出的八项重要主张,继续深入批判李登辉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继续大力发展两岸经贸、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实现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对于发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卢老代表全国名词委所作的总结报告已经就这个问题作了充分的说明,我非常赞成卢老的讲话和全国名词委今后的工作安排。近年来,全国名词委和全国所有的专家学者,为了逐步实现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次会上有的同志也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这为今后进一步实现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两岸科技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推动下,海协与台湾海基会经过磋商,已经把两岸科技名词统一问题列入了两会商谈的日程。早在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中,汪道涵会长在他的发言中就提出了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问题,在后来签署的《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中,还将这一问题列入了两会科技交流的一个重要议题。此后,海协多次推动两会就这一议题进行商谈。1994年2月两会负责人北京会谈中,海协提出了讨论两岸科技名词统一问题的时间表。因为当时台湾当局对两岸经济、科技交流仍人为地加以限制,海基会坚持把经济、科技交流议题的商谈放在事务性议题的商谈之后,使得两会未能及时就这一问题进行商谈。在1994年8月两会负责人台北会谈中,经过我们的努力,在会后发表的《台北会谈共同新闻稿》中,两会达成了共识,双方同意“研议两岸专家共同制定长程计划,汇编科技名词对照表”。在去年1月举行的第三次唐焦会谈中,两会副秘书长就这项议题交换了意见,国家科委的同志以专家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谈,当时提出科技议题的讨论有4个:(1)两岸科技名词的对照和统一问题;(2)两岸科技产品规格标准化问题;(3)两岸中文信息标准化问题;(4)两岸气象科技交流问题。关于两岸科技名词统一问题,台湾方面称,台湾一些专家感到,台湾本身的科技名词尚未统一,两岸统一的时间还不成熟。他们提出两岸的专家可以进行交流研讨,也可以在将来适当的时候汇编对照表。我们也提出了这项议题商谈的具体安排。后来双方达成了共识,同意组织两岸专家进行研究。但是台湾方面以三项事务性议题未有达成协议为由,没有将两会副秘书长达成的共识提交两会负责人确认。去年5月,第二次汪辜会谈第一次预备性磋商中,两会负责人就第二次汪辜会谈的安排达成了共识。在所确定的八项议题中,第六项是两岸科技交流议题,这个议题包括了上面4个子议题。会后我们同全国名词委等有关部门一起研究了这项议题,准备了方案。由于6月李登辉访美,第二次汪辜会谈被迫推迟,这个议题的商谈也就暂时推迟了。关于两岸科技名词统一问题,我们的基本考虑是:第一点,我们觉得这个议题的商谈,应该由两岸主管部门的人士以两会专家名义参加两会的商谈,确定若干原则;第二点,成立两岸专家小组,由这个小组研究、探讨科技名词的对照和统一的具体方案;第三点,在专家小组下面,分门别类或按各个学科成立若干工作小组,具体研究汇编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问题;第四点,最后必要时,由两会以某种形式对专家小组研究的结果加以确认。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两会起桥梁作用、沟通作用、组织作用。具体工作要由科技部门、名词部门来做。因为这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两会做不了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家、学者来做。应该说,我们大陆方面,包括科技部门、从事名词工作的部门,对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是有诚意的,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台湾方面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未能及时把第一次汪辜会谈所确定的这样一个议题摆上两会商谈的日程。这个责任在台湾方面。当前两岸科技名词统一议题的商谈虽然暂时推迟了,但两岸科技交流的工作还要做,还要加强。我非常赞成卢老在总结中所规划的全国名词委的工作,继续推动两岸科技的交流,推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民间机构可以继续加强这方面的交流,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讨论,一些条件成熟的学科可以着手汇编名词对照表,海协积极支持这项工作。这次会议所确定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两岸最终完成科技名词统一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海协将继续积极支持全国名词委、各个学科、各位专家学者推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继续推动两岸的科技交流的发展。最后,再次感谢全国名词委对对台工作、对海协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代表们、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暨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经过两天的紧张工作,即将结束。会议上,代表们听取了卢嘉锡主任的大会工作报告和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并分组进行了充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修订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和《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两个文件;还有几位分委员会和小组代表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交流工作经验,会议开得十分成功。在今天的闭幕式上,海协会副秘书长赵正豫同志又为我们作了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的形势报告。这对我们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很大启发,我代表全国名词委对赵正豫同志表示衷心感谢。现在,我代表委员会作会议总结。这次大会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吴阶平、惠永正、余志华、刘恕、张存浩、赵正豫等同志在百忙之中出席了开幕式,吴阶平、惠永正、刘恕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吴阶平同志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全国名词委已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队伍,确定、完善了审定方针和政策,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当前一件紧迫的重要工作是抓紧收集和公布新词,否则,一旦社会上已经“约定俗成”,即使是不科学的定名,也将难于纠正。他还希望能制定出计划,定期公布新词。惠永正同志代表国家科委和宋健同志对广大科学家在十年中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强调指出,我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建立了完整科学体系的国家,科技名词的审定和传播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不但是一个文化工程,它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港澳回归祖国后,将对从文化上统一祖国作出很大贡献。他建议采取推广简化字的类似办法,加强科技名词工作力度。刘恕同志对专家们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敬意。她表示,作为组成单位,中国科协的165个学术团体,都要积极参与,在全国名词委的统筹安排下,共同做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这些重要讲话,使我们很受鼓舞,我们要进一步掌握讲话精神,加强实际工作,把科技名词规范化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关领导,全国委员和各方面代表共约150人。各方专家的工作都很繁忙,仍旧抽出宝贵时间参加大会,有的代表辞掉其他会议邀请,还有的代表在其他会议中挤出时间赴会;实在不能到会的同志,也派来代表把会议精神带回去。一些在外地工作的委员风尘仆仆专程赶到北京参加会议;不少老专家不顾年事已高,仍坚持亲自到会并参加讨论;新华社副总编薛永兴同志放弃中午休息赶写稿件,报导大会情况。大会出现许多感人至深的情景。会期只安排了两天时间,代表们非常珍惜这次聚会,白天认真听取大会发言,晚上还交流切磋、共商大计,表现出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名词工作的高度热忱。特别是许多老专家,都是本学科的知名学者,在学术领域内德高望重,对待审定工作热心和认真的态度,令人十分感动。我们的全国委员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科研、教学及日常事务十分繁重,但仍把名词审定工作放到重要的日程安排上。所有这些为我国科技腾飞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科技名词工作能发展到当今水平的根本保证。这次会议上,李竞教授等分委员会代表介绍了他们的审定工作经验和体会,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名词工作的情况,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对今后名词工作的顺利发展很有借鉴意义。这些经验包括:(1)结合本学科特点,确定合理的收词范围,对于提高选词质量,避免重复劳动具有重要意义。化工名词委在收词之前,认真研究了《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中有关章节,作出统一布署,较好地解决了分支学科收词宽严差别较大,有的学科收词条数过多的问题;(2)贯彻“一词一义”原则,是实现科技名词统一的基本保证。物理学名词委在绝大多数名词遵循“一词一义”原则的前提下,对于同一概念有两个以上惯用名的特殊情况,采用了区分“推荐名”和“又称”的办法,为统一名词铺垫了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以逐步达到最终统一的目标;(3)对从国外引入的术语,订名时要力求反映其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在概念等同的基础上,注意“意译为主、音译为辅”,以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便于推广应用;(4)加注定义要注意科学性和简明性,认真研究和总结加注定义的内在规律。天文学和大气科学名词委介绍了经验,他们通过加定义解决了一些名词容易望文生义和混淆概念的问题;同时,使公布的名词体系更完整、更实用。煤炭名词委的加定义工作一步到位,通过加注定义,不仅加深了对某些学术问题的理解,也减少了一些重复性工作;(5)体现“副科靠拢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协调原则。按系统工程来讲,科技名词体系有其统一性和完整性,坚持上述原则,有利于学科间的横向交流和协调一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6)加强规范名词的应用。石油名词委交流了用审定的规范名词统一有关辞典、词汇、标准、教材等出版物的经验,这正是我们审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7)积极收编新词。天文学名词委从85年审定工作开始即积累新词,在《天文学进展》上发表688个新词征求意见,最后选定300多个,反映了90年代的最新进展;一些新兴学科新词很多,其中有些词不够稳定,计算机名词委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了“积极、慎重、稳妥”的原则,探索出一套新词选收办法;(8)解决好与港台科技名词差异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是近期才发展起来的学科,因而同港台名词之间差别很大。计算机名词委为了逐渐缩小差距,把名词交流列入双方专业学会的重点合作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各学科积极扩大同港台地区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新鲜经验;(9)探讨科技名词工作与国际接轨的途经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设想和思路;(10)扩大征求意见面,使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科技名词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国名词委的工作仅依靠国务院授权还不够,权威性是通过长期工作建立起来的,得到绝大多数专家和学者的赞同和认可,也是公布名词权威性的重要体现;(11)为推广应用已公布的名词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此外还有很多好的做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上述宝贵的经验和建议都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科技名词工作提供了实际依据,并为其他学科的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在分组活动中,代表们热烈地讨论了卢嘉锡主任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一致认为第二届委员会出色地完成了上一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全体代表一致赞同第三届委员会工作计划,并且集思广益,争相发言,发表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我这里仅举几例:(1)很多代表提到应把加强新词工作当作本届委员会的重点任务,以争取统一名词的主动权,反映时代特色;(2)增强宣传力度,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与合作,以取得更有力的支持,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推广使用已公布的名词。另外,公开发行《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出版更加实用的名词合订本,也是强化宣传工作的手段;(3)建议进一步密切同其他标准、术语学组织的联系,把握好在尊重科学基础上的统一和协调的方向;(4)建议进一步争取各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以加速和扩展名词审定工作;(5)与会代表基本一致地认为,85年国务院批准全国名词委成立时,即已明确其任务是审定和公布理、工、农、医各个领域的科技名词。十年以来,全国名词委已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各学科的49个分委员会,现在全国组织的名称中仍冠以“自然科学”,不能准确反映其工作性质并制约了发展。因此建议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工作委员会,更能明确反映全貌并名副其实。讨论中,代表们也指出了名词委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如某些学科上报稿审批进度慢,周期长;有的学科则表示可超额完成工作计划中提出的任务;有些代表提到公布名词印数太少,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以上问题,回去后我们将认真研究,妥善解决。代表们还原则通过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和《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两个文件,提出少量修改意见。此外,全国名词委办事机构的体制不顺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的工作,经过各方努力,其中也包括在座代表的大力支持,最近得以基本解决。为此,代表们都感到非常高兴。卢嘉锡主任在报告中对第三届委员会的任务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结合各组讨论情况,我认为要落实好这一届委员会的任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是要认真做好这次会议精神的宣传工作。我们要采用各种有效形式,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各分委员会委员,并通过他们的工作,使全社会更加了解科技名词统一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扩大科技名词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二是要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本届委员会计划。例如,进一步加强已公布名词的推广和使用工作。我们的全国委员和各分委员会委员,绝大多数是各学科知名学者、专家,在学术领域内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要运用自己的影响,在开展学术活动的同时,广泛宣传使用规范名词的必要性。这次我们全国委员中增加了文教、新闻出版和语言学界委员所占的比重,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专家们的优势。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同上述领域的紧密合作,共同探讨切实可行的推广办法,专门组织力量研究和加强公布名词的发行工作。又如,一些学科可在审定基本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收词量,既要保证权威性,也要增强实用性,以利于规范名词的推广和应用;要重点抓好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两大学科领域新词,其他学科也要及时消化整理收集到的新词,上报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尽快公布试行,使名词审定工作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再如,要建设好科技名词术语库,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科技名词管理现代化。要落实的任务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三是要增进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在我们这届任期中,港澳将回归祖国,名词交流和统一任务都是十分艰巨的,这将成为我们这届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之一。这次聘请了两位香港学者担任全国委员,即是这项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为开展好港澳地区科技名词工作,创造了条件。近几年中,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名词委为开拓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路子做了一些工作。去年5月,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原则。台湾方面许多有识之士也积极响应、密切关注这一工作。最近,《嘹望》周刊上发表了《两岸科技术语亟待统一》的文章,在港台地区引起很大反响,台湾、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美国的华文报刊均作了报导,反映出统一科技名词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我们这一届委员会要重点做好这项工作。目前,海协会和国家科委台办已明确全国名词委为两岸科技名词工作召集单位之一,我们一方面要争取依靠海协会与海基会建立两岸名词协调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各方面科技人员利用各种渠道,以民间沟通的办法扩大交流。全国名词委及各分委员会要在这项工作中发挥组织和业务指导作用。四是要继续开展术语学理论研究,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我们在审定原则方法、编排体例和审定程序上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做法,会上各位代表也都提出很好的修订意见。会议结束之后,名词委事务中心将进行修订整理。另外,在命名规则、“音译或意译”问题、加注定义的形式与标准、缩写方式的应用等等方面,欢迎各位专家积极向会刊《自然科学术语研究》投稿,活跃科技名词研究工作,加强学术探讨活动。在对外交流中,希望全国委员把科技名词术语学问题列入探讨内容。全国名词委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争取召开国际性或地区性的术语学研讨会,以加强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的交流和联系。这次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两位少数民族委员,对这方面的工作一定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委员在开展本地区本民族语言研究工作时,加强同全国名词委的联系,共同搞好我国各兄弟民族间的科技名词交流工作。五是要加强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的自身建设。过去十年中,全国名词委办公室很好地发挥了承上启下、纵向联系与横向交流协调的职能作用。办公室的同志们在人员少、体制不顺、工作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目前,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已批准成立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为进一步搞好科技名词工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今后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提高全体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更出色地完成名词审定工作。要继续办好会刊《自然科学术语研究》,试行不定期出版《科技新词通讯》,逐步增加刊次,用以活跃学术研究工作。要把刊物办成发表意见、沟通思想、探讨理论、研究政策、交流经验、促进发展的学术园地,为提高审定公布质量创造基础条件。各位代表,以上是我代表委员会所作的会议总结。两天来,代表们非常辛苦,白天积极与会,晚上还要研究文件,保证了会议的成功。在这里,我代表委员会再次表示感谢,并预祝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更大成就。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代表们、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暨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和有关单位的领导支持下,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已经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即将胜利闭幕。这次大会既是一次工作会议,又是一次纪念活动,同时,还是一个总结成果、交流经验的大会。我们回顾了全国名词委成立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展望了科技名词工作的未来,对今后四年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各位代表,科技名词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已有了很好的开端,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在近代科技发展史上,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出于民族自尊心、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发地承担了这一工作。他们为了科学定名而呕心沥血,不辞劳顿,以“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严谨治学精神,献身于名词规范化事业。今天我们有了专职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名词审定,使这项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已在理、工、农、医及部分交叉学科方面创建了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科技名词工作体系。在这项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专家,以生生不已、矢志不渝、不计酬报、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和规范定名留给子孙后世。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光荣传统,值得我们永远发扬光大。第二届委员会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工作进展,我们第三届委员会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二十一世纪的下一届委员会创造出更好的基础和条件。虽然科技名词统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但我们同样要有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更多的规范名词贡献给社会,贡献给后人。最后,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祝愿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共同努力,为我国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我现在代表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向大会作关于已完成《天文学名词》第二版的审定的汇报。《天文学名词》(1987)于1987年出版问世(以下简称第一版)。之后,又于1989年出版了繁体字海外版。第一版共收天文学名词1956条,其中基本名词1572条,天体专名、天象专名共384条;并对100条较为生僻的、或内涵易于混淆的基本名词加上了定义式注释。1989年海外版完成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达了出版《天文学名词》第二版的任务。对第二版的要求是:一、对第一版进行可能需要的修订、增补可能疏漏的重要的基本名词;二、增添新出现的天文学名词;三、除已注释的100条名词之外,将第一版内其余的基本名词及新入选第二版的天文学名词,全都加上定义式注释。1990年,经过聘任的第三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拟定第二版的编辑和审定计划,明确了10个分支学科的委员的名词注释撰写任务,以及新名词的选定和审定程序。从1991到1995,经过第三届和第四届4次全体委员参加的审定会、1次部分委员参加的审定会,以及多次分支学科小组的审定会,于1995年完成了第二版的终审。在完成按分支学科名词的内涵排序以及英汉和汉英两个索引之后,即可送交出版。第二版共收天文学名词2338条。包括基本名词1962条,天体专名、天象专名412条。基本名词比第一版增加354条。除宇宙、时间和空间3个最上位词外,全都加上了定义式注释。在增加的名词中,绝大部分是能反映90年代天文学进展的新名词。例如,越地小行星、厚盘族、微引力透镜、光纤分光、哈勃空间望远镜等。在新增加的基本名词中还有少数是第一版疏漏的,例如,银心聚度、太阳质量(天文学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北京时、棕矮星、视界。另一些则是上位词和扩充的同位词,例如,射电对应体(光学对应体的同位词)、光学天体(光学对应体的上位词)。在新增加的天体专名中载有第一版问世后才有正式命名的18个太阳系天然卫星。现在,我着重汇报一下,名词注释和新词审定的体会。先说名词注释。第三届审定委员会在组建之初,预计到为近2000条名词撰写注释并审定是该届的主要任务。对第二届审定委员会的成员作了不大但必要的调整和增聘,使第三届审定委员会的人选能匀称地分布在10个分支学科内,并将名词的注释分配给各个学科小组。鉴于委员们对如何撰写规范的定义式注释,缺少深刻的了解。遂在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审定会上,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示范讲解名词注释的规范,使委员们加深了解并统一认识。例如,何谓种差+属注释法?示范如下:天体力学 研究天体和天体系统在引力作用下的轨道、自转和动力学演化的天文学分支。“研究天体和天体系统在引力作用下的轨道、自转和动力学演化”是种差。“天文学分支”是属。又如:聚星 三颗至大约十颗恒星组成,在彼此引力作用下运动的天体系统。“三颗至大约十颗恒星组成,在彼此引力作用下运动”是种差。“天体系统”是属。在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审定会上,逐个审定每一学科小组撰写的5-10条名词的注释,并评议出审定通过、合格但要修改、不合格得另写等三档。这样,根据第二次审定会的审定标准和分寸,在审定会之后,由各个分支学科小组自行安排修饰、修改或重写。现举几个例子看一下注释的审定过程:较差观测用同一控测器,用同一方法和手段,对不同天区的两个或多个天体,或同一天区的两个或多个天体的对比观测(一稿)。用同一探测器、方法和手段,对两个或多个天体的对比观测(二稿)。用相同的探测器、方法和手段,对两个或多个天体的对比观测(定稿)。注:“观测”是另一基本名词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在相距数千公里以上的两观测站,同时接收同一射电源的电波,各自独立记录的信号经事后相关处理以测定两站距离的观测技术(一稿)。相距数千公里以上的两观测站,同时接收同一天体的射电波,通过干涉进行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研究的技术(二稿)。利用甚长基线干涉仪或甚长基线干涉仪阵,进行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研究的技术方法(定稿)。注:“甚长基线干涉仪”是另一基本名词黑洞脱离速度超过光速而只能吸收外部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向外输出物质和能量的极强引力的天体(初稿)。由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从中逃离的视界所规定的时空区域(定稿)。注:“视界”是另一基本名词吸积盘受天体吸引而环绕在天体周围的物质盘(初稿)。有角动量物质被天体吸积时,形成的环绕该天体的盘状结构(定稿)。注:“吸积”是另一基本名词这样,在分支学科小组的撰写—审定—修改的基础上,经过4年,共4次全体委员的审定,于1995年4月完成了第二版待加注释的1823条名词之注释的终审。我再说一点有关新词审定的工作。鉴于80-90年代天文学的巨大进展,天文学新名词和新术语的不断涌现,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建之初,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即规定,新词的审定是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迄今的四届中,新词的搜集和审定始终是常规工作。1985-1994年间,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天文学会主编的期刊《天文学进展》,已发表四批英汉对照《天文学名词的推荐译名》,共686条。还于1991-1994年间,在我们的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布了两批经过初步审定的、汉英对照《天文学新名词》,共488条。第二版内新词的选定就是在新词的搜集和审定的常规工作基础上完成的。最后,对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建设和今后的任务谈点看法。首先,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应力求组建成具有学术权威性的工作实体。由于名词审定在现阶段,对每一位应聘的委员都是一项纯服务性的、非本职的、业余的具体事务。所以,是否关心并热心名词事业应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从第一届起,即努力不使之成为荣誉式的或名誉式的。十年的实践表明这一看法和做法正确。要使审定委员会成为名符其实的工作实体,当然不太容易,但能做到。在第三届委员会的25位委员中,有天文台正副台长3人、天文系正副主任3人;在第四届委员会的26位委员中,有院士1人、理学院院长1人、天文台台长2人、天文系正副主任2人。他们的本职工作、学术活动和社会事务不可谓不繁重,但出自对名词事业的重视、关心和热心,事实上,他们总是设法挤出时间和精力,参与分支学科小组的名词注释的撰写、讨论、修改、审定,并力求参加一年一次的审定会。其次,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应力求其所属的10个分支学科的专家均匀分布。在第一届委员会组建时,曾着眼于应聘学者所在的天文单位和机构的均匀分布。实践表明,无论对名词审定、注释撰写,还是对新词的搜集和审定,分支学科的天文学家均匀分布更为重要。此外,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还要努力保持为一个拥有知识能不断更新、熟悉本分支学科最新进展、具有对最新成就作出判断的天文学家实体。这在新词的搜集、选定、定名和审定,尤其在新词的注释的高效率、高水平的完成过程中,显示出其重要性。当前,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面临的最大后顾之忧是成员的年事老化,吸收重视、关心并热心名词事业,有能力并乐于为之出力的新人选很不容易。关于今后几年的任务,想到的有如下两项:①常规地搜集、选定、定名和审定新词,为出版第三版打好基础。②着手实现和台湾同行的天文学名词交流、研讨。推动全世界使用汉语地区的天文学名词一致化事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始至终都是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和支持下工作的。每年一次的审定委员会例会都是在全国委员会提供了人力、财力才得以实现。在此也代表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向办公室多年的辛劳和服务致谢!我就说这些,请批评、指正。谢谢!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十年了,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也走过了十个年头。从1985年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起我们就决定工作分两步进行。考虑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它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全国名词委工作全面开展之际,其基础名词的审定统一应走在前面,以便其它各学科有较共用的基础,利于科学技术名词在更大范围内的规范与统一。因此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先审定基础物理学名词,于1988年公布出版。第二步搞分支学科的专用名词,现已初步定稿上报,有待于明年公布出版。尽管我国物理学名词工作有着较好的基础,基础名词的审定也用了三年时间,各分支学科名词用了七年多时间才完成审定工作。今天,我们回顾这十年,审定工作是艰苦的,路是漫长的,取得的成果也是丰硕的。在这十年中,不论冬寒夏暑,开了无数次的讨论会,会外征求近400人的意见,各学科间交叉协调等许多工作,我们研究斟酌再三,也作了一些定名的改动。在这些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全国名词委制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是很重要的,亦是可行的。但原则毕竟是原则,在实践中能很好的贯彻执行,也是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认识提高,就如有同志戏称我们十年工作中,审定的“零点”在缓缓漂移。也的确如此,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向正确、真知靠拢。以下谈谈我们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一、一词一义与又称一词一义是科技术语定名的重要原则,即对一个概念确定一个与这相应的规范名,以其达到科技术语的统一。我们在审定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按此原则确定的。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最花费时间讨论的就是一义多名。同一概念,已习用的名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这两个名都符合科学性,或是已约定俗成、惯用,两者使用的频率都很高,舍弃任一都有其不便。因此在公布的名词中我们处理为推荐名和又称,这就产生了一义两名的情况。有的又称是长期以来与正名共存,一时取消有其不便之处。因此在定名上给予宽松,在一个时期内都可使用。但正名使用长久了广泛了,“又称”可能逐渐消亡,这对术语统一给出了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但另有一种情况,正名与又称可能长期存在下去。这两个名称是对同一概念不同角度的描述,如力学中,完整约束,又称位置约束;非完整约束,又称速度约束。前者指约束方程中不含确定系统位置坐标的微商,后者指约束方程中含有确定系统位置坐标的微商。因此,对力学系统来说,有完整约束系和非完整约束系。从约束方程看,不含确定系统位置坐标微商的,即可称位置约束;含确定系统位置坐标微商的,即可称速度约束。显然,从不同角度讨论问题,这两词都有其概念明确、使用方便之处,我们认为这类情况,其正名与又称可并存下去。这类情况更多出现在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子学科)之中。首先,我们希望各学科之间交叉共用的词能规范统一,各学科应多讨论多协调,以求一致。但各学科有自身概念体系,有各自描述概念的系列术语,在另一学科中出现的术语,如在本学科中确实也使用,则可列为“又称”;如在本学科中未曾使用过或已不再使用,则不必列为“又称”,可在注释栏中注明××学科定名为×××。如“矢量”一词,在物理学中已统一,而在数学中习用“向量”,则物理学中不必列为“又称”,只须注明数学中定名为“向量”。二、公布与修订有一些词,长期以来在定名上就存在不同,其分歧是存在于对概念描述的差异或是学术观点的不同。在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其分歧也不能消除,而事实也不能回避,这些词又是专业常用词。我们认为这类词应作为推荐名及又称公布,而不能搁置。如物理学中“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度]关系”又称“测不准关系”。在今后的使用中,引导大家使用推荐名,有待于逐渐统一。这类较大分歧的词更多地出现在新概念新事物的定名上。概念在更新,事物在发展,各人的看法差异很大,在讨论中把分歧的意见基本上摆全了,在几年之内也都不会有更多新的意见。这时要求分委员会作出决定,给出推荐名,予以公布(或公布试用)。在公布后,大家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可靠拢的倾向,可能在几年后这定名就站住了,也可能在使用中被淘汰,成与不成都可经时间考验,决定取舍,到时收集各种反馈意见加以修订。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助术语的规范统一。如搁置待条件成熟再公布,这只会使其放任自流,时间越长,规范统一的难度越大。三、定名与译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科技术语流入中国。对来自国外的术语,定名“原则及方法”上规定我们审定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在定名上要符合我国汉语的构词规律。这些原则是大家都赞同的,关键就是中国的术语要由中国人来定。现在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科技术语也有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如何与国际接轨?在具体的问题上有许多是可商确的。在此我们简单谈以下的两点:1.中文术语中可出现英文(外文)字母或缩写字母。长期以来已经使用,如г函数,α粒子,X光。多年的使用,在专业范围内,使用者感到明确、方便。今后将有更长的缩写出现,如MOS场效管,其全称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等。2.有人认为与国际接轨,国际标准组织公布的术语就应逐字照译,否则译过来就返不回去,就不能“接轨”。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太片面、太机械。在术语上,尤其是描述科学技术概念的术语,与国际标准等同应等同在概念上,而不是等同在文字表面上。在翻译工作中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天文学的Milk Way中文定名“银河系”,如果今天逐字照译把它等同为“牛奶路”,岂不是笑话吗?中文与外文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外来术语概念等同与文字等同可同时存在,有的却不行。有的英文词是多义的,描述不同概念,英文可用同一词。中文没有对应的多义词,遇到这类情况,就应对不同概念有不同中文定名。如物理学的adiabatic中文定名就有绝热的和浸渐的两个,前者表示没有热交换的,后者表示极缓慢的。十年的名词工作,目的是规范统一科学术语。要达到统一,还要走漫长的路。经审定公布的规范词,还须要花费更大的努力去推广使用。定名好坏在实践中检验,在相对稳定使用一个时期后,进行修订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建成一套具有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现代科学技术术语,它将会在世界的科技发展中做出贡献。
1988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出版公布了《大气科学名词》,共收词1150条,给予汉语订名,英文配名,个别的还加以注释,这对改变大气科学名词术语混乱及译名多种多样等状态起了重要作用,使之有所依循,受到广大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收词千余条,属基本名词。因大气科学发展较快,新名词术语不断涌现,在实际应用中深感不足,因而迫切需要进一步收集审定。从1989年起,开始了第二批收集审定的工作。此时全国名词委也提出了新任务,要求将扩大收词与名词释义同时进行,因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简称“大气名词委”),此事进行得较早,被全国名词委指定为名词释义的“试点”单位。我们接受这一任务后,就将增补大气科学名词条目与释义工作结合进行,整个工作历时5年,于1994年底将两批名词共1873条连同它们的释义全部完稿,提交全国名词委审定并出版公布。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以往对同一名词订名,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10-100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五层的中间一层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订名“中层”、后者订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再如“气象观测”与“天气观测”,这两个名词术语,如果望文生义,也常常会混淆。严格地说“天气观测”指的是“为提供天气分析与预报所需的气象情报,在天气观测时间进行的气象观测”,所以“天气观测”是特定条件下的“气象观测”。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由此看来,要保证名词订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定要加以释义,一词一义,不会混淆,不会望文生义。一、名词增补和释义工作分如下几个步骤1.确定增补的名词条目将大气科学分成大气、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动力气象、天气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学等八个部分按委员划分的学科组分头增补条目,然后再大会审定通过,主要是掌握收词的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在层次上失去平衡。最后确定在第一批公布名词的基础上增补了约720条(大致平衡收到第三层),总计达1873条。2.大会讨论名词释义工作我们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要求,提出了名词定义应该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名词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某些名词,为更清楚起见,可适当加以辅助说明。总之,名词释义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简明性。要避免同语反复、外延定义、循环定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内涵不等等常见毛病,但在释文中可以使用已有定义的名词,我们初步规定绝大多数名词的释义可以采取在30字之内的一句话的定义方式。如“大气探测”的释义为“借助多种仪器与装备,对大气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探测”,上述“天气观测”的释义就使用了“天气观测时间”和“气象观测”两个已定义的名词。这一过程相当重要,开头统一了思想,讨论了样条,可以避免走冤枉路。3.分组撰写、分组审查我们将大气名词委的委员根据本人的专业特长按上述所列的几个部分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撰写定义、小组自行组织讨论和审查(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非大气名词委的专家参加),要求绝大多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解决,然后将小组的定稿及疑难问题提交大会讨论。4.大会审定会前将待审稿分发各委员通读并指定各自专审的部分,要保证同一部分须有几名委员专审以及全部条目都无一遗漏地经过专审。大会侧重讨论和审定各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各委员专审时发现的问题。当然,以上四个过程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往往是反复交叉进行的。比如,在撰写定义时对原审定的条目又进行了修改(有些是定义重复的,有些是层次太低的,有些按定义来说订名又不确切的);在审定条目时又有必要回顾名词释义的要求和规定,检查释义是否准确、简洁;小组讨论、大会审定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穿插进行。总之,经过前后两届大气名词委各位委员、顾问和气象界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于1994年8月完成了大气科学名词释义稿的审定,报送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谢义炳、陶诗言、程纯枢、黄士松诸位先生受全国名词委的委托,对上报的释义稿又进行了复审。在审定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充分,绝大多数名词定义易于通过,但有些名词的定义则反复讨论了多次,最后才达到基本一致的意见。有些看似人人都理解的名词,要给出准确简洁的释义却很不易。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在内涵和主从层次上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大气科学”应包含“气象学”,有的则认为两者是一回事;有的认为“大气探测”中较基本和原始的一部分是“气象观测”,有的则认为“气象观测”中包括了“大气探测”的内容。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再就是,对某些常见而意义相近的条目作了严格界定。例如,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大众广泛注意,而有关这方面的近义名词术语很多,学术界也经常混淆不清,如“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等,我们参阅了世界气象组织1992年出版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术语经讨论后给出明确的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些对今后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二、工作体会1.认识名词工作的重要性正如全国名词委主任、已故著名科学家钱三强院士所说:“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整个大气名词委的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对名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识到,名词虽小(几个字的订名),但事关重大,决不能掉以轻心。此项工作比较繁琐,需要大家反复研讨,仔细琢磨。由于统一了认识,全体委员能够把这项任务当做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来做,从而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极个别目前还达不到统一意见的名词,为慎重计,暂不硬行订名释义收入。2.名词订名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科学性主要指订名准确,如以往一再讲的“激光”一词就订得很好(但近来受港台影响,一些通俗场所受到“镭射”一词的冲击),大气科学中对nowcasting一词的订名“临近预报”也较成功,当此词刚出现时,国内译名很多,如“现场预报”、“即时预报”、“现时预报”、“短时预报”等,经大气名词委讨论后认为用“临近预报”比较科学、贴切,经订名后,现已在大气科学界传开,得到公认。系统性指要让人有规律可循,如大气中的“对流层”、“对流层顶”、“平流层”、“平流层顶”、“中间层”、“中间层顶”等。通俗性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易于传播和被人接受。要注意订名尽量不用生僻字、易于上口,还要“约定俗成”,有些名词已经在群众中流传开了,虽不太确切,但也说得通,这种情况要尽量考虑“从俗”(如“熊猫”与“猫熊”之争)。在大气科学名词的订名中,对“气溶胶”一词的订名争论很久,最后考虑此词已渐渐在群众中传播开了,故仍维持不变。3.订名工作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了学科的进展和收集新词,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1992年版,收词3700条,附有定义),在订名和释义过程中,充分吸取了这本书中的合理部分,尽量与国际接轨,以便于今后学术交流。与此同时,也参考了台湾地区的《气象学名词》(1982年审定版),为今后海峡两岸的名词对照和统一奠定基础。与国际接轨的一个例子是“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以及“台风”(typhoon),这4个名词均按国际规定修改了订名和定义,取消了原来的“强台风”,增加了“强热带风暴”。4.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名词使用规范化已审定公布的名词要在科研、教育、业务等方面流通,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促进早日规范化,我们尽量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住气象出版工作这一关。在编辑、审稿过程中,首先注意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名词,改正不规范的名词。在出版物之中,尤其注意教材编辑出版中的名词规范化问题,因为教材涉及广大学生,一经形成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更改,这一关把牢了,功莫大焉!如“厄尔尼诺”(El Nio)一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基本上达到统一,尽管偶尔在其它报刊上还发现有厄·尼诺、爱尔尼诺之类。这些已超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希望全国名词委采取积极措施。附带提及,关于中国人名、地名的英文配名问题,目前五花八门,使我们无所适从,亟待规范化!如同一种报刊上Yellow River与Huanghe River,Tibet与Xizang并存,混乱已极。总之,大气名词委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作为名词释义的先行单位做了一些工作。在五年的实际工作上,有以上一些肤浅体会,也说不上经验。现在总结起来,其间也走过弯路,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抛砖引玉,敬请各位指正。
一、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概况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测绘学名词术语实现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同意,中国测绘学会于1987年8月成立了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按专业分为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地图制图学、工程测量学、海洋测绘及测绘仪器六个学科组,负责测绘学基本名词的收集、整理、选取和审定等工作。为便于名词审定工作的开展,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家测绘局科技处。近十年来,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国家测绘局和中国测绘学会的关怀和支持下,认真进行测绘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多方筹集资金,并分别于1989年、1990年先后公布出版了《测绘学名词》、《测绘学名词》(海外版),并在宣传推广上下大功夫,促进其广泛使用,使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给传统的测绘技术手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伴随大量新名词术语的出现,从1993年开始,测绘学名词委员会针对这一形势,积极开展对已出版的测绘学名词修订、注释等工作;今年为促进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测绘科技的发展;与台湾测绘同行着手进行编制《大陆—台湾测绘(量)学名词对照版》的工作。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对测绘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尽管对信息的概念还没有定论,然而,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继物质、能量之后的第三个现代科学的基本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时代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有目共睹。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测绘业也毫不例外地卷进信息时代的大潮中,它已进入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全面过渡和转化的关键时期。国家测绘局在去年向各省、自治区测绘局,直辖市测绘院下达的国测发[1994]2号文件中指出:“地理信息在国际上已被发展成为一项产业。测绘部门是国家和地区地理信息的主要获取和管理者,自然应担负起以现代化特别是数字化和电子化手段向社会包括各级领导机关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责任。测绘部门的各级领导要认清地理信息产业是现代测绘业的发展方向和归宿,要认清测绘在地理信息产业中的基础和主干地位。”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已经成为定局,有个时髦的称谓叫做“GEOMATICS INDUSTRY”我们把它翻成“地理信息产业”,各国的测绘产业都在现代地理信息产业中发挥着基础和主干作用。例如加拿大原国家测绘局与遥感署现已更名为“GEOMATICS CANADA”即加拿大地理信息署。如果说十年前在我国只是一些专家学者对测绘业的地理信息产业属性和地位有了先知和预见,那么现在在测绘的生产单位和管理决策部门对此也取得了基本共识并努力进行转化实践。随着这一实践的深化,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那么相应的测绘学名词将发生新的变化。现有的《测绘学名词》是在传统测绘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测绘业向地理信息产业的过渡和转化,传统测绘体系正在向以GIS、RS、GPS(3S)为代表的现代化测绘技术体系发展,一批新的名词、交叉语义、旧词突破等问题会相继出现。鉴于测绘学名词是测绘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保障,是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是产业发展中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因此,建立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测绘学名词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产业的发展带动名词的发展,名词的发展又为产业发展服务这样一种良性循环,这是当前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正是测绘学名词的主攻方向。三、工作安排今年是我国“八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是世纪之交前最后一个五年计划即将来临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目前也正是我国测绘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传统测绘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全面过渡和转化。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统一测绘学名词,进一步推进其标准化的进程,深化其理论研究,以此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需重点做好下列几方面工作:1.继续开展测绘学名词审定工作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必将会出现一批新的科学名词,而且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会使一些旧名词被改进后的新义所突破,这就需要创造新名词或改进被突破的旧名词,以适应产业发展中的需要。由此可见,测绘学名词的审定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2.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经过审定后公布出版规范的测绘学名词,只有通过宣传推广才能为社会所利用,并用它来交流科学思想及技术,更好地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成为现实,进而推动整个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3.加强与港、澳测绘界及有关部门的联系,促进两岸在名词方面互相交流和了解,早日实现两岸测绘学名词的统一。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尽早与国际社会接轨,做到测绘学名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化工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是受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由化学工业部、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中国化工学会于1990年共同组建的。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分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共有委员25人,顾问6人,由已故中科院院士陈远任主任委员。由于化工名词涉及面广,根据全国委员会的要求和化工学科的实际,当时决定先审定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两个学科的基本词,并将委员和有关专家分成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与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过程系统工程、生物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6个分支学科组,立即分头开展选词和订名工作。后因包括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内的整个材料科学名词审定,要另行统一组织,高分子材料学科组工作遂暂行搁置,目前完成审定的只限于化学工程学科的基本词。由于委员和专家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很快在1991年5月就拿出了《化学工程名词》第1稿,6月邀集部分有关专家进行一审。一审的重点是选词,通过讨论加深了对选词原则的理解,较好地解决了分支学科之间收词宽严差别较大,有的学科所收词条数过多(主要因为过多收选没有化工特色的基本词,以及由原词词义简单加和构成的简单复合词所造成)的问题。一审后的修订稿在同年9月召开的分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进行二审,二审的重点是订名,会上明确了要体现订名的科学性主要是力求反映其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例如将过去习用的“透平压缩机”、“透平泵”改订为“涡轮压缩机”和“涡轮泵”,因为“透平”是英文“turbine”的音译,未能反映任何科学概念,显然不如“涡轮”能较好地反映其本质特征。在体现订名的系统性方面,强调了尽量求得与基础学科的一致,例如化工习用的“维里系数”(Viril coefficient),《物理学名词》从科学性出发已订名为“位力系数”。有人担心改名会不习惯,通过讨论认为化工热力学是从热力学发展出来的,且不说“位力”比“维里”更具科学性,就从体现学科的系统性来说,改名也是必要的。在订名的简明性方面,英文“pinch point”这一概念,过去化工学科有作“挟点”的,也有作“狭点”、“窄点”的,这次订名为“夹点”,不但含意简明贴切,书写和读音也更简单、方便。二审后经过修订并与有关学科进行协调后,提出《化学工程名词》(征求意见稿)于1992年3月印发全国各地化工学会、化工和石化企业、化工院校和科研设度院所以及有关专家广泛征求意见。收到反馈信件近200份,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期间还得到台湾化工界同行专家提供的意见和资料。根据反馈的意见,分委员会于1992年12月召开三审会,采取各学科组分头修订,集中通读协调,再由各学科组复议等方式,反复磋商修订,1993年10完成《化学工程名词》(送审稿),报送全国委员会审批,由全国委员会委托中科院院士时钧、陈家镛、余国琮三位进行认真细致的复审,根据三位院士的复审意见修订后,在1994年5月召开的分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终审定稿。这样,《化学工程名词》在全国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在化工部、石化总公司和中国化工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次推敲、磋商、修订,反复征求意见和复审,集中了化工界广大科技人员和专家的智慧,前后历时3年半,才最后定稿,共有化学工程名词基本词2164条。尽管如此,本次审定的《名词》仍难免存在缺点、错误,有待今后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和改正。
石油名词已于1995年10月出版。这一名词的审定工作始于1989年。当时全国名词委因基础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已进入后期,准备开展工程技术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把石油作为试点之一。受全国名词委之托,中国石油学会于1989年7月成立了石油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工作。前后历时将近4年,至1993年4月才完成了终审稿,上报全国名委。经全国名词委组织复审并修改后,于同年9月定稿。又经2年,终于出版。石油名词的审定工作虽历时4年,经多次修改,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通过几年来审定过程,深感这项工作有很大难度,有的需要学科的审定委员会设法解决,有的还要全国名词委组织解决。现将审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形成的认识汇报如下:一、工作中的难点统一认识是名词审定的核心。要统一名词就必须废除一部分名词,就会遇到来自习惯用这些词者的很大阻力。在石油名词审定过程中,虽反复强调统一的必要性,但总有人强调废除一些习惯用词会对工作造成不利,舍不得割爱,以至保留了相当大比例的“又称”。在7875条名词中,有“又称”的为289条,占3.67%。其中最高的一类接近了7%。这是最令人不满之处。这些“又称”中,大部分是学科内部应该解决而未能解决的。有的是为照顾英文,如净气的英文名称是sweet gas,过去翻译成甜气,虽然不合适,但有人仍坚持多年习惯用的甜气,认为一旦废除,会造成混乱,以至保留“又称”。有的却又相反,如环烷基原油,英文是maphthene-base crude,中英意义一致,即因过去长期习惯,仍保留沥青基原油作为“又称”。倘若我们工作更加有力,并假以时日,这些问题应该可以解决。另一类是不同学科对同一概念使用不同名词的问题。如化工用的萃取和炼油用的抽提,英文都是extraction,概念完全相同而用词不同。长期以来各持已见,统一不了。这次石油名词审定过程中,炼油和石油化工仍各坚持自己的立场,只好保留“又称”。石油用抽提又称萃取;石化用萃取又称抽提。统一名词的另一方面是要把俚语从名词中去掉。这个问题在工程技术名词要比较突出。石油工业许多名词是过去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夹杂了一些俚语。特别是钻井、采油作业中,美国人习惯许多动物名称来称呼设备,如狗腿、猫头等,这种俚语、俗称作为自然科学名词显然很不确当,需要删去。但各方面也由于习惯很深,仍然保留了一些,如鼠洞、驴头等。还有一个难点是选词。难在都想多选,压不下来。石油名词分为11个专业,共有10个组进行编审工作,选词时开始各组都选了许多本专业常用而非专用的词,包括基础科学和其他工程技术学科的词。经过反复讨论,大家认识逐渐一致。大部分非本专业的专用词被删掉,但仍保留了一些。较难解决的是专业之间的重复问题。许多专业名词经常用的不止一个专业,列在那个专业为好?各专业为了求全,求得名词的完整,有些共用词都舍不得列在其他专业中。经过多次协调,有些名词划归使用较多的专业。但仍有一些词,有几个专业常用,如:石油、天然气等,划在那个专业都不尽适宜,最后采取增加“总类”的办法加以解决。总类收集几个专业都常用的词,共128条。二、关于名词的权威性审定后的名词有无权威性要看是否被有关人员所乐意接受和采用。国务院以命令公布执行是一个方面,但被有关人员认可则是基础。要被有关人员认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员应是各有关专业的知名专家、权威人士,同时,名词还必须广泛征求过专家、学者、有关人士的意见,以便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征求意见也是个难办的事,必须舍得下大力气才能取得成效。有一个新情况对权威性会有影响。近年来,名词的统一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名词的标准化工作已布置到各个部委进行,各行各业也陆续开展本行业的名词统一工作。对名词统一工作的重视是应该欢迎的,但各部门各行业独自进行的统一工作也可能进一步造成不统一,也可能影响全国名词委组织的名词的权威性。如何协调是亟需研究解决的大问题。石油名词的审定过程中,委员会注意了有关的衔接问题,如对《英汉石油技术词典》和《英汉石油大辞典》都认真进行对照,在合理范围内尽量保持一致。石油名词的标准化正在进行中,双方密切联系,力求统一认识,但这只是局部的举措,缺乏全局的协调。三、组织工作为了进行这项工作,中国石油学会成立了石油名词审定委员会,有委员29人,顾问3人。委员中有一名中国石油学会的干部,担任委员会的专职秘书,抓具体工作。委员按其专业分为10个组承担11个专业的具体审定工作,提出稿子。委员会对专业组提出的稿子进行审查,在全国名同委的指导下,着重审查是否符合全国名词委所制定的原则,进行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平衡。因为具体工作都在专业组进行,在工作过程中如何掌握原则,内容上与其他组取得平衡,减少重复,在进度上不拖延,这些都要秘书联系、掌握、协调解决。秘书还要经常和名委联系,汇报情况,取得指导和支持。因此,秘书人选非常重要。专业组一般只有2-3个人,而重要的审定工作由他们承担,因此人选也很重要,要对名词的审定工作热心并有责任感。成员既要有权威性,能做出抉择,同时也应能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择善而从,避免独行其是,造成失误。成员中,最好来自学校、科研单位、生产部门的人员有所搭配,这样一方面能结合生产实际,另一方面能保证名词的科学性。四、几点建议1.全国名词委应该设法加强目前已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各种名词统一工作,如名词的标准化工作等的协调工作。避免各搞各的统一工作,最终导致名词的更难统一。2.全国名词委在统一一些老大难的,一个概念多种名词上做了很好的工作,但还嫌少了点,希望今后能在这方面多组织一些协调工作。3.一些已经统一了的老大难名词应该多加宣传、推广、应用。一个可行办法是在今后新审定的名词中鼓励多选用。这种重复应该提倡而不要阻止。
一、过程1990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委员会”)委托中国煤炭学会主持开展煤炭科技术语审定工作。由于煤炭科技是一门历史悠久,又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和综合性技术,受到历史的沉积和新技术的影响,在术语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尽管早在十年前煤炭界已就若干专业开展了术语标准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全面系统的审定和统一工作,过去一直没进行过。术语的研究和规范化,以及规范术语的宣传推广工作尚嫌不足,术语使用混乱现象一直存在,因此,全国委员会提出的任务对我们来说是很迫切和及时的。为此,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技术监督处和煤炭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发起,报请煤炭部领导批准,于当年9月份成立了“煤炭科技术语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专门负责其事。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由煤炭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同志兼任,另设副主任委员6人,秘书长1人,顾问委员4人,委员25人,其中只有秘书长以主要精力从事这一工作。全部37名委员都是煤炭系统各专业中对术语工作有经验和兴趣的教授和高工。全国委员会同时聘请这37人为“煤炭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五年来,在全国委员会和中国煤炭学会的领导下,煤炭科技术语工作委员会组织了250多位专家参与了此项工作,其中直接参加编写和审稿的达120人之多,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7名;先后发出征求意见稿本450份,收到书面修改意见万余条;召开了各专业的审稿会约30次;召开全体委员会会议3次;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易稿4次,于1993年底完成了本批词条的上报稿,并于1994年元月份正式上报全国委员会。同年6月,为进一步提高质量,将此稿少量印刷,在煤炭系统内部小范围试用,以发现问题,加以改进。全国委员会自1994年起对上报稿进行了审查,分两次集中提出了审稿意见,“委员会”结合在试用中发现的问题,又对上报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订,几经反复,终于完成了现在的准备正式公布的稿件。二、审定范围按照全国委员会的统一规定,审定的对象主要是煤炭学科中基本的、重要的、常用的和专用的术语。这既不同于编词典的有词必采,力求全面、细致;也不同于编百科全书按知识单元列词条。因此所收术语以单纯词术语和二级复合词术语为主,三级以上的复合词术语尽量少收。因为复合词术语是大量的,几乎可无限扩展,而只要单纯词术语统一了,复合词术语不致有太大的混乱。此外,为了简少篇幅和突出重点,我们将某些重要的下位术语列在上位术语的定义之后,不再单列词条。审定对象以纯科技术语为主,同时包括一些经济学、管理科学、社会学交叉的术语,如“统配煤矿”、“地方煤矿”、“采掘失调”、“采掘平衡”、“剥采比”、“坑口电沾”…等均不收;行业生产用语如:“采面接替”、“敲邦问顶”、“班采×刀”、“贴邦柱”、“交叉作业”…等不收。机构职务名称,文献、法规、技术文件名称,如“采煤队”、“掘进队”、“把钩工”、“安全规程”、“矿山安全法”……等不收。经审定,本批术语共2600条附带下位术语175个。分为10个部分,即:煤炭科技总论(51条)、煤田地质与勘探(315条)、矿山测量(101条)、矿井建设(364条)、煤矿开采(473条)、矿山机械工程(357条)、矿山电气工程(193条)、煤矿安全(186条)、煤炭加工利用(522条)、煤矿环境保护(38条)。基本概括煤炭科技最常用的术语。为了方便使用和保持学科的完整性,也收了少数与煤炭科技关系密切的,本属其它科技的术语,如:“炸药”、“爆炸”、“冲击波”、“传感器”……。还有有关水泵和空压机的大部分词条。这种情况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三、审定原则根据全国委员会提出的原则和要求,并参照了国家标准GB10112-88《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我们审定术语的主要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1.单义性——强调“一义一词”和“一词一义”。多义性的现象在煤炭科技中也是常见的。例如:分段——小阶段、亚阶段、分阶段,光面爆破——周边爆破、轮廓爆破、修边爆破;切口——缺口、壁龛、机窝;终采线——止采线、停采线;梭行矿车——梭车、梭式矿车、梭形矿车;爬车机——高度补价器、爬链式爬车机;隔界变形值——允许变形组,危险度形值;采出率——回采率、回收率、采收率……等。这次审定时选定前一个为最合理的列为词条,其它都归入“曾称”也就是归入不推荐使用的范围,这样的词列了约370个左右,而且并不能指已完全了。少数词条因各种原因一时不能统一,用“又称××”方式处理,如煤田地质学——煤地质学;煤级——煤阶;基本项——老项……等。这样的词条约有200个,数量不算少,其中多数是考虑到“习惯性”的原则而不得不这样处理的,随着规范术语的推行,这个数字将来可能缩小。2.科学性——定名力求准确、合理。定义要界定术语的内涵或外延、要表明术语的本质或特征。例如“煤层生产能力”这一术语的科学性就较差。因为生产能力只有生产者或由生产者使用的机器或由生产者管理的企业才能具有,而被生产或加工的对象,如原料、土地、或煤层、矿藏等是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原拟改为“煤层丰度”比较准确、合理、简练。但有人认为学术气味太重,不易理解,遂改为“煤层产出能力”。同样“水沙充填”、“人工假顶”、“顶板管理”、“半煤岩巷”等,一系列的词都存在不够科学,不够准确的问题,相应改为“水力充填”、“人工顶板”、“顶板控制”、“煤—岩巷”。3.习惯性——即约定俗成原则。对已广泛使用,影响较大,特别是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术语,尽管可能不符合科学性,单义性,或其它原则,只要不是非改不可,都照顾习惯而保留不变,以免引起新的混乱,这是一条和其它审定原则矛盾,有碍术语质量提高,但根据语言学的规律又不得不考虑的原则。“矿压”或“矿山压力”这一术语在煤炭界最早来源于俄文“горное дaвление”。几十年来,使用广泛,已形成习惯。实际上无论“矿”还是“矿山”在中文中是指生产单位,而不是自然物体,无法产生压力。所谓“矿压”或“矿山压力”如果不加定义,从字面上是讲不通的,对应的英文是rock pressure,还有俄文的давление гоpных пород在非煤炭的采矿行业称为“地压”,比较确切。但是在审定时考虑到习惯性的原则,仍保留“矿压”的叫法,注明又称“地压”,以求在使用过程中逐步统一。“腐植煤”、“残植煤”、“腐植组”、“腐植酸”等一系列术语中的“植”自50年代中期开始在很多文献中都改为“殖”,已成优势。但考虑到“腐植×”用法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始,在煤炭系统一直沿用,特别是考虑到“腐殖×”并不优于“腐植×”,我们仍然保留了“腐植×”的用法,并和地质行业的审定结果一致。4.国际性——术语的概念要尽量与国际通用术语的概念相一致,以利于国际交流。例如“硬煤”一词在美国和加拿大指“无烟煤”,而将“烟煤”称为“软煤”。过去我国硬煤的概念与美国一致,但根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国际煤层煤分类法,“硬煤”为烟煤和无烟煤的统称,没有软煤的说法,我们这次审定以国际分类法为准。不揭开表土进行开采,我国煤炭界多称为“井工开采”,然而在国际英文为underground mining俄文为подземная разроботка德文为Gewinnung im Tiefbau,法文为exploitation souterraine都是“地下开采”的含义。“井工”和“地下”并不完全等义,井只能包括立井和斜井,而不包括平硐,而用平硐开拓的开采方法显然也应属于地下开采范围。为此,我们推荐使用“地下开采”。5.系统性——系统性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同一用词方法在本系统内应一致,例如,由于将用刀具破煤称为“截割”而不是“切割”,则所有相关的词应称为:截深、截盘、截割滚筒、截齿、截矩、截槽……,而不是切深、切盘、切割滚筒、切齿、切矩、切槽。又如将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岩石称为“矸石”,则“矸石山”就不能称为“矸子山”,“矸石山自燃”就不能称为“矸子山自燃”。另外一方面,相关的术语要互相协调,如“地下矿”可以和“露天矿”对应,而“井工矿”则不能。6.简明性——术语只有简明,才便于使用,便于派生新术语。在煤炭行业中“炮采”、“普采”、“综采”使用很久,非常普遍,如果用正规术语“爆破采煤工艺”、“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则很难使用,这次均予保留,又如“本质安全型”简化为“本安型”、“急倾斜”、“缓倾斜”分别简化为“急斜”、“缓斜”等。7.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煤炭行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科技部门必然与其它学科有密切关系,在审定术语中也考虑了这一原则。“矽肺病”、“煤矽肺病”在煤炭行业及职业病学界中一直这样使用,在上报的稿本中也未改动,但权衡再三最后还是改为“硅肺病”和“煤硅肺病”因为按照化学审定名词矽已用硅代替,不复存在我们不应照顾习惯。又如露天矿使用的“索斗铲”在机械部的标准中改为了“拉铲”,我们本着服从主科的精神照改。由于采矿科学是一个整体,我们也尽力考虑了非煤采矿业的情况。“矿压”、“立井”、“反井钻机”、“工作面”在非煤采矿业称为“地压”、“竖井”、“天井钻机”、“采场”我们用又称“××”加以注明。8.凡现行国家标准(GB)已定的术语,本次审定即已引用,一般未作改动。在审定过程中和国标的制定工作统一进行,取得了一致。9.人名译名遵守“名从主人”的原则,作了某些修改并经全国委员会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例如英国人Mayer以前译“迈耶尔”、“迈耶斯”根据英文发音改为“迈尔”;德国人Gieseler以前译“基斯勒”、“吉塞勒”根据德文发音改为“吉泽勒”;法国人Audibert-Arnu以前译“奥迪勃特—亚尼,根据法文读音改为“奥迪贝尔—阿尼”。然而,并非所有译名都要改动,根据习惯性原则,对其些影响较大的译名即使不规范,也不作变动,以免引起不便,例如德国的Lurgi应译“卢尔去”现仍为“鲁奇”。四、主要成绩1.完成了煤炭系统第一本规格统一、内容全面,并经多次集体和个人审议过的术语集。从整体来看,术语的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几乎所有词条,或在定名,或在外文,或在定义上较之以往都有改进。上面提到的只是部分例子,经过近年的试用,普遍反映是好的,四位终审的顾问委员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根据试用中发现的某些不足之处,在这次全国委员会正式公布之前又进行了二次较大的修订。内容进一步完善。此外并新增加了120多词条,其中包括露天采矿机械和排水机械两个小部分,复盖面更加完整。2.通过审定工作,明确了许多长期在煤炭系统中混乱的概念。例如:瓦斯—沼气—甲烷—煤层气四者的关系问题。这次通过讨论认定:①甲烷是一种单一气体化合物的化学名称。②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的专门名称,这种气体来源于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腐败过程。因此以上两个术语都不属于煤炭科技术语范围,而不收录。③煤层气和煤成气是重要的煤炭科技术语,有严格的定义,根据近年来的科技发展,使用频率将大大增加。④瓦斯是泛指有毒有害气体的名称,在不同行业中具体所指气体有所不同。⑤煤炭界在不太严格的场合可用瓦斯代替煤层气。这样就明确了四者的关系,有助今后减少混乱的现象。在采矿过程中,顶板岩石的坠落有两种情况应严格加以区分。一种是偶然的,事故性的,坠落主要发生在工作区内,英文称为roof fall,另一种是人为的,预期的经常性的坠落,主要发生在采空区,英文称roof caving,两种情况的性质和表现有很大不同。然而过去的文献中往往用冒落,垮落,塌落,塌陷等词不加区分,造成混乱。这次明确前者称为“冒落”;后者称为“垮落”。因此“顶板冒落”、“局部冒顶”不能称为“顶板垮落”、“局部垮顶”。而“垮落带”、“全部垮落法”、“垮采比”不能称为“冒落带”、“全部冒落法”、“冒采比”。关于煤炭的定义,过去曾有不同认识,主要是灰分的含量问题,地质部门的人根据勘探时掌握的标准认为不应超过40%,而煤炭部门掌握的标准是不超过50%。如按上报稿中定为40%,将有部分商品煤不能算作煤炭。为此问题,范维唐主任委员专门召开了有关专家会议,取得了共识,认为勘探标准不能作为区分煤与非煤的标准。为避免限制今后的技术发展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以不提为好。实际上国际煤层煤分类中已将特低品位煤的灰分定为等于或大于30%到50%。此外煤的发热量也是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掌握在不低于8.50MJ/kg,也以不写明为好。3.我们的审定工作除了定名之外,全部2600条术语都加上了定义。这在全国委员会审定的众多工程技术学科中是第一家。当初,全国委员会并没有硬性规定要加定义,只是说有条件的可以同时加定义,我们考虑到作为技术科学,其术语不像自然科学术语那样专门、系统。许多术语概念很相近,如果不加定义,仍会混淆,甚至无法使用。例如:采区—带区—盘区;区段—阶段,分段—分带—分层;顶板冒落—顶板垮落;控顶距—放顶距等。只有通过定义才能区别其不同和相同之处。下定义大大增加了审定工作量和难度。审定中讨论和争论最多的是定义而不是定名,尽管如此,这样做也是很值得的。根据试用时反映的意见来看,定义总的质量是好的,界定了术语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概括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做到了言简意赅。并遵守了定义规则,做到外延相称,不循环,不含混,不用否定判断等。从定义的方法看绝大多数属内涵定义,内涵定义中绝大多数为种差+属式的定义,只有极少数属外延定义。4.审定术语工作已在促进煤炭科技事业中起了良好作用。首先表现在促进了学术交流,很多同志反映通过讨论加深了对某些学术问题的理解,有人说教了三十多年书,从来没有这样字斟句酌地讨论过定义,收获很大。矿压术语原来存在着两派不同意见,经过在北京和西安两次开专门会议,弥合了分歧,取得了共识加深了理解。审定术语工作从一开始就在主任委员的领导下注意和国标的制定工作协调进行,明确了国标(有三个)已有的术语原则上保持不变,加以引用,非国标术语的制定与审定术语工作协调进行,相辅相成,保持完全一致,今后术语即以审定术语为准。此后《煤炭大百科全书》、《煤炭地方志》、《英汉矿业词汇》(修订版)等重要图书的编写都明确以审定的术语为准,节省了精力,有利提高书稿质量。此外,少量的“术语集”已和台湾和国外交流。五、主要经验和体会1.审定工作始终在全国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并和全国委员会保持了密切联系。几年来全国委员会的同志先后多次参加了我们的审定会议,给予具体指导,在具体工作中积极主动、严格把关、对提高质量加快进度起了很大作用。2.部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了“煤炭科技术语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中只有秘书长一人以主要精力从事审定工作,但因有了机构和经费,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进度。有了机构还便于联系、安排和协调有关工作,从而引起有关同志对术语工作的重视。3.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审定术语工作的开头也很重要,首先是要找一在这方面有一定经验和水平,并愿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第二,在一开始就应有较高的要求,带定义的决心是一开始就下的,现在看来虽然大大增加了难度,延长了时间,效果却是很好。反之如果当初不下决心搞,以后再加要花更大的力气。考虑到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和教师,虽然对专业很精通,但对术语学这门靠近语言学的学科并不一定很熟悉,对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并不一定很了解。在工作之初我们给每一位委员发了《现代术语学与辞书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112-88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航天工业部部标准QJ1196-87术语标准编制守则》以及“全国委员会”内部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等资料,要求大家学习。事后在讨论中发现起了良好作用,大家很快就对审定的原则方法、要求等达成了共识,少走了弯路。4.术语审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容易引起不同认识的学术工作。有的术语经过一段时间,撰写人自己往往也会感到不太满意,何况随着技术进步和新情况的不断出现,人们的认识会起变化,现在审定的术语将来仍可能有不足之处。因此术语工作必须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审定时要不厌其烦、反复讨论,审定后仍应做好研究和积累材料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5.个人审议和集体审议相结合、专题审议和普遍审议相结合。前面提到我们曾发出征求意见稿450份,收到书面修改意见万余条,对集体审议帮助很大,而集体审议可以讨论,问题研究得比较充分,两者各有千秋。集体审议时一般是按专业,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审议。对特殊重要的词条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例如关于煤的定义就是由主任委员召集专门会议审定的。这样对保证质量有好处。六、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这次审这开作虽然质量比较好,速度也不慢,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1.词条的质量不够平衡。极少数词条的定名,定义不够简练,个别的又过于简单。个别词条定义是不同意见的折中结果,不够明确。2.有的专业,词条还可以扩充。特别是对同义词的收集还不够完全。3.极个别的条目存在着学术上的争议。如前所述,术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学术工作,上述不足之处有待于将来修订时克服。为此应开展不断的矿业术语研究工作。此外,对已审定的术语宣传、推行也是今后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现准备做关于电子学方面的发言,我的发言内容重要包括五部分:1.简单地介绍一下从1985年名词委成立以来,电子学名词方面的工作;2.电子与信息时代的特点;3.中国电子学会怎样搞新词的一些经过;4.对一些具体的新名词讨论情况在会上做些汇报;5.提几点建议。首先我谈一谈,自1985年名词委建立以来,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和中国电子学会帮助下,经过电子学界上百名专家的努力。开过多次审稿会、协调会,还经过一些专家复审,终于在1993年出版了由全国名词委审定的“电子学名词”这本书。这本书里边包括基础理论、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电子系统、光电子学和量子电子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具体内容有总论、静电与静磁、天线、电磁场与微波、信息论与信号处理电子线路与网络、机电元件、电子陶磁、磁性材料与元件、显示器件、真空电子器件、半导体物理和材料、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真空技术和电子光学、电子测量与仪器,还包括了通讯、雷达与电子对抗、导航,广播电视遥测、遥控和遥感、可靠性和核电子学、生物电子学,一起是25部分,共有五千三百多个词条。这本书1993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因为今天早上陈芳允先生还问我,这本书他没看到,问那有卖的,现在科学出版社门市部通过邮购还能买)。跟电子相关的相继不久1994年名词委又审定出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在这之前1990年还出版过自动化名词。这些名词的出版为整个电子学科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电子学界的教学、科研、贸易、对外合作、生产、测试与使用的标准化等等都起了促进作用。当然我觉得也有不足的地方,电子学名词这本书里缺乏释义,也还有些缺的,比如说这里就没包括电波传播这部分、功率电子学(也叫电力电子学),还有低温电子学、超导电子学这部分词条相应地比较少。另外,还有一个缺点与相邻学科协调得还不够,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协调工作,但是过去同自动化,计算机名词还有其它的有关学科协调得还不够,这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第二关于电子信息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当前是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电子信息产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而且不论从技术、从产业结构、从应用以及用户来说,电子与信息产业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产业。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前几天有一位朋友借给我一本书,名字叫TELECOM DICTIONARY(作者是Harry Newton),该书1994年在美国出版。这本书收集了所有电信,包括计算机,通信这方面的词汇。据作者本人申称每6个月就改版一次,到现在已经出了第七版,当然我查了一下他到底从那年是第一版,这上面未查出来。而且他出了书以后,INTEL公司(美国一家很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就立即买了120本,当夜就买了,通过一个Federal express马上就运过去,每本书重6磅。从来没看见过当夜就把120本买过去。当然我这里不是替这本书吹嘘,我只是通过这个事情说明电子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如此之快,以致于这些公司非常急于要知道这些新名词。由于微电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飞速进展,芯片越做密度越大,计算机的储存量越来越大,也就是计算速度即信息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而一些软件发展它的功能越来越齐全,因此电子学和计算机日益扩大它在日常生活,包括国民经济,国民生产、数学、医疗卫生保健以及国防各个领域的应用。目前发展最快而影响最广的一个是通信与计算机的结合,还一个是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的结合。比方说电话,大家都知道,现在普遍发展程控电话,程控电话又发展到移动电话(也叫大哥大),以至于任何个人间的全球通信,现在看来实现起来也不是很远了。还有像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许多名词在93年出版的电子学名词书里和94年出版的计算机名词里边,我查了一下都没有全包括进去,新名词都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名词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如果这些名词初出现的时候,不及时地加以规范,那么给将来的统一造成极大的困难。我们同台湾在政治上要实行一国两制,但是我们不愿意在科学名词上看见汉语的分歧。在这一点上,过去大家在发言当中都谈了很多。第三,我谈谈电子学会做的一些工作。中国电子学会和名词委都在几年以前就看到了审定新名词的必要性。中国电子学会认为国际上有关的学术团体一般都开展技术标准工作,就是参考IEEE的这项工作,因此在94年1月电子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上通过一项决议就是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国情积极开展技术标准工作,并首先成立了一个叫电子技术标准工作委员会。它的工作就是预备提供一些技术标准给行政机构作为参考,首先从电子信息新名词的标准开始,预备到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步开展其它电子技术标准工作。在94年11月成立了电子信息名词标准工作组。它的任务是对电子信息,包括计算机、信息、通信等等新名词的译名以及我国有关的名词术语进行研究,并且公布建议试用。因为这是学术团体的活动,不具有权威性,公布讨论结果建议大家试用,为以后加速制定标准术语及其释义作准备。电子信息名词标准工作组人员组成有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另外又聘了一些有关电子学、通信与计算机系统工程方面的专家,而且特地邀请了一些出版社、报刊社的代表组成,总人员大概是15-20左右。以后根据情况逐步扩大。办事机构就设在中国电子学会里边的一个编辑出版工作部,工作方式根据需要不定期地召开会议或用通信方式征求意见。有关的一些新名词可在一些报刊出版物上发表,也可以印成单行本广泛征求意见,待审定以后再正式出版。根据以上协议在94年1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工作简则,对人员组成经费来源进行了讨论并决定成立5个专业小组。①通信专业组;②计算机名词专业组;③大众传媒名词工作组(这个大众传媒实际上包括广播、电视等);④信息系统专业组(包括雷达、导航、电子对抗,还有C3I等等);⑤综合名词专业组(包括上述以外的名词)。另外,还增加在外地的通信组员,以通信方式进行联系,征求意见。在第一次会议以后,经过准备在95年5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讨论了部分专家提出的有关专业新名词,并且整理了以后分成通信类名词,数字电视的名词和有线电视的名词并分别刊登在1995年9月份的电子科技导报上。这份刊物是中国电子学会的内部刊物,它发行好几千份。因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和会士有5千多人,每人赠送一本,征求意见并建议试用,当时还有几家其它刊物答应刊登,不知后来有没有刊登。原订今年内再召开第三次会讨论审定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新名词。下面介绍带有广泛的实用范围的一些新名词。①Information(super)highway。这个名词我查了一些资料,是90年代初期美国戈尔(当时他还不是副总统,而是参议员)首先提出的,然后当他担任副总统以后加快建议的实行。在93年9月15日克林顿总统发布了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国家信息技术结构的计划,预备投入四千亿美元用20年时间在全美国建成一个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一些其它设备以光缆作为一个公共的通路把电子计算机、电话、传真作为一体,即多媒体,作为一个运输工具来高效地传输各种信息,包括数据、视听信号、资料、图像等等,连接一个遍布全国以后涉至全球的高速信息网。当时他提是以光纤、光缆作为一个公共通路,后来有人建议应该把卫星通信也包括进去。信息的充分利用大大提高物资生产的效率,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这样使得可视电话、可视电视、电视教学、家庭图书馆、家庭办公、家庭数据库成为可能。戈尔最初提出来了information highway没加super,跟当时Internet的关系很密切,因Internet当时提的比它还早,后来随着发展,才叫做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现在就是国内这个名词也非常普遍了。大家同意采用信息高速公路,习惯了。开始有人对“公路”两个字还不习惯,公路是走汽车的。这个作为信息传输的怎么叫公路,实际上信息的传递也有个公共的通路(通道),所以叫信息高速公路,大家还是接受了,现在是普遍接受了。第二介绍的就是Internet。Internet是一种全球电脑的通信网,早在1969年就起步了。它一开始是美国国防部设立的,研究部门很容易地获取技术文件,获取一些大学图书馆的资料。后来作为一种高新科技,Internet开始普及,被美国政府部门、大学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学术、商业结构所采用。到现在(1994年)估计已经覆盖全球71个国家,接通了全球220多万台计算机,估计用户超过2千万人,预计95年用户达到4千万人。通过Internet可以实现电子邮件(E-mail),阅读电子新闻,进行信息检索。Internet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可以进行交互式的信息传递,就是意味着你自己也可以在Internet上开设一个地盘,把自己的信息也可以递上去。上次有个熟人告诉我,他回国的时候,通过Internet(它专门有一栏全是华人的集中消息)看到一对华人夫妇不想回国,但有个小孩希望利用民航把小孩带回来,酬价是200美元,结果熟人通过Internet跟他联系了,然后说好那一天在纽约机场等他。上飞机以前那对夫妇把孩子带来了,他就把孩子带上飞机直接通过民航带回来。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把节目都转录在Internet上供观众收看。还有在1995年8月份有一对男女邀请全世界的人参加他们的婚礼,他们把整个婚礼过程录像经过数字处理以后传到Internet里边,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坐在家里通过计算机观看参与这个婚礼。所以Internet实际上是一个专用名词,跟interactive network不一样,interactive network译成“交互网”、“互联网”都可以,但是Internet不等于interactive network。所以上次我们名词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志提出来Internet是否在一般技术文件上直接用它的原文。如果在一些比较普及性的刊物上是否叫“英特网”比较好些。我们讨论了一下,因为现在新华社好像用的是“交互网”,外边“互联网”、“国际网”用得挺多,这个名词提出来大家再讨论。还有一个名词是multi-media。包括波导、光纤,也包括自由空间,也包括水都算是media,multi-media就是在通信信息传递当时利用多种形式的结合,这样就可以把计算机、电话、传真机、还有光盘,摄像这些功能结合在一起,利用数字技术给人们提供文字、声音、图画、动画等等信息。这在教学、训练、演示系统、咨询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电视会议、出版物里边都得到广泛利用,译成多媒体已得到普遍接受了。还有一个词virtual reality。它是利用计算机和其它专用的硬件和软件产生一种实时的和三维的境界的仿真。可以仿真一个学习场所,一个工作环境或者各种游戏和冒险的活动,它也是in teractive,参与的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跟仿真的内容进行对话,它是想象力与技术的结合造成的虚拟叫virtual,现普遍叫做“虚拟现实”。虚拟现实这个词普遍接受了。过去有人提出“灵境”,用的不太普遍,现在没看见人怎么用这个词。最后一个词是cyberspace。cyber这个字源自cybernetics。我查了一下我们好几本名词里边,包括数学、自动化、计算机,cybernetics都翻成“控制论”,所以cyberspace过去译作“电子计算机控制空间或电脑控空间”。这个词cyberspace是有个叫William Gibson的作者在1984年在一本科幻小说《Neuromancer》中提出来的,他是用来描述计算机跟社会联系起来的世界。小说里边说人们只要用一根电缆插在大脑固定的连接插座跟计算机连接起来,使人进入cyberspace。这个cyberspace实际上是一个互联的通信网的总和。可以通过活动的寻址、编码,探索计算机网络的世界。所以后来我跟一个朋友讨论,他说也可以叫做“电脑世界网络”或者也可以叫“电脑世界”,把“网络”两个字去掉。不过“电脑世界”这个名字有点像个刊物名称。看起来用“电脑”二字是比用“电子计算机”五个字较好些。这个字能否定成“电脑化空间”,原来定成“电脑控空间”好像也不是太好,电脑化把“化”字去掉叫“电脑空间”,这样是否合适,因为把“控制”两个字再加进去就太烦了。我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看到最近Times Magazine上边国外兴起一些新词。cyberwar指由信息和电脑控制的病毒与信息战。cybersoldier指头盔上戴了虚拟现实的墨视镜,身上的枪和头盔之间用无线电手段联系的士兵。墨视镜把图像和信息发到指挥所,它通过一个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判断地雷以及敌方目标。这一切都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装备的士兵。还有一个词cyberpunk是指通过一根电话线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里边,从事一种游戏,但经常从里边剽取一些数据,注入病毒或误导信息或破坏一些合法的科研、商业活动。还有一个词cybersex,它是指适合成人的一些计算机的游戏、图像或聊天的线路或一些媒介。在cybersex里边人们可以开展空中论谈,谈论一些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不见面谈恋爱,以上这些新名词在一些词典中还没有。这些新名词是否可以能像cyberspace那样定成“电脑化空间”或“电脑世界”,cyberwar译为电脑战,cybersoldier叫电脑士兵,cyberpunk叫电脑流氓(参考消息上定为“电脑崩克”)。cybersex就不好定。这些名词一下子也想不到合适的中文。当然以后我们跟国外交往多了,学术界也会出现这些词。这些词可能首先在新华社碰到,新华社一提出来,大家也就沿用了。下面提两条建议。1.因为电子与信息技术包括电子学、计算机、自动控制甚至牵涉到电工、电力(前面之中的一些词),有些也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牵涉多个学科、多个部门。目前由电子学会单独组织力量单薄,因为电子与信息名词标准工作组在电子学会里组织是比较疏散的,任务是软的,也没配置专门的人抓具体工作。所以我建议由全国名词委配有专人和专门的经费来抓这项工作。2.请全国名词委近期里组织一次电子信息新名词讨论会,我刚才讲了几个名词,我提了cy berspace和virtual reality的译名不太统一,还有一些新词,邀请像电子学名词、计算机名词、自动化名词方面专家,还要请电子科学院,特别需要请新华社的同志参加,因为这些名词一来,新华社马上就译出来,报纸影响非常大。还要请一些出版社和一些刊物的同志参加。另外为了更广泛地吸收意见,我建议是否这样先把这些名词释义以及可能的译名标出来来印发,广泛散发本市和外市,有的人很忙不能参加会议,请他认为译那个名合适打个“√”。如果他对这些译名都不同意,请他提另外一个译名出来,能加以解释更好。外地就采取这个办法把释义和译名都标好请他选择,这样就能收到集思广益的作用。3.为了推广名词的使用,我觉得昨天也有的同志提到了就是现在一些科技教材、专著评比是否把它列为一条。因为现评比有一个条件,差错率要小于万分之四,这要通过专人检验。规范化的名词是否采用也作为一条来检验,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也就不要参加评比了,采用这个办法看是否也起一个促进作用。(根据会议录音整理)
我写了一份“计算机名词审定工作汇报提纲”,大会已经发给各位了,所以在提纲里边有的,我就不详细讲了。计算机名词是1994年完成了第一稿的审定,今年初正式出版。第一批名词收进了2907条。数量显得少了一些。这里边把计算机的主要分支学科基本都包括了,特别是有些新的分支学科也收进了一些,比如,在我们审定过程中,把新的、发展比较快的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图象处理、安全保密等等,加进去了,所以第一批名词有18个分支。我本来是要汇报四个部分:(一)几点体会;(二)我们在名词推广方面做了点工作;(三)我们跟香港电脑学会在名词审定方面的一些协作;(四)关于第二批计算机名词审定工作的一点想法,最后提几点建议。关于体会方面,首先是要分析本学科名词特点,在名词收集和选择方面要跟全国名词委发给大家的收词和审词原则保持一致。这里着重强调一下计算机名词涉及的面太广,发展太快。过去一说计算机应用来都可以指出来计算机应用有多少门类,可到现在,可能就得反过来说,现在可以找出什么地方不用计算机,就是说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不用计算机,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说计算机涉及面是非常之广泛,影响非常之大。从娃娃开始一直到咱们老科学家,从家庭到社会各方面都用计算机,因此计算机名词确实对社会有影响,涉及面太广。根据这种情况,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一开始就觉得我们没有经验,应该稳扎稳打,不要一下就想抱个大金娃娃。因此在名词审定过程中,我们最初草稿搞了5千多条,经过多次讨论,不断筛选,最后剩2千9百多条。第二点体会是要确定选词原则并坚持执行。因时间关系这里不讲了。第三点体会,就是充分利用学会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因为广泛征求意见对保证审定的名词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一共由31位专家组成,多数是大学、研究所的,也请了一些企业、新闻单位参加。委员会开一次全会很不容易,我们就组成了一个工作组,基本上一个分支学科一个人负责,有的一个人负责2个分支学科。这个工作组经常开会,是个常委性的,负责具体的收词,调研,征求意见、分类等。全体委员会开过4次,工作组一共开了8次,可见次数比较多。按照审定程序来讲,我们基本上是按名词委的规定,现在看来比名委规定的程序还多走了几个环节,就是审查的次数多了一些。我们中国计算机学会是比较重视名词审定工作,在学会里边专门组成了一个名词审定委员会。理事长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每届都把名词审定作为学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在审定过程当中利用学会这个有利条件就容易推动工作。我们在审定过程中,做了这么几项。有了初稿后我们向全国一百多位专家征求意见,发了征求意见稿,这是比较广泛性的初步征求意见。在这之后,经过整理,修改,又向学会160位理事征求意见,因为160位理事恰恰来自计算机领域各行各业,研究单位,教学单位,使用单位,生产单位以及很多用户单位都有代表,因此这160位是广泛性的,也是高水平的。我们还把这个稿子(我们学会有30个专业委员会)送过30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还送给29个地方学会。专业委员会起码在学科上是权威性的,29个地方学会起码有地区性、广泛性。在这次审查之后,我们经过工作组和委员会的研究又搞出一个稿,送给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审批,请他们提出最后审查意见。看看这稿子能不能报全国名词委,是否可以发表。我们一共有33位常务理事,最后收回17份意见(除了在国外,特别忙的领导以外大部分回来了)。他们都写了,同意上报发表。从学会来讲这是最高级的一次审查。计算机名词在国内确实比较混乱,一是地域性有差别,二是单位上有差别,另外,有些名词,科研单位跟公司企业的叫法也不一样。因此在审查过程中困难是比较大的。常常有些名词翻来复去,翻了好几次,第一次这么改,第二次提出意见又要改回去,甚至到交稿时也还有人提出某某名词需要再研究,总觉得这项工作不易结尾。我们大家开玩笑说这项工作“上船容易下船难”,开始觉得这项工作比一般科研大概应该容易点,但实际上做起来是非常之难。我们常常因为一个词吵得面红耳赤。一个词讨论半天定不下来,下次会再订,经常是这样子。这说明定义一个名词确实需要大家来做认真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收集和翻译过来。我们坚持按照全国名词委的规定在讨论当中确实也克服了一些困难,解决了一些名词规范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在讨论名词中,要克服感情上的困难,不少人对一些名词有感情了,用惯了舍不得改,比如有一个词叫“外围设备”。这个词用计算机的人都知道,打印机、显示器、键盘都属于外围设备,我们定名定“外围设备”,可是过去很多人叫“外部设备”。外部设备原先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的,我国恰好有一个研究所叫外部设备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出一本杂志就叫“外部设备”。他感情深了,也用惯了,因此希望保留“外部设备”名词。“计算机”这个词,对我们来讲是个主词,最重要的一个词,不少人提出来是否叫“电脑”,我们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决定这个词仍然定为计算机,把电脑作为俗称从这么几方面考虑,一是从其内容涵义上,它的起源就是计算机。英文没有改它的名字,没有改成“电脑”。在20年前英文文献里用过“电脑”,但没有推广,很快也就消失了。另外,从发展角度看,电子计算机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有人说下一代是光计算机,那么是否可以简称光脑,再继续发展是神经元计算机,是否叫神脑。“电脑”名词是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叫响的。从计算机型谱角度讲,还有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巨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如果都简称“巨电脑”、“大电脑”、“电脑网络”、“小电脑”,就很不合适。有人说港台地区都叫“电脑”,也不尽然。香港、台湾的很多大学,都是计算机系或计算科学系,没有叫电脑系的,台湾有些公文都是叫计算机,没有叫电脑,但是商业界大部分叫电脑。北京电子一条街基本上叫电脑。关于汉字英文对应名词问题,因为汉字对计算机处理来讲是一个重要方面,有汉卡、汉字输入、汉字键盘,用汉字的名词很多很多,但是英文怎么叫才好,过去很多人用Chinese character<中国符号>。中国符号可以包括很多,少数民族符号也可以,这个词很广义。我考虑到汉字的专有性,以及与一般意义下的中文字之区别,在定名时,特选用汉语拼音字母“Hanzi”,希望这一对应英文词能得到推广。为了照顾到过去的习惯和便于外国人理解,用Chinese character为注释。下面介绍一下跟香港电脑学会合作的问题。计算机名词在卢老报告里提到了跟台湾、香港差别很大,大约80%,这是相当大的。我们跟香港、台湾计算机学会接触过多次,希望在这方面能够通过交流增进了解,取得共识,缩小差距。我们跟香港电脑学会合作是比较好的,已有实质上的合作,跟台湾方面只是学者民间来往,官方一直建立不起关系,这涉及到他们学会名称问题,通过这段时间来看,与港台名词交流工作非抓不行,迟早是要抓的,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计算机的名词通过一定交流,稍微靠近了一些,但差别非常之大,要想统一可能非常非常之困难,因为有很多关键的基本词不一样。比方说我们叫程序,他们叫程式。还有data、word、base很多基本词都不一样,所以非常之困难。但通过交流之后,会取得一些谅解或共识,比如激光盘,他们叫镭射盘,他们说还是你们的词好,以后我们叫激光盘吧,镭射不好听。有些词,互相感觉到还是可以接近的,比方说磁盘、磁碟,盘、碟本身都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只是大点小点,习惯问题,像这些问题好统一。中国计算机学会跟香港电脑学会几年以来把名词审定作为两个学会合作之中的重点工作。在95年我们已经开了两次交流会,今年10月份又开一次碰头会。我们跟他们开展这么几项合作,跟香港电脑学会组成了一个计算机名词合作委员会,各方出5个人一共是10个委员,这个委员会的主要目的就想通过这个委员会推动汉语计算机名词一致化问题,包括台湾、新加坡和用华语的一些国家,这个汇报稿里列了六项工作。香港电脑学会本来没有计算机名词审定工作这个委员会,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资讯科技名词统一化委员会。在香港电脑学会里边成立这个委员会,为了跟计算机学会相互协作。从名字来说,他叫资讯,它不叫计算机,也不叫电脑,它不能叫审定,只能叫统一化。另外他们同意免费替内地宣传内地公布的名词。他们准备搞一个服务器,搞一个词库,首先就把咱们审定的2907条名词输入到机器里边去,为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华人服务(免费)。这点也得到名词委的支持。这样对推广咱们公布的名词非常有好处,这点是实质性的。然后我们按规定每年开一次会,大家一块讨论名词,不断收集新名词,特别是希望在新名词方面别再出现差异,起码有这样一条,大家都取得了一致意见。现在汇报第四个问题,第二批的名词工作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了,工作组已经组织了,工作组的成员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29个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推荐一名委员。第二批名词的选词的一些基本想法规模已有了初步意见,只是现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正在换届,正在改选理事长,这项工作可能稍向后推一点,等理事长选定之后,我们正式开展。下边提几条建议。①建议大力宣传推广,使公布的名词真正起到规范的作用。我们也觉得公布名词只是工作的起点,大量工作是推广使用,这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觉得国家应该对这项公益性工作加大投资强度。②这种出版物不能按照常规的出书规律去出版,它是个标准,是个规范,是希望大家用的。比如计算机名词第一批印了5千册,我们知道全国搞计算机的,销售计算机的,用计算机的,跟计算机直接相关的单位起码有一万家以上。全国每个大学都有计算机课。所以,5千册是绝对不够的。另外现在书店是买不到的,像海淀图书城也没有卖的,所以想买也买不到。计算机学会为了推广买了550册,专门送给有关方面。建议全国委员会把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比方说,印一些袖珍本,小一点,便宜一些,就容易卖掉了。另外,采用一些有力的办法推销,我看还是能够推销的。③全国名词委这几年确实做了重要工作,组织名词统一,特别从科学系统出发,推动各分委员会工作,这方面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但是我们觉得他们人力不够,希望还要加强力量,希望全国名词委多召开几次名词审定经验交流会,研讨会,这些工作对提高工作质量还是有好处的。比方说这个大会几年才开一次,四年才学一次其他分委员会的好经验,这不行。如果一年开一、二次的话,就会更好,可以把别的经验、方法及时地用在审定工作中去。另外,刚才提出新名词问题,我们希望从全国委员会来抓,特别是联合一些分委员会或者由一个委员会牵头,最好由全国名词委牵头,联合起来一块审查这些名词。方才吴鸿适先生说的一些名词跟计算机很密切,跟通信很密切,跟自动化很密切,我们第一批名词没收Internet,为什么没收呢?因为这个词当时不好翻,另外这个词又有名称性质,它是一个网络的名称。我们定了一条,设备的名称、型号不收,但是这个词现在用得非常之广,看来不收可能也不行了。特别是一些跨学科的新名词,应由全国委员会多召开一些相关的分委员会参加的协调会进行讨论,能够早一点试行公布,这样对分委员会也有好处。我就汇报这些,因时间有限,讲得很零碎。谢谢大家!(根据会议录音整理)
《生物化学名词生物物理学名词》是1990年公布的。在这之后,我们生物化学名词审定工作处于低潮,这段时间我们没有做更多工作,跟天文学名词审定工作比较相差的太多,要向他们学习。但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停止,一直在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现在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领导下进行着。学会里分工我专门负责名词的工作。常务理事会每次开会都讨论名词问题。明年2,3月份我们要开常务理事会,我将把这次会议的情况向我们生化学会汇报,并提出我们今后的打算。在这次会上我们学得很多东西。我非常非常拥护吴阶平先生关于新词定名问题的意见。新词定名必须要快、要准,不要求全,还必须多方面收集,这个意见讲得非常好。下面我从生物化学及有关内容谈谈个人看法。生化新名词特别特别多,大家都知道现在有一个基因组计划,首先由美国提出来的主要是人体基因组计划,我们中国也参加一部分。我们中国还有一个水稻基因组计划。计划就是要将全部染色体中的基因定位并测出它们的全部序列。据估计,人体大概有10万个基因,它表达出来的产物,主要是蛋白质也是10万个。已经知道的不完全统计大概1万多个。大量未知基因和大量未知基因的产物蛋白质或酶将要被发现,这个工作在美国在西方进行得非常迅速。现在不断发现大量基因,比如肿瘤基因、抗肿瘤基因、抗冻基因、长寿基因、甚至冒险基因等。大量基因的不断发现,这种发现现在很容易定名,比如抗冻的叫抗冻基因,其产物叫抗冻蛋白等。但有些功能不知道的时候,不知道有什么用,只能用基因分子生物学的知识给未知物编号,将来一旦知道它的用途,就必须给它命名定名。仅仅从基因组计划阐明人类或生物界里边这么多基因和蛋白质,有时一个基因可产生几个蛋白质,或者几个基因得到一种蛋白质。这些都需要定名,因此工作量很大。大家知道有基因工程产品,人们可以在实验室生产出,比方说干扰素,白介素,还有抗病用的因子等。同时这种产品现在都已经用人工的方法对它进行改造。如对干扰素改造,改变其中的氨基酸性质或数目,定名更困难。如果改得少,我们可以定名某个氨基酸变掉了的干扰素,如果改得多定名是很困难的。有时候产品是半重组产物,有新的功能,这种可能非常非常困难。我这些例子说明新名词在生物学特别是在生物化学中大量不断出现,定名非常难。还有许多生化名词来自其它学科,如domain,motif等,需要从生化角度给予定名。定名必须要快。现在许多新的名词,根据不同需要、不同单位、不同报纸讲的不一样,因此我非常拥护吴阶平先生讲的,多方收集,加快定名,求全是不可能的,成熟多少定名多少,公布试用,试用一定时间以后正式定名。怎么推广使用吴阶平先生讲得也非常好。推广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报纸、专业期刊。我们生化学会有两种期刊,《生化杂志》登原始资料,《生命的化学》登科普的或者说高级科普文章,这个期刊里我们有一个专栏叫名词讨论,所以有些名词我们经常在此讨论,我们名词审定工作处于低潮,但我们没停顿这个工作。最近我们讨论了一个词motif,订一个比较恰当的、准确的,大家能够接受的名词。凡是交生化学会会费的我们都免费赠送这本杂志,即以订《生命的化学》代替交会费,因此我们的发行量最高时近一万册,生化会员都有了。现在降低了一些,也有六七千册,我们影响比较大,我们生物化学积累一些东西,到一定时候,我们就能够对一些新名词给与定名。下面我结合我们的工作,谈谈新名词的定名重要性,新名词定名也要从快。现在有的名词定名时要约定俗成,不好的不太好的或者错误的,也只能如此。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胰岛素,大家都知道它治糖尿病,它的英文名叫Insulin。胰岛里边分离出一种东西,开始不知道什么东西。53年经测定出来是,氨基酸排列起来组成一个蛋白质(得到诺贝尔化学奖),胰岛里东西太多了,胰岛素怎么就是这个东西,当时无办法,只好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是不准确的,但是要用它,在不产生什么误解的时候。还有一个名词我们在第一批定名时候,曾争论非常利害。基因表达的第二步叫translation,它是个普通名词。翻译这个词我们曾争论很长时间,为什么叫“翻译”,应该有个学术术语,我所名誉所长王应睐教授认为应叫“转译”。转录、转译是特殊名称,“翻译”是个普通名词,但现在改不了,中学、大学教科书都用“翻译”,只好如此。我们没改。还有一个对应于Ribosome的词,现在我们叫“核糖体”。核糖体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词。曾经有位老先生给我们写了封信,说如果定核糖体就退出名词审定委员会,因为Ribosome颗粒体不是由核糖组成的,为什么叫核糖体呢?的确是太不好了,最早定得很长,叫“核糖核酸蛋白体”,后来叫“核蛋白体”都不确切,所以定一个不确切但简单的——“核糖体”。我们跟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一起开过一次协调会,还是叫核糖体。只要不要理解为它是由糖组成的颗粒体就行。从道理上讲,应该叫“翻译体”或“转译体”。所以新名词定名,我是同意吴阶平先生讲的,约定俗成是非常不好的东西,现在不得不用,能不用尽量避免,需要加快新名词的订名,这是我的一个体会。还有,审定统一名词当然着重要考虑台湾,不要把它看作唯一的,香港不得不考虑。香港快回归祖国,香港的大学很多。前几年我去工作过,香港的大学将来交流的可能性更大,除此以外,还有美国等。现在生物学方面,有一个北美生物学联合会,大陆有很多会员,这个联合会最近出了一本刊物,用中文出的刊物,这里边又有名词问题了,跟我们不一样不又乱套了!当然我知道很多留学生带了我们很多“名词”过去。所以不要只着眼台湾、香港、美国,新加坡也可能处于我们大的统一范畴之中,所以审定统一新名词在整个汉语区域内有可能做到的。我们“生物化学”以及“细胞生物学”有可能做这个工作,可能性是存在的。最后提两个意见:①现在许多“名词”都买不到。老是靠新华书店是不对的,新华书店现在处于这个状态,它不可能给你热心推销。其实我们研究生一直想买买不到,新华书店没有,因此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必须多渠道地印刷,多渠道地出版,多渠道地销售。现在包括我们生化所的公司也肯卖这类书。能让他公司赚点利润,买卖几百本问题不大。②刚才是天文学名委李竞先生讲到,名词审定非常艰苦。现在我们名词审定委员大部分年纪很大,不是半百就是花甲、古来稀或80几岁。都要保重身体,不要处于整个紧张精神状态。我们名词审定处在市场经济社会下边,如果还是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对付名词审定,我们的工作会越来越萎缩。如果我们没有经费,弄不到钱靠我们自己拿工资出路费,什么报酬都没有,计算机也买不起,看来不行。因此市场经济下边名词审定应怎么搞,这个议题没着重讨论。是否需要搞赞助?看来这可能做到,有些公司很有钱,赞助你以后一是出名,然后再盈利,公司赞助是可能的。比方说与香港、台湾一起审定,香港是很有钱的,台湾也是很有钱。如果能够联系起来,我看我们给一点,他们也给一点,然后通过销售出版回笼一点。我意思是说应该用市场观点搞好我们的名词审定工作,特别是新名词的审定工作。(根据会议录音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应樊静之邀,把我们和台湾接触的情况汇报一下:我们这个事情是1992年开始的,当时在国家科委的领导下,在厦门组织了一次会议叫“中外空间科学讨论会”,其目的是请台湾同行一起来讨论学术方面的问题。这次会议当然开得很好,还规定是用汉语,海外及台湾的学者都用汉语。会上明确反映出一个问题:专业名词没法用。海外和台湾的学者都得问我们中文怎么叫,如果请他们用英文,那么和大会定的用汉语就不一致了。会议最后讨论如何进一步合作时,大家提了很多问题,其中名词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大家公议下一步应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在这次会上我们也送了两本书给他们,就是80年代初我们编的《英汉空间物理学词汇》和《空间科学词典》(科学出版社),9年上半年中央大学的太空研究所给我们发邀请,希望我们去一些人跟他们讨论一些名词。据说他们从“国科会”申请到一笔基金,专门用来讨论这个事情的。手续办得还比较顺利,93年11月我们就到台湾中央大学太空研究所参加这次专门的名词讨论会,讨论了三天,会议的名字叫“太空/空间物理名词讨论会”。他们把我们送的词汇完全录入到计算机里,并打印出来,装璜得很漂亮,他们大多数用了我们的名词。但是,台湾用的比较多的名词,他们就改成了台湾的名词,这就是会议讨论的草案,这三天时间逐条进行了议论,会议的结果大家认为还是有些分歧,所以马上统一还比较困难,大家认为是不是先出一个对照本,把双方的名词都列上去(因为大陆有的名词也有不止一个,一下也难于统一),先提出一个推荐的名词。在这之后,双方都进行了一些工作,94年11月在成功大学召开了第二届“中外空间科学讨论会”时,又做了进一步的讨论,议论了一下,下一步怎么办,大家认为“名词”需要做比较多的工作,而且形式要灵活一些,完全依靠会议是解决不了的。当时大家有一个动议,是否形成一个民间的网络,海外的、台湾的、和大陆的科学工作者不定期地交流一些问题,有十几个积极分子希望能经常联系,出一些不定期的简报,在这上交流一些对名词的看法。下一次会是96年在昆明的第三届“空间科学讨论会”,又是一次讨论的机会。去年我们从台湾回来以后,向全国名词委汇报了一次,他们鼓励我们要继续做,我们感到比较困难的是:第一、形成上述的网络合不合法,不敢贸然地成立什么组织;第二、我们现在还是民间的交流,推动起来比较困难,最近一年这些工作相对的就停了下来。我们和台湾同行接触三年来有几点体会:台湾现在对名词非常有兴趣,他们很愿意跟我们讨论这个事情,而且“国科会”也给了他们钱,专门用于名词讨论会,原因是他们工作的需要。台湾在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空间/太空科学,他们现在准备发射“中华一号”卫星,这是在97年。99年发射“中华二号”卫星,2002年议论要发“中华三号”卫星。要搞这项工作,在岛内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文件。比如:申请钱、申请立项都要字报告形式文件,一些批复等技术文件也必须要有,而这些技术文件里只能用中文,用英文就不合适。他们急需要中文的名词,所以他们非常积极、非常主动要作这方面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现在正是个机会——推动两岸名词工作的机会。我们也确实觉得两岸的名词比较混乱,像太空和空间是比较常用的,还算比较好理解,但“遥测”这个词就完全不一样,我们叫“遥测”就是telemetry,像无线电遥测,他们的“遥测”对应我们的“遥感”(Remote-sensing)。他们寄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中央大学有一个遥测研究所,我们就准备了一些无线电遥测技术方面的资料,但到那儿一看,完全不一样,他们是资源卫星的一个地面遥感站,完全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中文词,两个完全不同的内涵,很容易引起混淆,对今后的影响会是很大的。航天里有“有效载荷”(pay-load),他们叫“酬载”,他们是把pay译“酬”、把load译为“载”。“有效载荷”与“酬载”完全不一样。“有效载荷”应是技术上的相对于卫星本体的一个技术名词,有很多是不用付钱的,怎么能叫“酬载”呢?差别是比较大。现在在台湾很多名词没有定形时,统一起来比较容易,事实上凡是他们没有定形的东西,他们都很容易接受我们的叫法。而有些他们已定形的东西,他们就很难接受,也很难跟我们取得一致。现在台湾的空间科学刚开始起来,很多名词还没有明确叫法,我们应尽快把这项工作做好。另外,统一还比较难,需要有一个对照的阶段、推荐的阶段,逐步地来做到统一这一点。最后还想提点建议,我们觉得政治对他们影响比较大,比我们的自由度小得多,不像我们这样开放,所以恐怕还得利用民间的这些网络先做起来,要经常性地交流包括大陆、台湾甚至海外的、香港的澳门的都可以一起来讨论这个事情,这是比较现实一点的。另外,需要利用各种机会像“中外空间科学讨论会”(主要是大陆和台湾),这是科委领导的,全国名词委最好也能参加,台湾方面的专家对我们的名词也很有兴趣,成功大学有位老教授(他是一位老前辈,已经退休了),威望比较高,他是搞测量的,叫史惠顺,说大陆测量委员会给他了聘书,请他作为委员,好像一直没有活动,他很想参加这项工作,能够做点事,台湾的科技工作者也愿意做这项工作。全国名词委能不能做些软件化的工作,因为现在要搞对照的话,简体—繁体对照、检索、编译需要有一个通用的软件,如果有这些软件大家工作起来会方便得多,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做这个事。最后还有一点从我们自己出发,一个是经费,名词委已经做了很多事,各个部门也可以出点力,比如中国科学院给各个所下一个任务,做这件事,至少在编制上和其它可能的方面让各个所给点支持,否则的话,我们这个任务就成了“黑”任务,建议各方面都加强一点。谢谢大家!(根据会议录音整理)
一、总则第一条 为了适应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全国名词委负责审定科学技术各学科的名词(包括命名原则),并根据国务院授权予以公布,所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第二条 受国务院委托并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商定,全国名词委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牵头。二、组织机构第三条 全国名词委由全国委员会、学科分委员会两级组成。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是全国名词委的办事机构。第四条 全国委员会1.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是全国名词委的最高权力机构。2.全国委员会的任务是:(1)负责制定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规划;(2)负责组织理、工、农、医各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名词审定、公布及推广应用工作;(3)代表国家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工作行使管理职能。2.全国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其中设常务副主任一人),委员总数90人左右。特邀顾问若干人。3.全国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联合提名,报国务院批准;副主任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出版署、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语委分别委派有关负责人担任,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批准并联名聘任。主任、副主任组成常务委员会,在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全国委员会的职权。全国委员和特邀顾问由有关单位推荐,经常委会同意后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批准并联名聘任。4.全国委员会四年为一届,期间由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全体会议。5.全国委员应该由各学科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学者组成。6.全国委员一般应参加有关学科分委员会的名词审定活动;对分委员会审定的上报稿进行复审;宣传、贯彻全国委员会的方针、政策,推广使用规范名词;向全国委员会提出名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五条 分委员会1.分委员会根据全国委员会的安排和要求,负责制定本学科的名词审定计划,具体组织审定工作,向全国委员会提出上报稿,分委员会对本学科所审定的名词负责。2.分委员会按学科建立。委员一般为25-30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秘书1-2人。3.分委员会的委员要求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以保证审定委员会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分委员会委员和正副主任人选由有关学会及有关单位推荐,经与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协商后,报全国委员会批准,由名词委员会和有关全国性学会联合聘任。4.分委员会一般四年为一届,为保证审定工作的连续性,换届工作需根据每批名词审定工作的自然阶段或学会换届等具体情况分别决定。换届时一般应保留上届委员半数以上。5.分委员会可根据审定工作需要分设若干专业组。第六条 全国名词委的办事机构1.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是全国名词委的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1)执行全国名词委各项决议;(2)组织实施和落实全国名词委的名词审定任务;(3)组织与协调各学科分委员会的工作;(4)编辑出版及推广使用经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学技术名词;(5)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6)开展应用术语学的研究,办好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编印审定工作《简报》,及时交流经验指导工作;(7)处理全国名词委日常事务;(8)定期向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汇报工作。2.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主任由全国名词委常务副主任兼任。3.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下设若干处、室开展工作。三、其他第七条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英文名称: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Natural Scientific Terms(CNCNST)
1.总则1.1 审定科技名词(术语)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称,以统一我国的科学技术名词。1.2 本文件是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通则。各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应遵照执行。各学科的特殊问题,分委员会可自行适当地补充规定,并报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1.3 本文件是名词审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审定工作中的原则、方法、体例等作具体的规定和说明。1.4 少数民族语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工作的方针、政策、方法以及组织安排,由各有关部门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全国名词委可给予必要的业务指导。2.定名基本要求2.1 科技名词的用字应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定名要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构词规律,避免结构歧义。2.2 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2.2.1 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词。2.2.2 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如果已分别有惯用的名词,确实不宜统一为一个名词时,作为特殊情况允许分别定名,在注释中以“又称”列出另一个名,互相呼应。2.2.3 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首先确定一个规范名,其他常用的名称分别冠以“又称”、“简称”、“全称”、“俗称”、“曾称”。其含义分别为:正名——公布的规范名;简称、全称——与正名等效的名称;又称——目前允许使用的非规范名;俗称——非学术用语;曾称——已淘汰的旧名。2.3 定名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2.3.1 科学性:定名一般应反映名词的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对不科学的,易引起概念混乱的称谓应予以纠正。2.3.2 系统性:2.3.2.1 同一系列概念的名词,其命名应体现系统性。2.3.2.2 基础性名词确定后,其派生词、组合词的命名应与之相对应。2.3.3 简明性:定名要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不使用怪僻字。2.3.4 约定俗成:对应用面较广,虽不很科学但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词,力求稳定,不轻易改动。2.3.5 当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互相矛盾时,要综合考虑,合理定名。2.4 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2.4.1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名称不一致时,应按照“副科靠拢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统一定名。特殊情况的,按2.2.2节处理。2.4.2 不易分清主、副学科关系的交叉词有分歧时,几个学科要互相协调,统一定名。2.4.3 与国内已发布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原则上应协调一致。出现不一致的,应充分协商、慎重定名。2.4.4 定名有严重分歧的个别名词,可先订出推荐名或试用名。3.关于选词3.1 各学科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基本词。3.1.1 基本词是指:(1)本学科较基础的词;(2)本学科特有的常用词;(3)本学科的重要词。3.1.2 本学科的基本词可系统收词,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词一般不收(或少收);某些词虽常用,但明显属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词,则应少收。3.2 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的、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方向及水平。3.3 已淘汰的、无现实意义的名词一般不审定。3.4 各学科可按本学科名词的概念层次、难易程度、重要性、工作量等情况分批选词,审定、公布。4.定义4.1 定义是该词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表述。应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词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别的本质属性,作为所公布的名词“所指”的依据,避免使用中产生误解或混乱。4.2 各学科第一批名词审定时可以只对概念易混淆的、有争议的、新出现的以及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写出简明的定义或说明。第二批审定时除少数外,一般应给出定义或注释。有条件的学科及某些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应该定名、定义一步完成。4.3 科学概念的内涵,往往不断发展变化,定义应反映当前的学术水平。如果对某一科技名词的概念本质有争议或认识不清的可以暂时不写定义,或写出说明性注释。4.4 定义的一般方法是:种差+属概念例如: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术语) (种差) (属)比较复杂的概念表述时,根据具体情况,达到4.1节的要求。5.编排体例5.1 词条按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例1 概念体系的框架(以物理学为例)例2 词条排列(以天文学为例)日 月 年视日 恒星月 回归年恒星日 朔望月 恒星年太阳日 太阳年平太阳日5.2 中文词后附与该词概念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我国特有的术语若无习惯的英文名,或暂时无法确定英文名,可不写。5.3 词条按下列方法编序码。序码分为两节:第一节代表专业序号,第二节为该词在本专业中序号。例:02 天体测量学 02.001 天体测量学 02.002 球面天文学 02.003 实用天文学5.4 符号用法5.4.1 中文名中[]内的字为可省略的字。例:偏[振]光镜 polariscope5.4.2 一条中文词若对应相同概念的两条以上的英文词(包括缩写词),则将最常用的英文词列出,并用“,”分开。例:平均位置 mean place,mean position图象数字仪 photo-digitizing system,PDS5.4.3 一条词在本学科中有几个不同的涵义,用(1)、(2)分别写出英文和定义。例:大距 (1)greatest elongation 内行星或卫星距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2)elongation 天极与天顶之间上中天的恒星在周日运动过程中,其地平圈与子午圈交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6.索引6.1 正文后附名词的英汉索引和汉英索引。6.2 英汉索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希腊文、阿拉伯数字及罗马数字不排序。例:①alpha ray 按“A”排。②a-ray 按“r”排。6.3 汉英索引按该词第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排序,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例:①Am星 按“xing(星)”排。②a射线 按“she(射)”排。繁体字版本的汉英索引按汉字的笔画数排列,笔画数相同时按笔顺(横、竖、撇、点、折)排。7.审定程序各学科审定委员会一般按下列程序工作(不包括繁体字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