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分享
文章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为基础,以2015—2021年大数据领域高被引论文为样本,运用知识图谱软件VOSviewer对样本中的关键词频次进行统计,对关键词数据进行手动预处理后生成科学知识图谱,然后从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演进路径对大数据技术进行量化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技术前沿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大数据开发与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大数据运维与云计算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大数据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大数据运维与云计算是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前沿,数据安全是大数据技术的未来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大数据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数据理论体系和大数据治理体系会更加完善和成熟,人类将进入信息技术引领下的万物互联新时代。
文化术语是体现中华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因其历史性、抽象性及语境性等特点成为翻译的难点。数字媒介的发展为文化术语的传播提供了多元渠道,但模态的复杂性也为文化术语翻译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基于多模态翻译理论,聚焦数字媒介传播中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通过收集整理权威数字媒介中的文化术语译文,归纳总结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旨在为数字媒体时代的中华思想文化的英译及其传播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术语翻译是民航翻译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梳理民航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总结相关研究的得与失,对于民航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梳理学界和业界对民航术语这一概念的使用情况,并尝试明确其定义;然后,通过可视化分析与文献综述,分析国内民航术语翻译研究领域的现状与不足;最后,借鉴国际相关研究成果,从界定研究对象、拓展研究内容与规范研究方法三个角度展望了本领域的研究前景。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元宇宙的投资和创业热潮,同时元宇宙也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元宇宙”概念的泛化和定义模糊给相关研究、学术交流和产业发展造成了障碍。文章以元宇宙的概念为出发点,梳理了“元宇宙”术语定义的发展过程,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的“元宇宙”定义(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了其定义的主要分歧,并对其做出了进一步思考,为元宇宙领域其他相关术语的定义和研究提供了思路。
文章选取了“中国关键词”新时代外交主题下的相关词条,分别检索了英文译文在英文网络新闻语料库(NOW)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的记录,探察了中国政治术语在国际媒体和美国语境下的使用倾向。研究发现,近十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但受关注的话题有一定偏向性,在亚非地区的关注度明显高于美洲地区,并且政治术语需要更加准确规范的译文。
应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分别从共现、历时和聚类3个研究视角绘制包含WOS数据库核心合集中2001—2021年国际术语翻译全部713篇文献数据集的关键词共现和引文共现,关键词时区和关键词突变以及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并由知识图谱分析得出国际术语翻译研究热点前沿多集中于LSP术语翻译、术语翻译技术、术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和术语规范化/标准化四个领域的结论。进而提出未来中国术语翻译研究应更加重视的四个方面。
为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和多样化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本研究从社会背景、情境语境两个方面分析国际语境对中医术语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通过对中医术语翻译标准的主导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分析,指出“多样性”概念是对“标准化”这一核心概念的补偿,有助于提升中医术语翻译的合理性和规范化。通过选取中医典籍、论著和教材三种文本,结合中医教学实践,对不同交际语境下术语翻译标准的差异性进行了探索。
此研究以《语言学名词》为数据源,使用Neo4j图数据库,采用自顶向下的图谱构建模式,融合事件理论与事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生成语言学术语知识图谱,直观展现语言学术语内部的五类属性值及术语节点之间的九类关系,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学科知识图谱构建模式,对语言学术语知识图谱的部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语言学术语知识图谱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现代急救概念萌生于19世纪的欧洲战场,从此开始了急救公众实践。1976年在德国美茵茨成立的世界急救与灾害医学俱乐部,随后更名为世界灾害与急救医学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WADEM),标志着急救医学和灾害医学以专业学科的身份正式诞生,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急救医学的新概念。WADEM开始以专业性的急救医学学术机构从事活动。1979年急救(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国际公认,成为医学第23个专门学科,而院前急救便是其分支之一。中国是较早进入该领域的国家之一。文章通过介绍急救医学的重要实践过程,提出了中国现代急救医学领域的重要科技术语,并对其进行了规范定义。时代催生了现代医学救援领域术语的创立和规范。
《易经》作为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易经》的翻译研究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趋势。文章结合《易经》多个英译本,制作汉英双语术语表,从中找出《易经》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从认知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
“中国术语学”建设的关键在于立足中国术语研究和实践,凸显其中国特色。“中国味”体现了钱学森对术语定名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其术语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中国术语学”建设具有重要启发。然而,钱氏术语译名的“中国味”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内涵。文章从形、音、义三方面出发,结合钱学森术语翻译实例,考察钱氏术语“中国味”在术语翻译中的体现及其适用限制,以期详明“中国味”的内涵,丰富术语翻译理论,为构建“中国术语学”理论提供借鉴。
李善兰不仅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植物学家和教育家,还是卓越的科学翻译家。作为科学翻译家,他一生译著等身,译笔延及数学、天文学、力学、植物学等多个西方近代科学重要领域,其涉猎之广博、钻研之精深、格局之瞻远,晚清恐只此一人。他在充分理解西方科学概念,并慎重考量中国传统科学术语内涵之后,通过“承旧名,扬传统”“沿已名,统其法”“借旧物,广其用”和“立新名,荐其事”,建立起西学译名体系,为近代中国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和中国科学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
术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建设中国术语学学科,对于指导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各学科领域,着力打造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领和推动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术语学学科的建构具有很好的历史基础,但总体来说,学科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针对社会实践的高水准概念化、理论化引领能力较弱,学科影响力亟须得到提升。为此,我们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着眼互通,系统推进该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力争尽快推动中国术语学走向成熟。
话语分析发展至今,研究路径丰富,各具特色与优势,但在涉及语言的分析理论和方法上,多局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忽视了对专业领域话语的关注与参考,以及对普通话语内术语的理解、使用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探究。文章结合术语学、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论,基于专业话语和普通话语识别术语,解析术语的语义和语法,然后综合术语的语境、语义和语法,并借助其他话语分析方法,揭示术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态度等。随后,将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剖析中国生态环境话语,展现了该理论的适用性与发展潜势。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李照国、朱建平等学者就中医术语标准化已经做出了相当努力,但从目前的一些相关译作来看,很多译者“各自为政”,使得某些中医术语英译词“百花齐放”,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医术语的英译标准化进程。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进行了符合时代的内涵阐释,并结合中医翻译的相关文章,将该原则作为翻译标准评价中医术语英译词质量的方式,就中医术语“痰饮”“痰”“饮”英译名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旨在寻求其贴切译法,并以此为例尝试归纳和总结中医术语实现信达雅普遍规律性的方式。
海洋考古术语研究是汇集海洋考古、语言研究的交叉领域,其术语体系的建构对推动海洋考古学科发展、促进“三大体系”建设、提升在国际学界话语权的价值不言而喻。文章采用语料库驱动法探讨《海洋考古术语汉英辞典》编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详述其原理与框架,以及所需的术语挖掘与管理技术,意在依据海洋考古领域数字化语言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对海洋考古本体范畴的概念进行描摹、比较、汇总、归类、分析、解释。研究表明,该辞典突破了研究领域桎梏与学科壁垒,利于发现共同的学术问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群”与学术共同体,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考古术语体系。
为厘清数智治理这一术语的核心概念及关系,文章对文献中10个“数智治理”的代表性定义进行解构和分析,构建了数智治理的概念体系。基于构建的数智治理概念体系,从概念要素、内涵特征及关系等方面对数智治理进行了阐释,并以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社会、技术以及社会与技术的交互视角对数智治理概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数智治理概念体系,凝聚数智治理共识,为数智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术语是折射人类思维进化的一面镜子。中国的科学思想发展呈阶段性特征——从古代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个阶段的术语状况都有所不同。中国独特的科学技术思想通过古代汉源术语研究可以得到彰显,这对当代汉语术语创建以及汉语术语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从中国古代科学知识与思维类型、汉语专业词汇、汉源术语的确定和汉源术语的特征这四个方面阐释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特点,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其展开研究。
生物分类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生物学的最大贡献是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生物物种分类、鉴定与命名方法,由此产生的大量生物分类阶元名也一直在生物学各分支学科中广泛使用。生物学科术语词典里也会收录这类名称作为词条。但是由于存在对生物分类阶元名的专业术语特征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导致部分词典中出现了局部术语层级关系紊乱、词条重复、术语与概念名实不符等不规范现象。文章对生物分类阶元名的特殊专业术语属性做了深入阐述,对此类现象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以期为业界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随着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和应用规模的快速发展,电力储能标准的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但由于前期缺少统一的术语标准,加之储能技术快速迭代、储能应用多样、储能规模快速扩张等多种因素,近年发布的电力储能标准与早期发布的标准之间,甚至近年发布的标准之间,存在一个术语对应多个定义、一个概念有多个术语以及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等问题。不规范术语的存在既不利于标准的协调和推广应用,也可能在工程实践中引起一些纠纷。在制订行业标准《电力储能标准术语》的过程中,通过梳理与汇总国内外40多个电力储能标准中的300多个术语及其定义,使用术语学的中国学派的理论框架进行语料分析,明确提出标准术语确立的单义性、透明性、名词性、表意性、历时性和双音性等6条原则,并结合储能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电力储能术语提出建议,由此取得的经验也为其他领域的术语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