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数智治理概念体系构建:要素、特征及关系
    徐明月, 安小米
    2024, 26 (3): 47-5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6

    为厘清数智治理这一术语的核心概念及关系,文章对文献中10个“数智治理”的代表性定义进行解构和分析,构建了数智治理的概念体系。基于构建的数智治理概念体系,从概念要素、内涵特征及关系等方面对数智治理进行了阐释,并以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社会、技术以及社会与技术的交互视角对数智治理概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数智治理概念体系,凝聚数智治理共识,为数智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论体育旅游的概念体系:逻辑起点、术语体系与基本概念
    王璐, 皮常玲, 郑向敏
    2024, 26 (2): 3-1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2.001

    体育旅游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目前其概念体系还无法支撑体育旅游专业的建设和指导体育旅游活动的实践。文章从体育旅游的英文名称、概念内涵与要素的学界认知及理解分析入手,运用演绎法对构成体育旅游概念体系的逻辑起点、核心概念词群、术语体系和基本概念进行多学科、多角度辨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旅游这一概念进行定义,从而对其内涵进行阐释。

    技术赋能下的术语翻译与术语管理——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论中国乡村变迁》的英译为例
    龙昱琼, 周小玲
    2024, 26 (2): 49-58.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2.007

    迅猛发展的语言智能技术及工具有助于提升大型翻译项目中术语的翻译质量和管理效率。文章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论中国乡村变迁》的英译为例,探讨利用语料库技术、CAT技术和ChatGPT解决人工识别术语效率低、术语预翻译结果不佳、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文章设计并实施了基于Sketch Engine、云译客和ChatGPT的术语翻译及管理流程,较为快速、准确地整理了高频术语表,创建了双语术语库并实现了术语存储、检索、维护及分享。结果显示,Sketch Engine术语自动识别功能的精确率达到约69.35%;云译客平台的智能化程度高,使用简单流畅;ChatGPT在辅助术语的译后编辑过程中能快速提供专业知识、背景信息及翻译建议等。可见,所提出的流程能有效地提升术语的翻译质量和管理效率。

    交际术语学视角下《山海经》山名英译策略研究
    龚滢滢, 王静
    2025, 27 (2): 100-104.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2.013

    《山海经》是一部集上古时期多领域知识于一体的典籍,其中的山名具有概念系统性、语义多样性和文化内涵丰富性。为提高《山海经》山名的英译质量,该研究采用交际术语学理论,以安妮·比勒尔译本为研究对象,提出概念关联、语义判断、文化补偿的英译策略,以期为典籍术语的英译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中国特色术语学研究历程回顾
    刘青
    2024, 26 (1): 3-1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1.001

    文章追溯了中国术语学研究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认为中国的术语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科技翻译理论探索、术语学本体研究,到系统全面健康发展,并聚焦其各具代表性的特点。文章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分别描述了术语学发展历程及发展状况。术语学理论研究发端于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需求,通过术语学理论指导与丰富了实践活动。在应用研究领域,将术语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广泛地应用到名词术语规范化标准化实践活动当中,并逐步深入到新闻出版、外文翻译、辞书编纂等领域,取得很大成就。

    医学术语语言特征的定量研究
    万梅
    2024, 26 (4): 64-7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8

    医学术语指称医学领域的专业概念,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其语言特征包括组成部分、结构形式都符合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表现出特有的性质。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以语料库医学术语为研究对象,对医学术语的用字、词类、音节数量、结构类型等进行详细考查,可以了解这类特殊用语的命名理据和构造规律,为医学术语的规范化提供本体依据。

    大语言模型时代的术语翻译
    冯志伟
    2024, 26 (3): 93-9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11

    大语言模型为术语学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我国的术语学研究应当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在大语言模型时代,我们应当把术语的民族化和术语的国际化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国术语学的发展。

    中医核心术语翻译的三维模型建构——以《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气”为例
    侯跃辉
    2024, 26 (3): 22-3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3

    中医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精髓的系统节点,但现有翻译研究忽略了其多面性以及方法论的充分性。本项研究旨在为中医跨语言知识转移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以积聚中医核心术语的《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气”为例,其范畴性、谱系性、能产性、关联性、二象性、语境性的概念特性使得传统术语学理论不足以支持其完成跨语转换。文章借鉴交际术语学的理论视角,从认知(古今坐标轴、中西坐标轴)、语符(译形、译音、译义、兼译)和交际(聚合性语境、组合性语境)三个维度对“气”的现有翻译实践进行描述和解释。基于此,在兼顾不同维度翻译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核心术语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由此建构了中医核心术语翻译的认知、语符、交际三维模型。

    花卉术语变体与商业术语规范
    扎西桑珠, Mercè Lorente, 徐颖丰
    2024, 26 (2): 64-7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2.009

    文章基于交际术语理论(Communicative Theory of Terminology, TCT),将鲜切花作为单独的行业与其他相近领域区分开,调研并描述了该领域的术语使用情况与需求,并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进一步探寻商业领域术语规范的基本方向。作为与大众生活、贸易及市场息息相关的专业领域,切花领域的术语规范需求不同于科学领域、工业层次以及语言层次。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商业领域,鲜切花领域的术语规范显示出其重要性,尤其是在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和优化服务质量方面。在探索如何规范商业领域的术语时,不仅需要考虑不同市场的术语需求,还要考虑交际场合的差异,并寻找术语准确性和交际性的平衡点。

    基于术语学的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探析
    王琪, 张春泉, 丁欢
    2024, 26 (1): 63-6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1.009

    术语学对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都需要以术语为基本载体。术语体系是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术语学理论对学术话语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术语翻译是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之一。从术语学视角来看,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存在规划有待完善、相关知识体系和术语体系不够成熟、术语学助力话语体系构建理论研究不足等问题。可考虑从国家战略层面、工作机构层面、学术研究层面采取一定的策略。

    数字人文视域下国内科技典籍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2000—2023)——以VOS Viewer、CiteSpace、Voyant Tools和Python为工具
    刘雨蓉, 郑玉荣
    2024, 26 (3): 74-8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9

    科技典籍是传播中国科技成果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握国内科技典籍英译研究的特点,客观反映该领域各个学者和发文机构的影响力,文章以VOS Viewer、CiteSpace、Voyant Tools和Python为可视化分析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基于发文主体、主题、热点、趋势和典籍分布,对2000—2023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科技典籍英译研究可分为萌芽期、快速增长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阶段;发文最多的作者为张焱,引领机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茶经》、翻译策略和译介等主题;医学类典籍和农学类典籍研究数量最多,仍有67%的英译典籍未受到学者关注。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典籍英译研究向前发展,应拓展研究和理论视野,聚焦多元文本,充分整合类型典籍,加强合作研究,并强调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从ChatGPT到Sora发展中的术语问题
    冯志伟
    2024, 26 (2): 88-9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2.012

    在从ChatGPT到Sora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术语。这些术语,有的被翻译为中文,有的一直使用英文原文。文章在分析这些新术语的相关技术、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为其翻译或者赋予适当的中文名称。并指出大量科技新术语不能够及时、高效地被本土化,这对我国的术语规范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期望学界共同关注这一问题。

    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视域和建设路径
    李晓瑛, 任慧玲, 李军莲, 李亚子, 刘懿, 冀玉静, 邓盼盼, 夏光辉, 刘辉
    2024, 26 (2): 37-4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2.005

    为了加快构建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提炼中国医学卫生健康实践中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观点和认识,基于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创新视域和多年的医学术语理论与实践工作,该项研究遵循专家团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建设路径,初步提出了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框架,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术语标准化和应用落地。建设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框架旨在指导医学卫生健康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主动权,展现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两岸术语求同化异路径初探
    郑泽芝
    2024, 26 (4): 46-55.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6

    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标志。术语是各领域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核心和灵魂。现有研究发现,两岸多个领域的术语差异高达30%以上。从语言学角度看,同实同形术语包含两岸共同的语言表述规律性,“同实异形”的差异术语存在共性规律和微观可协调性;从术语使用现状看,异形术语有两岸融合的情形。学界已建设了大量的术语对照资源,据此本研究提出两岸术语研究应以“求同化异”为理念。本着同中求规律、异中找共性的研究思路,文章以社科领域两岸对照术语为研究基础,以英语对照术语含system的一组术语为例,对两岸同实同形、同实异形术语进行了分类研究,归纳了两岸同实同形术语的共同表述规律,分析了同实异形术语的差异类型和共性特征,讨论了相应的协调策略,期待为之后的术语生成、翻译提供参照,从而服务于两岸统一大业。

    港澳台与内地(大陆)科技术语差异分析及规范化传播应用对策研究
    张仰森, 黄改娟, 彭爽, 杜振雷
    2024, 26 (4): 3-8.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台地区与内地(大陆)的交往增多,港澳台相关人士将他们的用语习惯带入内地(大陆),部分领域出现了同一个概念用不同术语表达的现象,影响到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长此以往,会对内地(大陆)的语言安全造成较大影响。文章拟从国家语言安全的角度,对近年来港澳台与内地(大陆)科技术语的差异性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探索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并从源头对中国科技术语传播及应用策略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术语规范化建议。同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科技术语在内地(大陆)规范化应用的方法与路径,以保证人们交流中的相互理解,促进各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语料库驱动的通用汉语学术词表构建
    高松, 钱隆, 丁芊
    2024, 26 (3): 84-9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10

    学术词表开发是学术汉语研究的重要课题。该研究基于1450篇学术期刊论文构建了汉语学术语料库,借鉴英语学术词表AWL和AVL的创建方法,开发了一个包含1368个词型的通用汉语学术词表,并对该词表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通用汉语学术词表覆盖了汉语学术语料库25.88%的文本,覆盖水平较高;词表在BCC和LCMC语料库的学术、科技子库的覆盖率分别为18.85%和23.86%,在文学库和微博库的覆盖率低于3%,这一差异表明词表中的学术词汇具有一定代表性;词表对汉语学术语料库各子库的覆盖率均超过17%,能较好地服务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汉语教学和学习。词表展示了汉语学术词汇学习目标,为学术词汇教学、学习以及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了参考。

    金融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术语意识培养
    邢浩, 魏向清
    2024, 26 (2): 81-8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2.011

    金融术语翻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金融知识的传递和应用。因此,在金融英语翻译中,金融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文章指出了金融术语的一些特点,阐述了金融术语意识对于正确传递金融信息和准确翻译金融文本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金融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术语问题,尝试探究金融英语翻译教学中术语意识培养的问题。

    香港地名中通名的隐喻和转喻:命名认知规律探究
    谢毓, 揭春雨
    2024, 26 (4): 18-25.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3

    目前学界对于地名中的隐喻和转喻在地理命名中的角色和作用尚需给予更多重视。该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概念映射理论,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香港地名中通名的隐喻和转喻进行研究,揭示两者在香港地名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应用规律,归纳出两大命名倾向,即人文地理类通名转喻命名法和自然类通名隐喻命名法。前者以地理环境作为概念映射的源域,通过转喻利用事物的临近性为人文地理实体命名,后者则以人体、地理环境为源域,通过隐喻利用事物特征的相似性为自然地理实体命名。该研究的结果不仅深化了在认知语言学和术语学上对地理通名的理解,还扩展了概念映射理论的应用范围,为命名和术语生成研究增添新的维度。

    海峡两岸数字人文领域重要术语的对比分析及其差异研究
    王逍晴, 淳靖
    2024, 26 (4): 56-6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7

    数字人文领域的术语互通是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重要桥梁。文章以期刊论文作为术语收集的数据源,构建起海峡两岸数字人文术语对照表。根据两岸术语表达的差异情况对术语进行分类,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历史习惯、内涵界定、翻译习惯及文字表达习惯不同四个方面。研究形成的术语表可以作为数字人文术语库的建设基础,旨在深化数字人文理论研究,为建设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提供助力。

    香港与内地教育领域常用术语异同分析——基于对《香港教育5000常用词语粤普英对照手册》的考察
    张文颖, 刘锐
    2024, 26 (4): 9-1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2

    香港和内地教育领域的交流日益深化,教育术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系统探讨香港和内地常用教育术语的共性和差异,文章对《香港教育5000常用词语粤普英对照手册》进行了定量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从词形上看,常用教育术语共性大于差异;而从术语的具体内涵来看,存在较大差异,且成因复杂,涉及教育制度的差异、术语翻译的差异、命名理据的差异、语码差异等。文章认为可以充分借鉴海峡两岸术语的对照经验,同时结合香港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推进香港和内地教育术语的研究和规范,为两地教育事业的进一步交流搭建术语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