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以促进和推动术语及术语学研究与应用,发展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科,研究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交流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宣传名词规范化工作的成果为宗旨。发表范围主要包括:术语学学科体系建设、术语学基本原理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利用实证方法和实验数据进行的术语研究,包括术语的标准化、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等;术语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利用网络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术语发现、标引、挖掘、组织等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的成果;术语及术语学在各学科领域应用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在领域本体建设、知识图谱、语义分析、>>更多

2025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05
理论研究
俄语历时研究中的术语翻译问题刍议——以历史语法相关术语译名为例
吴章翰
2025, 27 (5):  3-1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1
新中国成立初期术语规划评析
王琪
2025, 27 (5):  11-1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2
试论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中的知识体系框架构建原则
温昌斌, 马莲
2025, 27 (5):  17-2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3
规范导向下的术语翻译原则多维考察
卢华国
2025, 27 (5):  24-29.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4
交际术语学视域下中国古代军事术语英译路径研究
吴海峰, 刘性峰
2025, 27 (5):  30-35.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5
定名研讨
大语言模型辅助下的术语误译成因及对策研究
石雨晴, 王玟珺, 许嘉仪
2025, 27 (5):  36-4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6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术语规范表述探析
王春旺
2025, 27 (5):  44-4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7
大连海岛地名用字考释一则
刘颖, 祁文玉
2025, 27 (5):  48-5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8
科技翻译
术语翻译的命名特征择优问题——直升机译名演变史鉴
王坤
2025, 27 (5):  51-5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9
基因“位点”与“基因座”辨析与英译
何瑞清
2025, 27 (5):  57-6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10
中医术语动词“下”的英译探析——以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版《本草纲目选》为例
史玉茹
2025, 27 (5):  62-64.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11
傅兰雅读者意识对中国农业术语外译的启示
刘玉琪, 王珍
2025, 27 (5):  65-6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12
灯饰用语词句特征及翻译
李盼
2025, 27 (5):  68-7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13
实践应用
基于SDL Multiterm的汉英双语节气养生术语管理
邢浩, 魏向清
2025, 27 (5):  72-79.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14
“虚拟现实”术语的多模态呈现对高校英语视听教学的影响
何燕
2025, 27 (5):  80-8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15
基于概念建构的法理学核心术语教学策略探索
林斌
2025, 27 (5):  83-85.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16
商科专业数字人才培养术语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许燕, 李新泉
2025, 27 (5):  86-88.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17
英语新闻报道“Food and Drinks IncorporatingTCM Gain in Popularity”多模态话语传播研究
张艳青, 谢婷婷, 彭咏梅, 李玉洁, 刘佳敏
2025, 27 (5):  89-9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18
民航汉语教材中的术语研究
禹常胜
2025, 27 (5):  92-94.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19
土建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创新与发展探析
李建涛, 王功顺
2025, 27 (5):  95-9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0
司法实践视角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及其机制的完善
李光英
2025, 27 (5):  98-10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1
防洪减灾术语标准化与水土保持效能分析
高晓净
2025, 27 (5):  101-10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2
数据技术
国内近十年军事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
李萌, 易翔
2025, 27 (5):  104-11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3
基于国内人工鱼礁专利数据的造型分类体系及智能检索平台构建
刘宇翔
2025, 27 (5):  111-11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4
语料库辅助英语社科期刊术语翻译的标准化研究
王斯语
2025, 27 (5):  114-11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5
国内二语习得情绪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栾岚, 王丹彤
2025, 27 (5):  117-119.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6
人工智能背景下英语术语自动识别与翻译优化研究
李依霏
2025, 27 (5):  120-12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7
语言科学
语言接触区的数字重构:缅语社交媒体用语中外来词的采纳机制与文化认同研究
庞俊彩
2025, 27 (5):  123-12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8
美国中级汉语学习者阳平偏误研究及其对策
裴文灿, 李卓航, 梁新颖, 郑英琪
2025, 27 (5):  128-13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9
日语中“数词+助数词”的促音化规则探讨
徐文笑
2025, 27 (5):  133-13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30
人类命运共同体术语的语义演变研究
谢荃
2025, 27 (5):  138-14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31
超越双语视角:德语学习者三语词汇系统的迁移错误生成机制
陈艾薇
2025, 27 (5):  141-14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32
功能文体学理论与研究相关概述
孙佳佳
2025, 27 (5):  144-14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33
术语溯源
钢琴演奏风格术语“staccato”的历史流变及当代教学语境下的释义
郑娜
2025, 27 (5):  147-15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34
“氧”的译名演变
杨茹, 冷冰冰
2025, 27 (5):  151-15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35
数据知识产权的定义比较、应然表达与语词辨析
吴仕鑫
2025, 27 (5):  154-15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36
简单反应、基元反应、单一反应的术语界定及使用场景分析
李能杰
2025, 27 (5):  158-16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37
2025 Vol.27 No.4 No.3 No.2 No.1
2024 Vol.26 No.4 No.3 No.2 No.1
2023 Vol.25 No.4 No.3 No.2 No.1
2022 Vol.24 No.4 No.3 No.2 No.1
2021 Vol.23 No.4 No.3 No.2 No.1
2020 Vol.22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9 Vol.21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8 Vol.20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7 Vol.19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6 Vol.18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5 Vol.1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4 Vol.16 No.zk1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3 Vol.15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2 Vol.14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1 Vol.13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0 Vol.12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9 Vol.11 No.6 No.5 No.4 No.03 No.02 No.01
2008 Vol.10 No.0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7 Vol.9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6 Vol.8 No.04 No.03 No.02 No.01
2005 Vol.7 No.04 No.03 No.02 No.01
2004 Vol.6 No.04 No.03 No.02 No.01
2003 Vol.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2 Vol.4 No.04 No.03 No.02 No.01
2001 Vol.3 No.04 No.03 No.02 No.01
2000 Vol.2 No.04 No.03 No.02 No.01
1999 Vol.1 No.04 No.03 No.02 No.01
1998 Vol.0 No.01
1997 Vol.0 No.01
1996 Vol.0 No.01
1995 Vol.0 No.01
1994 Vol.0 No.01
1993 Vol.0 No.01
1992 Vol.0 No.01
1991 Vol.0 No.02 No.01
1990 Vol.0 No.02 No.01
1989 Vol.0 No.02 No.01
1988 Vol.0 No.02 No.01
1987 Vol.0 No.02 No.01
1986 Vol.0 No.01
1985 Vol.0 No.02 No.01
Please wait a minute...
《202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新变化及应用解析
王庆颖
2021, 23 (1): 53-59.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21.01.008

贸易术语是进出口商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风险大相径庭,《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最新版本《202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将给世界商品进出口贸易带来重大影响。与2010年版本相比,2020年版本对贸易术语的解释更加清晰,对交易双方承担的费用和责任更加明确具体,增加了安保分配规则,对某些贸易术语的具体内容及实施进行调整。文章结合中国进出口业务实践,分析《202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实施可能对中国外贸带来的影响,并从外贸企业、高等院校的角度分析了应用《202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时应关注的问题。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的历史及其名称的产生和演变
黄河清
2019, 21 (5): 68-74.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19.05.014

东阿拉伯数字早在元代就已传入中国,而西阿拉伯数字,即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约于17世纪早期由来华耶稣会士传入中国。尽管阿拉伯数字已经引进,但一直没有被广泛使用,到19世纪后期才慢慢推广。有关阿拉伯数字的汉语名称虽然早在1642年就已经出现了,但后来又产生了许多名称,其中包括20世纪10年代产生的“阿拉伯数字”,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地质学术语翻译研究
项丹, 范武邱
2020, 22 (2): 33-36.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20.02.008

地质学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且与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人类了解地球演变历史、开采深部矿产资源、开展岩土工程建设的基础,其术语也有鲜明的特点。文章以2016年出版的《英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大辞典》所涉及的词汇为基础,对地质学术语的特征、构词特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地质学相关文献翻译提供借鉴。

中草药名称在英文中如何精准表达
丹阳, 刘俭, 彭勇
2019, 21 (2): 32-41.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19.02.007

随着中药国际交流增加,中草药药名能否精准表达不仅关系到国际科研工作者能否进行正确的科技交流,而且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问题。文章调查了科技期刊英文交流中有关中草药药名的使用情况,系统归纳出目前存在的6大常见乱象,即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名称相近、基原植物交叉且名称重叠、药材英译混乱、药味写法不一致,举例分析其表述缺陷并说明英文如何精准表达。最后,提出英文科技交流只有综合使用中草药的法定药材名、植物学名、拼音和异名,结合英文使用习惯,才能提高药名的精准表达,提高英文论文的国际可信度。

美军“国防部术语计划”及其对我军军语规范化启示
王华丹, 郑贞
2021, 23 (2): 63-69.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21.02.009

军事术语是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行动和工作中统一使用的规范化军事用语,是军队顺利沟通交流、协调行动、统一认知的必要条件,对促进和提升部队战斗力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文章简要介绍了美军“国防部术语计划”的主要目的、任务、法规和政策依据及取得的成果,归纳总结了美军军语及相关术语标准化的特点,以期为我军军语规范化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硅字的来历和变迁
邵靖宇
2008, 10 (1): 46-48.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08.01.019
被引次数: Baidu(6)
Cryptocurrency相关新词及其翻译
高永伟
2020, 22 (6): 51-56.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20.06.011

cryptocurrency(加密货币)的流行催生了一大批相关的新词。文章以新词研究实践为基础,不仅探讨了几个关键词的缘起,而且从构词法角度分析了这些新词的具体构成方式,同时又讨论了翻译这些新词应采用的手段。

外国人名汉译若干基本原则探析——从美国总统Barack Obama的中文译名谈起
王银泉
2014, 16 (1): 44-48.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14.01.011
以美国总统Barack Obama的中文译名为引子,对外国人名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思考,同时就外国人名翻译的一些基本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强调了规范和统一外国人名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被引次数: Baidu(7)
普通术语学视角下的术语翻译方法再梳理
卢华国, 张雅
2022, 24 (2): 12-2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2.02.002

术语翻译方法是术语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学界对术语翻译有哪些方法,如何界定直译和意译以及术语译名是靠找还是靠译等基本问题都存在争议。文章以普通术语学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为基础,考察术语翻译的本质,据此演绎出术语翻译的基本方法,然后对各类方法展开论述,以期理顺术语翻译的逻辑,解决术语翻译方法分类、表述及应用中存在的争议。

Translanguaging的意义及其翻译
钱小婷, 朱波
2020, 22 (6): 57-61.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20.06.012

translanguaging是国外多语言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年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理论的译介过程中,学者们各有侧重,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译名。本文通过考察它的缘起,并与双语教学、语码转换、翻译等概念进行对比,明确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建议把该词译名统一为“超语言技能”。

术语翻译的直接法和间接法
沈群英
2015, 17 (4): 27-32.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15.04.006
术语翻译应首选直译还是意译、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一直是大家探讨的焦点问题。从术语翻译的快捷性、意义传达的透明性而言,直译、意译分别厘定为直接法、间接法,并结合术语的音形义,构建出共性于直译、意译下的多种翻译形态,提出以直译为基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术语翻译之道。
被引次数: Baidu(2)
归化和异化策略下的术语翻译
沈群英, 付挺刚
2016, 18 (3): 30-34.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06
国际贸易往来和文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术语连同它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传播开来,术语语际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引起了人们对术语翻译理论中对策方法的探讨。因此必然要厘定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这两对翻译术语,分析研究现有术语翻译方法,从而构建术语翻译的方法论体系,促进各种术语翻译方法、手段与技巧的正确运用。
Token在不同领域内的中文译名浅析
刘金婷
2020, 22 (5): 64-67.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20.05.010

token作为一个术语,内涵丰富,可以指代多个中文术语概念,因此它在不同领域有多个中文译名。文章梳理了token本身的含义以及它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心理学、区块链等领域的中文译名,分析了这些译名的内在含义,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多种译名的原因,并指出科学定名的原则与方法,为更好地理解token中文译名及内涵提供借鉴。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
杨艳霞, 潘星瑶, 王润秋, 张莹
2023, 25 (1): 49-5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1.007

文化术语是体现中华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因其历史性、抽象性及语境性等特点成为翻译的难点。数字媒介的发展为文化术语的传播提供了多元渠道,但模态的复杂性也为文化术语翻译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基于多模态翻译理论,聚焦数字媒介传播中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通过收集整理权威数字媒介中的文化术语译文,归纳总结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旨在为数字媒体时代的中华思想文化的英译及其传播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从词源学角度谈医学术语
吴卫
2008, 10 (1): 59-60.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08.01.002
被引次数: Baidu(3)
民航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对象、内容与方法——基于90篇CNKI相关文献的可视化计量与研究综述
白秀敏
2023, 25 (1): 74-8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1.010

术语翻译是民航翻译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梳理民航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总结相关研究的得与失,对于民航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梳理学界和业界对民航术语这一概念的使用情况,并尝试明确其定义;然后,通过可视化分析与文献综述,分析国内民航术语翻译研究领域的现状与不足;最后,借鉴国际相关研究成果,从界定研究对象、拓展研究内容与规范研究方法三个角度展望了本领域的研究前景。

新冠肺炎疫情医用个人防护用品英译探微
王佩, 车云峰
2020, 22 (2): 46-49.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20.02.011

2019年底到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无数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广大医务人员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前线,英勇奋战。然而,疫情传播速度快,防护服、口罩等医院防护用品需求激增,一时供应紧张。英语中医用防护用品相关词汇专业性强,对外交流时若不能正确使用,易致误判,给本来就较为紧张的医疗物资供应增添额外的麻烦。本文围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几种常用医院防护用品的英译展开探讨,希望借此引起对医疗领域汉英翻译的重视。

探索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医学英语术语的影响
赵云茜
2016, 18 (3): 47-50.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11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对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医学方面影响颇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语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因而词语是承载文化最直接的工具。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神的职能、形象、称谓和典故往往被直接用来命名医学术语或者从中衍生出词根和词缀来构成医学术语。通过古希腊罗马神话探索医学英语术语词源的由来,有助于理解词语的深层意义,准确把握词语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药食同源相关术语问题与对策
张华峰
2019, 21 (4): 65-71.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19.04.012

中国的药食同源理论独具特色,药食同源产业在国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药食同源相关术语及其标准化文件的缺乏,给药食同源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较大困扰。文章介绍了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药食同源相关术语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药食两用植物等重要术语的含义,提出了制定、完善药食同源相关术语的策略。

国际医学术语体系进展及特色优势分析
任慧玲, 李晓瑛, 邓盼盼, 冀玉静, 刘懿, 黄裕翔
2021, 23 (3): 18-25.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1.03.003

文章深入调研国际主流医学术语体系的新进展,为中文医学术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选取国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医学术语体系,概要阐述其编制目标、内容结构及应用现状等基本情况,并对其特色优势进行剖析与归纳,发现国际主流医学术语体系表现出更新持久、应用目标明确、开放易获取、语义关系丰富等特色。国际医学术语体系的编制模式及新进展,开辟了一条融合创新与应用验证相结合的医学术语标准化之路,有助于推动中文医学术语体系的建设落地。

更多...
Please wait a minute...
医学术语语言特征的定量研究
万梅
2024, 26 (4): 64-7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8

医学术语指称医学领域的专业概念,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其语言特征包括组成部分、结构形式都符合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表现出特有的性质。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以语料库医学术语为研究对象,对医学术语的用字、词类、音节数量、结构类型等进行详细考查,可以了解这类特殊用语的命名理据和构造规律,为医学术语的规范化提供本体依据。

交际术语学视角下《山海经》山名英译策略研究
龚滢滢, 王静
2025, 27 (2): 100-104.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2.013

《山海经》是一部集上古时期多领域知识于一体的典籍,其中的山名具有概念系统性、语义多样性和文化内涵丰富性。为提高《山海经》山名的英译质量,该研究采用交际术语学理论,以安妮·比勒尔译本为研究对象,提出概念关联、语义判断、文化补偿的英译策略,以期为典籍术语的英译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两岸术语求同化异路径初探
郑泽芝
2024, 26 (4): 46-55.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6

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标志。术语是各领域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核心和灵魂。现有研究发现,两岸多个领域的术语差异高达30%以上。从语言学角度看,同实同形术语包含两岸共同的语言表述规律性,“同实异形”的差异术语存在共性规律和微观可协调性;从术语使用现状看,异形术语有两岸融合的情形。学界已建设了大量的术语对照资源,据此本研究提出两岸术语研究应以“求同化异”为理念。本着同中求规律、异中找共性的研究思路,文章以社科领域两岸对照术语为研究基础,以英语对照术语含system的一组术语为例,对两岸同实同形、同实异形术语进行了分类研究,归纳了两岸同实同形术语的共同表述规律,分析了同实异形术语的差异类型和共性特征,讨论了相应的协调策略,期待为之后的术语生成、翻译提供参照,从而服务于两岸统一大业。

海峡两岸数字人文领域重要术语的对比分析及其差异研究
王逍晴, 淳靖
2024, 26 (4): 56-6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7

数字人文领域的术语互通是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重要桥梁。文章以期刊论文作为术语收集的数据源,构建起海峡两岸数字人文术语对照表。根据两岸术语表达的差异情况对术语进行分类,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历史习惯、内涵界定、翻译习惯及文字表达习惯不同四个方面。研究形成的术语表可以作为数字人文术语库的建设基础,旨在深化数字人文理论研究,为建设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提供助力。

香港与内地教育领域常用术语异同分析——基于对《香港教育5000常用词语粤普英对照手册》的考察
张文颖, 刘锐
2024, 26 (4): 9-1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2

香港和内地教育领域的交流日益深化,教育术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系统探讨香港和内地常用教育术语的共性和差异,文章对《香港教育5000常用词语粤普英对照手册》进行了定量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从词形上看,常用教育术语共性大于差异;而从术语的具体内涵来看,存在较大差异,且成因复杂,涉及教育制度的差异、术语翻译的差异、命名理据的差异、语码差异等。文章认为可以充分借鉴海峡两岸术语的对照经验,同时结合香港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推进香港和内地教育术语的研究和规范,为两地教育事业的进一步交流搭建术语桥梁。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企业术语提取实践
高志军, 季陈, 刘可
2025, 27 (4): 136-14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4.031

文章以小米公司术语为例,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企业术语提取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分析了现有大模型在提取企业术语方面的能力,并结合提示词优化、微调模型等方法尝试增强其对企业术语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合适的提示词能够提高企业术语提取的准确率,微调大模型也能够显著提升术语提取的准确性,为术语提取任务提供了实践经验。研究也为大模型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教育术语的失范与规范问题研究
何高琴, 粟明玥, 孙玉凤
2025, 27 (1): 149-15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22

为给教育术语失范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文章对文献中教育术语的代表性定义进行解构分析,构建了教育术语的概念体系。基于构建的教育术语概念体系,从失范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问题提出了几点教育术语规范策略。教育术语失范问题表现为教育术语概念外化、教育术语表达不准、教育术语理解泛化等,应当全面规范。

中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术语英译标准化原则与策略
王茜
2025, 27 (1): 39-4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06

中国文物保护历史悠久,文物保护修复术语含义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文章梳理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术语的基本内容与来源,针对术语特点,结合术语工作原则,总结出英译标准化原则,归纳其英译策略,有助于加强文物保护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彰显国际交流中的中国特色。

“振动”和“震动”辨析
刘婷婷
2025, 27 (3): 107-11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3.018

文章深入辨析了“振动”与“震动”在语义、语用及翻译层面的差异。首先,剖析了“振”与“震”的基本语义,前者所使用的语境多与人为活动相关,后者所使用的语境多与自然界的活动相关。其次,探讨了“振动”与“震动”的区别,指出“振动”和“震动”主要有两个辨析点:一是运动性质,二是运动主体。再次,分析了“振动”和“震动”与英文术语“vibration、oscillation”和“shaking、motion”的对应关系和对应的合理性。在以上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术语在线”平台上“振动”相关的339个术语和“震动”相关的31个术语的使用情况,提出针对个别术语的调整意见。

国内外术语研究主题分析
章锦雯, 林晨熙, 陈好, 陈一诺, 那日松
2025, 27 (1): 111-119.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17

文章为探讨国内外术语研究的差异性,基于知网(854篇)和Terminology期刊(216篇)论文数据,利用CiteSpace工具从关键词角度对比分析了近20年国内外术语研究的主题。研究发现国内更加注重术语翻译研究,国外则更关注术语抽取相关的研究。基于以上的差异性,又利用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对论文摘要中“术语翻译”和“术语自动抽取”进行了检索和搭配词分析,进一步对中外术语研究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细微的探究。该项研究丰富了术语研究主题相关探讨和国内外术语研究的对比分析。

就《学术论文编写规则》中“量和单位”的几个条款答同人问
陈浩元
2025, 27 (1): 13-19.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02

2022年12月30日发布的GB/T 7713.2—2022《学术论文编写规则》,以要求型、推荐型、允许型等条款对学术论文中使用的“量和单位”做出了清晰的规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一部分同人对其中的几个条款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标准化的量名称?为什么不应使用“单位+数”构成的量名称?把量名称的斜体英文缩写作为量符号、将西方国家表示数量份额的缩写作为单位符号使用正确吗?为什么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什么是二进制倍数词头?为什么允许单位相同的一组量值只写最末一个量值的单位?等等。为便于大家准确理解条款的含义、正确执行标准,作者作为GB/T 7713.2主要起草人之一,针对这些问题做简要解答。

基于CiteSpace的“一带一路”研究国外热点与现状分析
周杰, 孙海燕, 戴逸凡
2025, 27 (1): 120-12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18

文章通过梳理和总结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成果,明确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空白,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研究前沿、方向、热点及热点演变趋势,并对“一带一路”涉及学科、发文作者所属国家等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相关文献总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在“一带一路”领域,短期内“networks”将持续作为研究热点,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clusive development和current trend四类集群有望持续性出现热点话题或新兴细分领域。

基于语料库的数学教材术语类型分布与使用分析
周璐
2024, 26 (4): 72-79.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9

术语是学科知识概念的承载和学科系统知识的关键词凝集,在学科范式语言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文章基于相关数学教材语料库的构建,从动态角度深入考察当下数学教材中术语的使用实态,揭示了其典型性与非典型性,归纳了术语应用中存在的共通性问题,从而为研制更为规范化的数学教材术语表提供有效路径,并对数学教材及相关学习材料的术语使用提出针对性的规范化策略。依托该研究,文章还指出规范术语库的审定也应以动态流通型术语实态语料为基础,必要时可参考专用领域术语库的收录情况。

中西传统农业术语比较与学理解析
张瑞娥, 陈德用
2025, 27 (1): 3-1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01

文章旨在对中西传统农业术语进行比较和相关学理分析。采用描述和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术语观对中西传统农业术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由于中西传统农业在农事活动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客观共性,同时由于中西农业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中西传统农业术语之间有一定相似性,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文章从术语本体、概念释解、质性表征等维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还原历史语境,对相关差异出现的原因进行解释性探讨,并总结其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老子哲学与“道元”:人工智能token的语义与应用探索
张中鸿, 张庆瑞
2025, 27 (1): 57-6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10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s rooted in the “token”(道元), an ideographic unit that replaces consciousness in representing all things, embodying both abstract and concrete meanings. Tokens are central to AI algorithms, enabling the processing of text, images, video, and audio. Their generation and inference mirror Laozi’s principle: “Tao generates One, One generates Two, Two generates Three, Three generates all things.” Large language models use L’écart (间距) to deconstruct tokens into bits, learning from vast data sets to generate new tokens with evolving meanings. By incorporating probabilistic recombination, AI achieves unpredictability and uniqueness, akin to human behavior. Drawing on Laozi’s philosophy and the divers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I can develop a more holistic and innovative framework.

数学术语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姜雪, 黄丽萍
2025, 27 (1): 157-16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24

论文重点聚焦数学术语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与影响因素。调查内容覆盖了从古代传统数学术语的形成、以直观日常用语为主体的术语到近现代外来数学术语的引入以及与传统术语的融合过程。主要采用了文献综述、历史资料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了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数学史著作的相关文献,用以追溯数学术语体系形成的历史沿革。针对重要数学著述中术语的使用情况,整理出术语变迁的时序脉络。力求深入探析中国数学术语演变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在逻辑。

基于依存句法分析的术语提取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实证对比
郝韵涵, 李华东, 王朝莹, 张嘉
2025, 27 (1): 102-11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16

文章讨论了基于依存句法分析的术语提取方法,以英文海事文本为语料,对比了该方法与传统的n元模式和基于主题性的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以探索可供非专业术语提取者利用的综合效果最佳的术语提取方法或方法组合。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术语提取方法可互为补充,基于依存句法分析的术语提取效果最佳。对于非专业术语提取者而言,基于依存句法与基于主题性的术语抽取方法相结合,能在术语提取的效率、范围和准确性三者间取得最佳平衡。

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的术语翻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朱玉彬, 王梓
2025, 27 (3): 12-2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3.002

文章在梳理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大语言模型为术语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术语的专业性特征,当前术语翻译研究多集中在学科术语翻译的实践研究,缺乏对术语体系构建及术语翻译理论层面的宏观系统考察。大语言模型优化了多语种术语翻译、管理和检索,推动了术语体系及术语翻译理论的深入发展,为术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未来术语翻译研究应充分借助大语言模型,将术语翻译与其他学科理论研究充分结合,围绕术语翻译这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推动术语翻译研究的本体转向。

对比术语学视域下俄汉天文学术语的方位隐喻
焦海艳
2025, 27 (1): 69-74.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12

俄汉天文学术语中许多抽象概念都需要借助方位隐喻才能生成新概念,形成新术语。方位隐喻尤其是以“上、下”源域为代表的隐喻,在其基本空间意义的基础上已经逐渐衍生出了具有其他意义的隐喻概念,如状态意义、社会地位意义、时间意义、范围意义等。因此,文章以俄汉天文学术语中方位隐喻“上、下”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语言间方位隐喻的异同,并尝试剖析其背后原因。

西医学术语汉译史研究的三个面相
缪蓬
2025, 27 (1): 51-5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09

目前学界对近代“西医东渐”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是西医学术语究竟通过何种形式在汉语医学场域完成了翻译定名和概念阐释等过程。文章旨在揭示西医学术语汉译史研究的复杂性与跨学科性,通过将既存研究所显示的词典史、词汇史和概念史等研究路径相融合,探索用于追溯并再现西医学术语汉译过程的新方法。文章指出,西医学术语汉译史涉及术语翻译、概念阐释和知识建构等过程,因而其研究具有词汇、概念及知识的三重面相,三者同构共生、互补互融。在研究中对三者加以有机整合,有助于勾勒西医学术语汉译史原貌。

更多...
3S技术与应用
被引次数: Baidu(53)
浅谈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被引次数: Baidu(51)
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
被引次数: Baidu(45)
现代术语学的主要流派
被引次数: Baidu(44)
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名词
被引次数: Baidu(43)
试论术语标准化的辩证法*
被引次数: Baidu(42)
更多...